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
作者: 陈怀兴【摘要】育心是与育体、育智、育德有着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内容。文章着眼于小学数学学科,分析数学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前教师需要做的准备,并立足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习氛围、学习形式三个维度探究融合策略,旨在通过优化教学方式、创造健康心理生成环境、有效落实心理干预等策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融合,促成良性教育循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数学;融合策略
作者简介:陈怀兴(1967—),男,甘肃省酒泉市南苑小学。
小学阶段学生开始脱离家庭的庇护,进入集体环境独立学习、社交。在此阶段形成健康的心理对日后的学习与发展均有重要影响,因此,小学期间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重要。在日常教学中,仅仅依靠每个学期几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难以发挥其作用,也容易导致心理健康与学生的生活、学习之间出现屏障,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科教育是现实需要。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基于多维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解决成长困惑,促进其综合素质良好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所需的准备
数学学科以理性知识为主,人文性内容占比较少,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难度。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做好准备,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挖掘隐藏在数学知识之中且小学生能够接受的心理健康知识,确定融合点;同时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应达到的程度有正确认识,在数学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干预学生,促使学生积极运用知识学习的成就感、参与游戏的快乐感、自主实践的充实感建构健康心理[1]。此外,教师本身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主动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充分整合资源、教育途径,不断开发数学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策略
(一)基于心理发展特点,优化教学方式
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小学生的大脑与神经系统基本发育完全,逐渐完善知觉。其中空间、方位、时间等知觉虽处于发展状态,但身心发展已有明显改变与进步,典型的则是大脑的记忆能力不再依靠机械识记,逐渐转变为有意义的辨别记忆,也不再单纯依靠具象形象思维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形成。在此状态下,学生对于情感的需求更加强烈,希望通过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帮助自身控制情绪,并渴望得到关注、尊重、认可,初步形成个人道德;同时,学生的性格层面也发生变化,自我意识发展,开始对事物产生自己的见解,也有了自我评价能力。基于此,教师应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使教学中有思考、有互动、有体验、有成就感,以此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为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提供合适契机。以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旧版)“位置与顺序”的教学为例。
1.创设情境,鼓励学习
例如,在学习“前后”顺序时,笔者在课堂开展“纸飞机飞翔比赛”,让学生制作纸飞机,通过30秒左右的尝试,选择小组内飞翔距离最远的飞机参赛。每个小组派代表操控飞机,站在统一的起止线上,听到指令后将纸飞机扔出去,并观察纸飞机落地的顺序,记住谁在前、谁在后。比赛结束后,笔者向学生提问:“1号小组飞机排在第几位?3号小组飞机在几号小组飞机前(后)?”同时引导学生设计类似的数学问题,互问互答。
本环节设计了具有童趣的体验情境,纸飞机是一年级学生感兴趣的玩具,比赛是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两者的结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激励作用。笔者通过纸飞机落地位置前后设计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寓教于乐,使学生能够以轻松的心理、乐观的态度面对数学学习,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2.任务导向,体验成功
例如,在学习“上下”顺序时,通过情境学生初步体验了“上下”,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准确运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教师还需要以具体的任务创造知识迁移应用的机会。为此,笔者布置了如下任务:已知小明家住7楼,小华住在小明家楼上,高三层;按照从上到下顺序,小明与小华家间隔的两层分别为小何家、小文家,你能否正确画出楼层顺序,并准确标注对应姓名。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小明家在7楼,小华家在其楼上,应在7楼之上继续画出楼层,高三层,则为10楼;中间间隔两层为8楼、9楼,按照从上到下顺序,即9楼为小何家、8楼为小文家。
本项任务虽然并未直接考查学生利用“上下”顺序描述物体相对位置,但要求学生运用“上下”关系确定位置,是所学知识的一种变相应用方式,与直接应用知识相比难度更大[2]。准确排序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受到鼓舞,让他们真切地体验到成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
(二)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生成健康心理
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与心理健康发展是两个相互关联的目标。一方面,轻松愉悦的氛围能够促进健康心理生成。考虑到小学生刚开始独立接触家庭以外的世界,在不熟悉的环境中容易缩手缩脚,而轻松愉悦的氛围能够使其放下身心戒备,减少不良情绪与心理对学生思维与行为的干扰[3]。另一方面,数学的实践性较强、难度较大,当学生无法顺利解决问题时,他们容易生成挫败感,进而打击学生自信、消磨学生意志。而轻松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健康心理的生成,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幸福感、获得感。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的教学为例。
1.营造氛围,感染情绪
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已知面积概念、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直尺、铅笔、卡纸、橡皮等工具,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计算长方形数学课本的面积,并思考有哪些方法。抛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核心问题后,教师要为学生预留自主探索时间,允许学生动手操作、多人合作探究,不干预学生探究过程,使学生自由解决数学问题。但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表情、行为,当讨论声音渐渐停止后、实践行为逐步减少后,询问学生的探索成果。为了感染学生情绪,使他们积极地输出观点,教师可以先做出示范,向学生说明自己的思考与探索过程,说出错误的思路,使学生产生纠正错误的欲望,从而积极踊跃地表达自我观点。
此次教学中,在知识探索环节及总结汇报环节,教师通过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感染学生情绪,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按照自己的节奏展开学习。同时,教师故意的错误行为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使他们认为学习的内容可以帮助他人,从而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2.激励评价,提升信心
“面积”这节课是小学阶段学生首次接触几何图形的面积,对于后续面积概念的建立、面积探究方法的建构均有重大影响。为了深化学生的能力素养培养,单元知识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单元整体评价环节。其中,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综合运用面积单位、面积单位进率、长方形与正方面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如:一块长方形菜地想要种植四种蔬菜,如何分配才能保证种植面积相等?若为正方形该怎样分?并求出具体面积[4]。教师可以将学校篮球场作为长方形菜地、花坛作为正方形菜地,带领学生实地测量,根据客观数据解决问题,提升学生信心。
综合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围绕活动成果与过程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以激励为主,无论在肯定学生优点还是指出学生缺点时均应以鼓励性语言为主。比如,面对实地测量中不怕辛苦、认真完成测量任务,并帮助在操作上出现困难的同学的学生,可以给出评语“你小小年纪有如此担当精神值得表扬”;面对参与活动不积极、知识应用错误的学生,可以给出评语“相信下次你能更扎实地掌握和应用面积计算公式”。正面、积极的评价能够为学生提供情绪价值,不断增强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更加自信和自主,形成健康心理。
小学生自尊心强,尤其是在课堂学习中,若错误、不足被当面指出,他们的自尊心容易受挫,内心可能会出现负面情绪,影响学习自信。因此,教师在教学评价环节应利用激励评价规劝、引导学生,如“我觉得你可以在……做得更好”等。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更加自在,不受紧张心理的影响,思维更加活跃、开阔,逐渐拥有乐观、坚忍、强大的心理,即使未来面对困难、遭受失败,也能够乐观积极地面对。
(三)开展沉浸式数学学习,落实心理干预
沉浸式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保证学生与知识深度互动,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而心理干预则指基于学生的学习表现、认知评估学生心理需求,提供指导、疏导,增强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有益于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在学生沉浸式学习之中落实心理干预能够同步实现育智、育心目标,但要保证心理干预适时、适度。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为例。
1.沉浸体验数学史,实施心理干预
本节课在初步了解分数的基础上,开始系统地学习分数知识。由于学生并未完整建构分数概念,在学习中问题多、困难多,容易出现厌学情绪。为此,教师可以引入数学史,纠正学生错误心理。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介绍分数发展史的动画,使学生了解中国是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由于最初缺少精准分东西的工具,在分猎物、果实时产生了分数,体现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最开始分数并不是现在的形式,而是用算筹表示,上部为分子、下部为分母,但随着发展用算筹表示并不方便,于是逐渐演化为如今的分子、分数线、分母的表现形式,体现分数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抛出问题:“如何将7米长的绳子分为3等份?”学生计算7÷3,发现结果是无限循环小数,无法用整数表示,但可以用分数3/7米表示,从而切身体会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动画放松学生情绪,带领学生探究数学发展史,了解最早出现分数时分数的使用价值,从古人的生活条件、环境方面做渲染,体现古人在艰苦中仍然积极运用智慧解决现实问题的坚强意志;通过分数形式的演变,向学生展示分数漫长的发展历史,适当拓展介绍其中的波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发展演变中也遭遇了一系列的困难,今天所学习的知识是前人努力的成果,已经减少诸多困难;利用证明分数存在意义的问题,使学生重新认识分数,理解学习分数的理由[5]。
由此,不仅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对分数的认识,也使学生的思维意识发生了改变,能够从知识的整体发展看问题,不被学习中一时的小困难影响,从而有效消除厌学情绪。
2.沉浸体验数学游戏,实施心理干预
游戏中的好胜心、好奇心会使学生短暂地忘记学习中的困难,沉浸在玩游戏的快乐与刺激当中。在短暂的时光中,游戏也会改变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例如,在“分数迷宫”游戏中,学生操控迷宫中的小人朝着出口走,走到障碍物前会出现题目,主要包括分数性质判断、公因数、分数约分、分数通分、分数比较大小等问题。计算正确方能通过障碍,进入下一题;计算错误障碍生效,道路被堵,需要重新寻找走出迷宫的线路;题目全部计算错误,所有线路被堵死,游戏结束。
游戏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拼。为了能够获胜,学生需要找到最快走出迷宫的路径,并保证计算正确。此时,小组会集中智慧,共同分析题目、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将对分数学习的消极情绪抛之脑后,从而成功疏导厌学情绪。
心理干预是心理健康教育与数学教学融合的显性表现,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改善学生情绪。教师以讲解数学史与开展数学游戏作为干预途径,使学生沉浸在学习之中,实施具有学科特色的心理干预,能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避免纠正学生心理引发反感。
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是满足现代育人需求的必要举措,教师应认识到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知识、教方法、教技能,也要教做人,做身心健康的人。基于此,教师要积极挖掘数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素材,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自觉地结合教学内容、形式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并精准识别学生的情绪问题,在未产生真正负性心理前采取干预措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教学的价值,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蓝海姣.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多点渗透[J].新教育,2023(35):78-79.
[2]刘玉龙.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甘肃教育,2023(8):22-25,36.
[3]沈碧莹.小学数学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J].求知导刊, 2022(22): 59-61.
[4]廖敏.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路径[J].广西教育,2022(22):41-43.
[5]贾舟.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家庭教育,2022(20):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