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美术教学的融合
作者: 董雪晴【摘要】美术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提升美术教学质量,就要创新美术教学方式。在立德树人背景下,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是课程改革的创新路径。基于此,教师可以探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的创新路径,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艺术素养。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融合;优秀传统文化
美术教学对学生发现美、品味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初中美术教师可深入挖掘美术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开展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术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学习对美术产生新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从而凸显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1]。
一、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开阔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美术作品中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师立足于美术作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丰富美术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艺术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此外,当前部分初中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养成崇洋媚外的错误观念。对此,教师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艺术文化,让学生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促使学生主动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以美润心,提升审美能力
初中生审美能力正在形成中,有时难以客观评判事物的美丑。对此,在初中开展美育显得尤为重要。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美术的美育功能。教师挖掘绘画、雕塑、剪纸、书法等作品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以开展教学,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分析其中的文化之美,能让学生体会艺术作品背后蕴含的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感情,激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使学生真正懂得欣赏优秀传统文化。
二、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挖掘作品历史知识,解读作品背景
在美术课堂中,部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往往仅停留在分析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等层面上,无法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对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美术作品时可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作品背后的历史知识,使学生深入感悟作品的历史韵味。
以人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册“彩塑”一课为例。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上的彩塑作品—《惜春作画》。作品中,惜春居中伏案,右手执笔,看着未完成的画作,似在思索。惜春左、右各有一人。其中一人手持纸卷,身微前倾,服侍惜春作画;另一人坐着,也微微前倾身体,欣赏着惜春的画作。作品中的人物神态活泼可爱,生动传神;石桌、笔筒、砚台、色碟等物品也塑造得简洁贴切。学生提炼出作品中的元素后,教师提出问题:“在这个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个方面?是线条构造、色彩搭配,还是人物形象塑造?请说出你的看法。”短暂的讨论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A说道:“我最喜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作品中的惜春年纪尚小,却颇有才情。因为从惜春左右的女子的神情可看出,惜春的画作非常棒。”学生B说道:“我比较喜欢这个彩塑作品的线条构造和整体布局。其线条柔和细致,布局也十分巧妙,使得整体画面很和谐。”教师在听取学生的发言后,进行历史文化知识的补充,说道:“此作品取材于清末小说《红楼梦》中的片段—惜春在大观园暖香坞中作画。在这个作品中,作者通过人物神态的雕刻突出贵族世家女的才情,同时也通过书房物品的细节处理呈现了贵族文人的儒雅生活。”此外,教师还向学生普及手艺人“泥人张”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清朝城市经济发展快速,这加快了泥塑的商品化进程,由此,雅俗共赏的泥塑作品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
教师通过挖掘美术作品中的历史文化,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美术作品,同时能激发学生对传统工艺的热爱,促使学生主动了解传统工艺背后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加了美术教学的深度[2]。
(二)融入古代文人精神,鉴赏作品意境
我国传统美术作品所呈现的意境能引发人的无限遐想。初中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对美术作品进行一定的联想。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代名家画作中的意境,感悟古代文人的精神,从而充分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
以人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寄情山水”一课为例。教师给学生补充元代黄公望的作品《富春山居图》,带领学生进行意境鉴赏。《富春山居图》作为我国传统山水画的典型代表,体现了我国传统山水画“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特点。此画的主要元素为峰峦、江天、翠木和亭台等,其中以层峦叠嶂的山峰为主要背景。初见此图,映入眼帘的是富春大岭,山上树木葱茏,山腰和山顶堆砌着的土堆给人一种苍茫磅礴的震撼之感;视线转向山脉转折处的翠木,浓墨点缀,给人灵魂之感;视线移到画的左半部分,看到山势渐趋平缓,江天逐渐辽阔,林间有村舍亭台错落掩映,隔岸山峰若隐若现,感觉到心胸逐渐开阔。在欣赏完画作后,教师可向学生继续讲解道:“黄公望仕途不畅,甚至一度入狱,对官场渐渐生出消极心态,转而流连山水,晚年定居富春江。在此期间,他经常穿着芒鞋、拄着竹杖,行走于山川河流间,与花草树木对话,历经数年绘出了《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不仅是黄公望对大好河山的临摹,更是其对人生豁达态度的诠释。”学生通过了解黄公望的经历,再反观此画作,更能体会传统山水画的独特韵味,理解画作彰显的古代文人开阔豁达的精神,从中收获对生活的深切感悟。
我国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有着高尚的人格,通过自己的作品向后人传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自我理想的精神。我国传统山水画的背后正体现了画家的志趣与追求。古代文人对大自然倾注了无限的想象,用画笔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追寻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想状态。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鉴赏古代文人的画作,让学生体会他们作画时的心境,了解他们的追求,感受他们的思想。如此,教师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挖掘建筑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引导实践创造
挖掘建筑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可以挖掘校园建筑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进行模型制作,从而丰富学生的美术实践体验,为学生进一步发展艺术素养奠定基础[3]。
以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旧版)“设计我们的校园”一课为例。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一些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校园建筑,并结合传统文化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建筑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接着,教师引入本课的创作任务—设计校园建筑,即让学生自主利用美术知识设计制作校园建筑模型。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设计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共同绘制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的校园建筑设计图纸,并应用卡纸、胶带、木板、涂料、剪刀等工具制作出建筑模型。在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要规范学生的具体制作步骤,提醒学生注意通过巧妙的搭建方法凸显建筑模型的艺术美。在小组中,负责绘图的学生认真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建筑及如何凸显建筑模型的创意,负责手工制作的学生巧妙使用材料制作建筑模型的各个配件,负责拼搭的学生按照设计图认真拼搭手工组学生的配件以尽可能还原设计图纸上的造型。教师认真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适当提醒学生,保证学生的制作能够达到本节课的实践要求。各个小组完成作品后,教师鼓励学生展示本组的作品,并说明作品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各小组都能分享自己的创意思维和经验方法,并进行相互评价,从而反思不足,取长补短。
美术学习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设计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合作落实创造美的理念,不仅能开拓学生的三维立体想象空间,训练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还能促使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具象化的认知,激发学生用实际行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四)巧用传统节日,渗透文化底蕴
我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美术教学资源。教师可巧妙运用传统节日开展美术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美术知识的同时,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强化自身的艺术素养。
以人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漂亮的手工灯饰”一课为例。教师可借助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花灯开展教学,让学生了解多种灯饰的创意设计特点,掌握手工灯饰的制作方法,能够设计出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花灯。首先,教师讲解元宵节花灯的由来,让学生知道在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点灯祈福的习俗由来已久,其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次,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古典花灯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花灯的形状、细节特点,并给学生播放手艺人制作花灯的视频,让学生对花灯的制作形成初步的了解。再次,教师给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花灯实物,让学生自由欣赏、触摸和讨论。通过此环节,学生了解到花灯可用竹条或者铁丝制作灯架,在中间放置蜡烛或者简易灯泡照明,用纸或者绢制作灯罩,还可以在灯罩上作画或赋诗,增加花灯的文化韵味。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在画本上绘制花灯设计图,并且尝试用相应的材料制作花灯。学生们有的利用废旧易拉罐做出古今结合的“废土风”花灯;有的利用酒瓶的透光性设计出别具一格的玻璃花灯;有的使用竹条制作花灯的外壳,并在竹条上用毛笔书写表达美好祝愿的诗句,制成古香古色的花灯。在花灯风格的设定上,学生普遍以白色和黄色作为花灯的主色调,使花灯呈现柔和、温馨的风格。学生制作好花灯后,教师鼓励学生在元宵节与家人好友共同点亮花灯,祈福许愿。如此,学生可以展现美术学习成果,享受美术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感悟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教师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美术教学中,给美术课堂增添了趣味性,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了解美术知识,借鉴优秀传统文化创造美术作品,从而得到传统美学的熏陶,增强个人的文化底蕴。
结语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知识,与美术教学进行融合具有可行性。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作品鉴赏和创作环节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感受美术中的优秀传统文化韵味,从而促使学生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主动担负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珂瑶,李敏.探索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4(25):24-26.
[2]高明之.融合传统,美美与共:初中美术教学中关于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的思考[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7):139-141.
[3]马为荣.核心素养视野下融合特色文化的初中美术教学模式探究[J].学周刊,2022(23):171-173.
作者简介:董雪晴(2000—),女,江苏省如东县洋口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