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读本》教学一体化的“同心圆·共振点·组合拳”

作者: 洪敏 殷久华 邹开凤

【摘要】有效推进《读本》教学一体化,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的教学实践在教学目标、方法和内容等方面容易出现简单重复的问题。为了避免这一问题,促进初高中《读本》教学的一体贯通和螺旋上升,需要通过明确意义、拓展主体、集聚资源,绘就“同心圆”;通过强化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和教学资源的共建性,锚定“共振点”;通过组团、立制、赋能、搭台,打好“组合拳”。

【关键词】初高中思政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读本》教学;教学一体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初高中教学一体化研究”(批准号:D/2021/02/196)的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洪敏(1968—),男,江苏省昆山中学。

殷久华(1972—),男,昆山市教育局教研室。

邹开凤(1970—),女,江苏省昆山中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这一重要论述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方向和指引。昆山市中学思想政治名师工作室基于教师面向初高中两个学段学生的特点,着力推进初高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教学一体化,试图通过整体推进、分层实施,实现初高中《读本》教学的有机结合、一体贯通、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

一、绘就“同心圆”

案例:初高中《读本》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坚定文化自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增强其对中华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自信,研究团队在教学设计时决定在课堂上引入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具体而言,为了使学生感受昆曲唱词之美,教师让学生聆听《牡丹亭》的经典唱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在录制赏析视频时,要求教师能考虑到初高中生的学情差异。因此,在赏析视频中,教师侧重引导初中生欣赏唱词的文采和韵律之美,侧重引导高中生体味唱词的情感和意境之美。

“大思政课”的逻辑起点和关键环节就是充分将现实社会生活元素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价值旨归是社会资源与课堂教学协同育人。本文所说的“绘就‘同心圆’”,就是通过调动相关人员和资源形成初高中《读本》教学一体化的合力,促进《读本》教学的有效开展。这与“大思政课”的价值旨归是一致的。

第一,绘就“同心圆”需要聚焦“圆心”。形成合力需要对准“圆心”,这样才能凝聚人心并做到人人齐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读本》教学的重要意义,便是该研究需要锚定的“圆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纲领和行动指南,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1]。在大中小学开展《读本》教学,有利于让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实效性,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这两重意义作为“圆心”,能够进一步促进初高中教师对《读本》教学的认同和重视,调动和凝聚各方力量,自觉主动投入《读本》教学。

第二,绘就“同心圆”需要拓展“半径”。实施初高中《读本》一体化教学,需要汇聚更多的参与主体,不仅包括初高中《读本》教师,还应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思政学科教研员等。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学生及其家长的作用,使其成为初高中《读本》教学一体化的建设力量。

第三,绘就“同心圆”需要延伸“周长”。初高中《读本》教学一体化除了要凝聚人员的力量,还需要集聚各类教学资源。比如,教师要善于通过引用原文原著彰显《读本》教学的理论性,通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提高《读本》教学的说服力,通过贯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实现《读本》教学的高效化,通过应用历史学科等其他学科资源增强《读本》教学的厚重感,通过师生合作、家校共育凸显《读本》教学的主体性。

二、锚定“共振点”

案例:初高中《读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认同这一论述,研究团队在教学设计时,首先明确初高中课堂教学的不同目标和方法,即在初中着力于用不争的事实打动学生,在高中着力于用科学的理论说服学生。基于此,针对初中课堂,研究团队设计了“书本上查一查”“网络上看一看”“生活中找一找”等活动,组织学生搜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久经磨难的事例、“昆山之路”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进入新时代后昆山的新发展和新成就,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心目中比一比”“同学间议一议”“课堂上说一说”等活动,分享他们的见闻、资料和感想。在高中课堂上,研究团队将初中生搜集到的材料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知识结合起来设计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中国能够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策略。

为了促进初高中《读本》教学一体化,初高中两个学段的《读本》教师需要在认识和行为上产生共鸣并有效协同。强化初高中两个学段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和教学资源的共建性,正是初高中《读本》教学一体化的“共振点”。

(一)强化初高中《读本》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初高中教师在对《读本》教学进行设计时,要通过联合备课,共同分析学情、目标和内容,共同设计方法、情境和任务,共同进行评价、反思和改进,以实现初高中《读本》教学的一体化。这种整体性思维可以使教师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策划初高中《读本》教学,更好地优化教学。

第一,把握基本规律。为了更好地设计初高中《读本》教学,教师要做到立足整体与聚焦学段相统一,以减少教学中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的情况;要做到研究《读本》与了解学情相结合,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好地贴合学情,做到以生为本、有的放矢、因材施教[2]。

第二,聚焦核心概念。初高中《读本》的主题和内容高度一致,因此教师可以围绕核心概念(或“大概念”)开展集体备课,即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再集体对备课内容进行整合讨论。比如,讨论各自的教学目标、内容、情境、问题、活动是否适合本学段学生的需要、能力和兴趣,两个学段的教学如何做到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等等。

(二)强化初高中《读本》教学资源的共建性

初高中两个学段教师可以共建、共享教学资源,以形成“1+1>2”的效应。

第一,搜集理论资源。一方面是革命导师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发表的与《读本》内容关系密切的原文原著,另一方面是专家学者对这些原文原著及党的大政方针进行解读的文章或著作,以及《人民日报》等重要刊物的社论。搜集这些理论资源既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和理论素养,又有利于增强《读本》教学的深刻性和说服力[3]。

第二,开发事实资源。搜索并整理与《读本》内容有关的古今中外的人物、故事、数据等。

第三,优化课例资源。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设计或教学片段,在借鉴使用课例后,不断加以反思和改进,使课例资源得以丰富和优化。

三、打好“组合拳”

案例:为了促进初高中《读本》教学一体化,昆山市政治名师工作室开展了初高中《读本》内容一体化同构评比活动。评比活动以工作室的初高中教师为主。活动要求初高中教师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就“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进行教学一体化同构。为了增强活动的有效性和评比的科学性,工作室制订了评分标准并事先告知参评者。评分标准主要包括六个方面:教学设计具有一体性,教学目标具有递进性,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教学方法具有适切性,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教学评价具有精准性。此外,为了促进初高中两个学段开展集体备课,工作室在几所初中和高中之间发挥纽带作用,为两个学段的《读本》备课组牵线搭桥,确定开展集体备课的流程:共商—独备—整合—实践—反思—改进。上述活动和举措为初高中《读本》教学一体化提供了抓手,强化了教师的教学一体化意识和能力,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在《读本》教学一体化中强调打好“组合拳”,通过多种举措不断增强初高中《读本》教学的一体化和有效性。打好《读本》教学“组合拳”,既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努力,又需要教育部门的组织。

第一,组团。按照《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关于“围绕教材使用,分课程、跨课程、跨学段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每年至少一次”的要求,建立由《读本》一体化教学组织者、管理者、实践者、指导者为代表组成的领导机构。这里的组织者是指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是指教育业务部门,实践者是指初高中一线教师,指导者是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尤其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家学者。此领导机构的重要任务就是做好顶层设计。具体而言,要明确《读本》教学一体化的思路和原则,制订《读本》教学一体化的目标和计划,明确工作重点,谋划工作思路,部署落实师资、课时、专项课题研究、教学展示研讨、教师理论研修、教学评价、不同学段一体化合作机制等重点工作,引导不同学段《读本》教师不断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并将其融入《读本》教学[4]。

第二,立制。要建立并完善不同学段教师共同研修、相互轮岗等工作机制,尤其是要完善由初高中教师组成的《读本》教学共同体的运作机制,实现不同学段教师的长效合作。《读本》教学共同体的任务包括学习、研究、备课、教学和培训等,其中,备课是主要任务。针对备课,要研究制订相应的集体备课实施方案,明确集体备课的组织者、主讲者、参加者,确定集体备课的时间、场地、频次等,建立健全一体化备课平台,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最终形成组织有保障、实施有抓手、日常有活动、方法有实效的《读本》一体化教学集体备课机制。

第三,赋能。要将《读本》教学一体化理念和能力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在培训方案中设置一体化教学能力培训模块,建立教师一体化实训基地,打造多学段《读本》教研共同体或名师工作室,从而形成贯穿教师成长发展全过程的、立体分层的师资培养培训体系。

第四,搭台。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名师工作室和学校要创造条件,为《读本》教学教师提供机会,助力《读本》教学和教师的发展。如组织《读本》教学展示活动,组织《读本》教学优质课、优秀案例和论文评比,组织教师到《读本》教学特色学校及能反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的企业、地区等参观交流,在同等条件下的评优评先、专业发展中向《读本》教学教师倾斜。

结语

《读本》教学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初高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读本》理论,开展集体备课,探讨教学方法,实现初高中学段《读本》教学的衔接,提升《读本》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研.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实践路径研究[J].水文化,2024(11):78-80.

[2]栾淳钰.大中小学思政课“学教评”一体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5):18-21.

[3]韩震.如何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的要求[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10):4-10.

[4]高玉贤.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实践[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7(7):22-2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