以“一一三六”主题研修促进好教师涌现
作者: 谭根林
近年来,佛山市第一中学秉承“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基本理念,结合百年名校文化基因和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构建了“一一三六”主题研修校本模式,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使学校办学质量节节攀升。“一一三六”主题研修模式,是指在校本研修过程中,确立一个目标大主题、规划一年每月小主题、搭建三个平台、实施六项工程,拓宽研修路径、采用不同策略,深度介入全体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成长。如上图所示。
一、确立一个目标大主题,打造一支“四有”好教师队伍
努力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是学校办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校本研修的最大主题、根本遵循。
斯坦福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对“成功”进行了数十年研究后,提出成长型思维理念,她认为“人的能力、智力等是变化的,可以拓展,可以通过学习训练获得提高”。虽然教师在学习基础、修为、天赋、素养、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会有差异,成为好教师的路径与速度会不同,但学校领导只有秉持“成长型思维”,相信每位教师都能成为好教师,才会花大力气为校本研修搭建优质舞台,才会在校本研修的经费投入、专家聘请、教师外出培训上舍得付出。
二、规划一年每月小主题,描绘校本研修蓝图
校本研修是一种来源于实践、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我们学校通过调研发现,要使校本研修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让教师从中得到“实惠”,使之成为教师的“内需”,教师才会真心实意、满腔热情地参与。为此,我们学校认真了解教师发展需求,立足教育教学常规,制定每月一主题的学年度活动计划,描绘校本研修蓝图,切实促进教师全面、专业、个性和终身发展。如下表所示。
全年十二项主题研修活动,充分兼顾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岗位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不同需求。比如实施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提高的“1369工程”,通过师徒结对,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邀请名家名师来校开设讲座或授课,拓展教师知识的宽度和广度;开展学术大家谈活动,推荐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在教职工大会上分享读书体会、教育教学经验、教研成果等。教研活动既注重自我反思,又强调同伴互助,比如每次考试结束后,备课组都要以“两个人人”模式进行质量分析:一是备课组长要根据考试数据对每人的教学情况进行点评,二是每人要对自己做得好的方面进行介绍,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说明整改措施。
三、搭建“教科培”三个平台,为主题研修提供有力支撑
众多主题研修,必须要借助相应的平台载体,才能真正开展起来,取得预期效果。校本科研能总结教育教学规律,优化教学策略,提供校本培训素材;校本教研能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校本培训则能让教师掌握教科研方法,提升教科研能力。学校搭建校本教研、科研和培训三个平台,成立专门机构,指定专人负责,给予相应资金支持,才能使各项主题的研修顺利组织完成。例如,校本科研平台,支撑大师进校园、课题研究申报等;校本教研平台,支撑课例研讨、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等;校本培训平台最繁荣,支撑主题最多。
上述三个平台就像是教育发展的三驾马车,只有协调发展、有效融合,才能保证教育教学高质量。佛山一中一年一度的教学开放日“同课异构”活动,就是“教科培”三个平台有效融合的强力举措。不同学校教师同台献课,专家进行点评、讲座、培训,多方一起聚焦课堂,共同成长。尤为重要的是,教师展示的课例要经过“两课三研讨三反思”。“两课”是试教课和公开课。“三研讨”是指在试教课前一周的科组活动上进行第一次研讨,由承担公开课的教师“说课”,介绍教学设计和理论依据,其他教师就“说课”进行研讨,提供教学设计“金点子”;第二次研讨在试教课结束后进行,全组成员参与磨课;第三次研讨是在公开课结束后进行,听课教师进行评课。“三反思”以公开周执教教师为主体,第一次反思在第一次研讨后进行,教师根据科组研讨记录,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成功与不足之处,根据需要做适当修改,甚至推倒重新设计;第二、三次反思则是分别在试教课、公开课结束后进行,要求授课教师综合听课教师和专家的意见撰写教学反思。这样的活动不只是教师个人教学技艺的展示,更是众多教师进行集体研究和共同培训的载体。教师的个人研究和集体探讨相互融合,推动教科培向纵深发展。
四、实施六项工程,让主题研修落地生根
教师是校本研修的主体。校本研修的实施应该重在行动,重在过程,以多元化适应不同教师的潜能和需求,才能让教师成为真正的主人。学校立足校情,通过实施青蓝、读书、荣誉、健康、同课异构、课题研究等六项工程,努力激发教师追求发展的内驱力,增强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主体自觉性,让主题研修落地生根。
1.青蓝工程助成长。为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学校实施“1369青蓝工程”,实现一年合格、三年胜任、六年成为骨干、九年成名师的目标。采取师徒结对形式,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我们对师父和徒弟都提出明确要求,如实行师徒相互听课制度,要求徒弟每学期听师父40节课以上,师父听徒弟15节课以上,促进互相交流,实现共同提高。
2.读书工程提内涵。书籍是人类最佳的心灵伴侣,读书是教师进行自我研修的最好途径。学校实施读书工程,开展校长荐书活动、读书节、阅读分享等活动;学校为每位教师订阅专业期刊,实施“教师自写书单,图书馆购买”制度,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营造书香校园。华阜图书软件大数据统计显示,佛山一中在全省中小学使用华阜软件的学校中图书馆藏书量是最多的,多年来图书借阅量也位列第一。
3.荣誉工程促提升。根据“斯格模德曲线”,一个教师走向成功至少要经历两次成长。很多教师经历第一次成长后进入高原期,专业发展停滞不前,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为了帮助教师突破高原期,开启第二次专业成长,学校实施荣誉工程,开展各类评优活动,激励教师创优争先;设立职称小级别晋升要当两年班主任制度、佛山一中艰苦岗位和关键岗位(学校定义级长、班主任、备课组长和高三任课教师为艰苦岗位和关键岗位)津贴制度,将教师在艰苦岗位和关键岗位的任职年限直接与校骨干教师等级挂钩,鼓励教师在重要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
4.健康工程增实效。职业压力与快节奏生活等多重因素,使一些教师感到身心疲惫,影响参与研修提升自我的积极性。为此,学校秉持“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的理念,实施以提高教师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为目标的“健康工程”,鼓励教师强化“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四十年,快乐生活一辈子”的人生态度和生活习惯;成立各种教工俱乐部,如羽毛球、篮球、足球、瑜伽、合唱、咏风演艺社等,帮助教师陶冶情操。针对教师的心理困惑,学校开设心理讲座,引进积极心理学,做一名幸福教师。
5.同课异构强根基。上好课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不同教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构建差异性教学策略,同伴参与课堂观察、比较分析,这种集实践、展示、反思、互动于一体的教学研究方式,对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我校要求各个备课组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同课异构活动,活动的常态化使教师逐渐淡化“比”的意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自然实在的教研生活的实现。
6.课题研究谋发展。教师专业发展论认为:教师即研究者。但许多教师做课题,却是为研究而研究,课题研究与学科教学严重脱节。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校提出“问题就是课题,讨论就是研究”的思路,引导教师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转化为小课题,组建研究团队开展研究。学校还设立竞争性项目,对立足学校实际、着眼于实践问题的研究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基于微课题研究的校本研修,把课题研究与校本研修结合起来,实现课题研究校本化,校本研修课题化,使教师得以在教学中研究,在科研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