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作者: 毛海蓉

【摘要】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项目化学习的方法学习音乐知识,帮助学生提升音乐综合素养。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基于《课标》确立项目化学习内容,立足学生生活实际丰富项目化学习素材,聚焦音乐核心素养设计项目化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深入理解音乐学科知识。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音乐教学;初中音乐;《课标》;音乐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毛海蓉(1980—),女,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敖溪中学。

项目化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围绕具体的学习项目任务进行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探究,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教师要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化学习,让学生通过多元化方式探究学习项目任务,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一、基于《课标》,确立项目化学习内容

项目化学习内容是教师教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也是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的基础。教师要基于《课标》的要求,研究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哪些音乐知识,掌握哪些音乐技巧,从而设计项目化学习内容,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自制乐器,培养良好乐感

在《课标》要求下,教师要让学生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对音乐表现要素、表现形式、表现手段等做出较为准确的听辨和反应,并对音乐情绪、情感有个性化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的乐感。而在音乐教学中,乐器的辅助对提升学生乐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可以设计自制乐器的项目化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化学习培养良好的乐感。具体而言,以“自制乐器增乐感”为项目化学习内容。项目一:学生自主倾听《铃儿响叮当》,思考该作品的节奏是什么,和同伴讨论该作品适合用什么乐器来演奏。学生可以试着用铃铛、三角铁等有节奏地敲打,展现出该作品的节奏。项目二:学生自主选择生活工具,自制乐器。如有的学生认为该作品旋律欢快,节奏感强,便使用筷子和装了水的碗制作成简易的“敲琴”。项目三:自主演奏自制的乐器,探讨哪个小组设计的乐器最能体现《铃儿响叮当》的节奏感。自制乐器的项目内容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游戏性,能营造活泼轻松的音乐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乐感。

(二)提炼主题,拓宽音乐视野

在《课标》要求下,教师要让学生听赏具有鲜明形象和主题思想、情感表现较丰富的乐曲。初中生的音乐视野有限,对音乐的理解容易停留在浅层面上。因此,教师可以在项目化学习内容中整合不同歌曲的资源,提炼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深入挖掘作品内涵,从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例如,教师整合了《嘎达梅林》《香格里拉并不遥远》《翻身农奴把歌唱》等少数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项目化学习内容,并从中提炼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音乐主题,引导学生自主拓展资源,了解各民族的音乐。项目内容一:学生先倾听课本中的音乐作品,说说它们来自哪个民族,上网搜索同一民族的音乐作品,进行总结归纳,说说该民族的音乐作品整体给人什么感觉。项目内容二:学生拓展了解各个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居住环境等信息,然后对照其音乐风格,分析民族特点和音乐风格之间有什么关联。项目内容三:学生选择一首作品作为切入点,深入赏析,挖掘其中的内涵。如有的学生挖掘出《嘎达梅林》这首作品中蕴含着蒙古族同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教师通过提炼主题,设计让学生自主挖掘、赏析音乐作品的项目化学习内容,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构建更立体的音乐知识体系,拓宽音乐视野。

(三)创意创编,融入德育内容

创编是发挥想象力、释放艺术潜能的实践活动,是培养音乐思维,发掘和提升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设计创意创编的项目化学习内容,并在其中融入情感教育,从而提升音乐课堂的层次[1]。

例如,教师设计“感受生命的力量”项目化学习内容。在项目一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丹顶鹤的故事》,并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学生发现这首作品讲述了少女为保护丹顶鹤献出生命的故事。教师接着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人如何看待生命的价值,谈谈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理解。在项目二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是否有过饲养小动物的经历,说说自己和动物之间形成了什么感情,并根据自己的能力创编乐句、乐段或整首歌曲,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如此一来,学生能在此基础上有所体会,明白人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创意创编的项目化学习内容具有综合性,能让学生提升运用音乐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让音乐课堂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二、指向生活实际,丰富项目化学习素材

音乐源于生活。教师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就要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教师可以基于生活实际丰富项目化学习素材,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各种音乐素材。

(一)聆听自然,辨识节奏旋律

在学习节奏旋律的时候,学生可以到大自然中,倾听鸟语、虫鸣、风吹树叶、小溪叮咚等大自然的声音,从中感受音乐之美。

比如,在“倾听大自然的声音”项目化学习活动中,教师设计具体的项目,并逐个补充项目资源。项目一:补充《在中亚细亚草原上》《黄河船夫曲》等作品资源,让学生倾听,然后说说其中有哪些节奏旋律能体现大自然的声音,并尝试模仿出大自然真实的声音。项目二:补充大自然情境资源,让学生走入大自然,通过录音记录下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然后试着说说各种声音所对应的节奏旋律是什么。如有一名学生说:“屋檐上滴水的声音,先慢后快,我觉得这很符合前附点节奏型。”项目三:让学生自行补充课堂音乐资源。回到课堂上,组织学生展开交流讨论,总结常见的节奏型,并为它们配上自然界中的声音。学生总结归纳出一拍一音、一拍两音、一拍四音、前一后二节奏型、三连音等各种不同的节奏型,并通过打节拍、想图形、找自然声响的方式记住不同节奏型的特点。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补充自然资源,创设基于自然的赏析情境,能提升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节奏旋律。

(二)搜索生活,理解表现形式

音乐主题往往取材于日常生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不同的生活情境自主搜集音乐素材,并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例如,教师基于歌曲《爱星满天》开展“生活中爱的音乐”项目化学习活动,并组织学生自主搜集生活中和爱有关的音乐作品。项目活动分为素材搜集、总结、演绎三个环节。在搜集环节,学生要搜索日常生活中和爱有关的场合,如婚礼、生日宴、除夕团聚等,并搜索在这些场合常常会播放什么音乐。在总结环节,学生要自主设置列表,标注上各个场合对应的音乐作品,以及该作品的旋律特点、题材类型、形式风格等。在演绎环节,学生要选择一个生活事件,试着编排小品,并将符合该事件的音乐作品融入其中。教师让学生基于生活自主搜集项目学习素材,能让学生意识到音乐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并学会当生活中的有心人,积极发现生活中的音乐美。

(三)激活经验,表达真实情感

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也要让学生学会用音乐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教师可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音乐作品,并试着用音乐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比如,教师基于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开展“交友不同阶段的情感变化”项目化学习活动,将其划分为三个项目,并让学生以自己的真实经历来补充学习素材。在项目一中,教师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交朋友的过程有什么样的情感波动。学生总结出了与朋友初交时的欣喜、闹别扭时的矛盾、离别时的依依不舍等。在项目二中,教师让学生结合所掌握的音乐知识,用音乐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直接创编一首新的歌曲,展现友谊在不同阶段的表现情况。能力弱的学生则可以选择一首已有的作品,进行适当改编,填入新的歌词,展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内心感受作为项目学习素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并感悟音乐在情感熏陶方面的重要价值。

三、聚焦核心素养,创新项目化学习活动

在《课标》要求下,教师需要聚焦音乐核心素养,创新项目化学习活动的开展形式,让学生通过参与多样化的活动获得丰富的音乐学习体验,从而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鉴赏经典,发展审美感知素养

在鉴赏经典的活动中,学生可以结合音乐知识多角度赏析作品,进而发展审美感知素养。

比如,《流水》是一首经典的古琴独奏曲,教师可以结合该作品,设计“古琴和古文化探索”项目化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提升审美感知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细分此项目活动。项目一:赏析《流水》。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溪流、瀑布、大海等不同的水流状态,并结合听感,说说《流水》主要展现了哪几种不同的水流状态。项目二: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流水》背后的故事。比如,教师让学生了解伯牙和锺子期的友谊,并进行拓展阅读,了解与水有关的富有哲理性的名言。项目三:教师让学生自主搜索资料,了解古琴的相关知识,如古琴的结构、音色特点、适用场景等,思考古琴对古人的意义,并思考古代除了伯牙,还有哪些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学生通过鉴赏经典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发现美,感知美,从而丰富审美体验。

(二)设计游戏,培养艺术表现素养

初中生往往比较活泼好动,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这一特点,在音乐项目化学习活动中融入有趣的音乐游戏,让项目化学习变得更轻松,让学生更加投入其中,大胆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

比如,教师可以选择《欢乐的啦啦歌》《校园多美好》《伙伴进行曲》等和学生生活相关的音乐作品,设计“音乐多有趣”的项目化学习活动。具体而言,项目一为“变速唱歌”。学生需要调整演唱的速度,演绎《欢乐的啦啦歌》等作品,并思考歌曲的速度和节奏之间有什么关系,分析不同快慢的作品适合呈现什么样的主题。项目二为“听音猜想法”。学生需要用敲击乐器的方法表达快乐、忧伤、愤怒等不同的情绪,从而认识到音乐的强弱和音色是表现情感和想法的重要方式之一。项目三为“声音与故事”。学生需要用哼唱旋律的方式讲述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并且和同学进行互评。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学生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学会用各种方式展现自己的音乐想法。

(三)学科融合,提升文化理解素养

学科融合也是组织项目化学习活动的方式之一。教师可以综合运用语文、美术、历史、地理等各种不同学科的知识设计音乐项目化学习活动,让学生基于多元文化视角理解音乐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

素养。

比如,在“音乐旅行记”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将语文、地理、历史等学科知识融合其中。具体而言,项目一:结合地理学科知识。教师让学生欣赏音乐作品,了解该作品来自哪个国家,并在地图上标注出来。如学生标注了《桑塔·露琪亚》《孤独的牧羊人》《樱花》等不同作品的来源国家。项目二:结合历史学科知识。教师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来源国家的历史、风土人情、重要历史人物等,并思考该国家的文化特点是什么,看看在音乐作品中是否能体现出这些文化特点。项目三:结合语文学科。教师让学生参与编、唱、演一体的活动,让学生了解与音乐作品相关的国家的传统民间故事,并结合音乐作品自编一个小品,将其演绎出来,呈现出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特点。在学科融合的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将音乐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从而增强文化理解素养。

结语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项目化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项目活动中品味音乐内涵,感受音乐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实现更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马建明.核心素养导向下项目化学习的再认识[J].江苏教育,2023(2):81-8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