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让学”思想探索微项目化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崔莹
【摘要】“让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全程参与学习活动,并且从中获得学习能力的锻炼,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现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微项目化学习以微项目为载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微项目的任务完成或问题解答中,攻克学习难关,提升学习效果与质量,符合“让学”理念。文章立足于“让学”理念,分析微项目化学习的特征,并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微项目化学习的实践运用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让学”理念;小学语文;微项目化学习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2021年度第十四期立项课题“‘让学’思想观照下微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JY14-L11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崔莹(1992—),女,江苏省常州市西林实验学校。
“让学”理念要求教师从学情出发组织教学活动,保障教学设计能够契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教师需要合理地控制学习任务的难度,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认知发展规律,布置学习任务。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以具象化思维为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较弱。微项目化学习与常规的项目化学习相比,不同之处体现在“微”上,即微小、微型,优势在于将难度、工作量大的学习任务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掌握,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逐渐走向深度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地探索微项目化学习与语文教学的融合途径,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
创新。
一、微项目化学习的特征
(一)以微课题为载体
微项目化学习的学习任务难度小,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量也少,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起来比较简便。微项目化学习通常以微课题为载体,比如在课前预习环节设置微课题,要求学生围绕微课题探究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微课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1]。
(二)以驱动式问题情境为途径
微项目化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引出问题,以问题驱动学生学习。常见的问题情境有生活实践类、课程学习类、探索创新类问题情境,不同类型的问题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有不同的作用,如生活实践类问题情境可以驱动学生探索生活与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创新类问题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以学生为主体
微项目化学习的主题确定、活动实施均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应发挥启发、引导的作用,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保障全员参与其中,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收获学习成果,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2]。
(四)以实践为导向
微项目化学习同样具备项目化学习的优点,提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求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探索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微项目化学习能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经历资料收集、信息筛选与整理、资料分析与处理等步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基于“让学”理念探索微项目化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深入研读教材,确定微项目学习主题
确定微项目化学习主题是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合理的微项目主题建立在教师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挖掘其中蕴含的主题知识、思想与价值。微项目化学习主题的确定,可以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目标,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指明方向,避免学生陷入盲目学习、无效学习的误区。对此,教师应基于“让学”理念,加大对语文教材的研究力度,合理地设置微项目化学习主题[3]。
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经过分析可以发现,本单元的内容均为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抒发作者的真实情感,作者对生活中常见的白鹭、花生、桂花、珍珠鸟进行了描写,以寻常之物表达了自己不同寻常的情感,要求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掌握借物抒情的方法。习作任务要求学生学会在描写事物时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如写出自己是如何喜爱、为何喜爱这件事物的。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写清楚”的基础上做到“表达真实情感”。通过对单元内容以及单元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师可以设置以“心爱之物”为主题的微项目化学习活动,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心爱之物,将其带到课堂,向同学分享自己喜欢这件物品的原因、这件物品承载着怎样的情感等。该活动为学生的微项目探索及话题讨论指明了方向。
(二)创设真实情境,提出微项目驱动问题
微项目化学习需要教师依托真实的学习情境,联系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打破时空的限制,将静态的学科知识以动态形式呈现,引发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探索、讨论。因此,教师应结合具体的微项目化学习任务创设真实情境,在情境中设计驱动问题,促使学生开展微项目探索[4]。
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为例。通过对单元内容及单元语文要素的分析,教师设计了四个微项目化学习任务:1.我会讲神话故事;2.感受神话中的神奇之处(如想象之神奇、人物形象塑造之神奇等);3.撩起神话故事的神秘面纱;4.展开想象,写一个神话故事。为了促进学生对微项目内容的探索,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举办“神话故事会”,鼓励学生讲述神话故事,并选出“故事大王”,给予表现优异的学生一定的奖励。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神话故事中大胆的想象之处、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思考这些想象内容与生活是否有关。教师还可以举办以“撩起神话故事的神秘面纱”为主题的研究报告交流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将讨论的结果制作成报告书。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改编或续写神话故事,也可以创编神话故事,完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情境创设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驱动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三)搭建学习支架,落实微项目化学习活动
与常规的项目化学习相比,微项目化学习活动的难度有所降低,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需要他人的帮助。学习支架的搭建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突破最近发展区,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仍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为例。教师结合微项目化学习任务搭建了如下学习支架,以促进微项目化学习活动的
落实。
在“我会讲神话故事”微项目化学习任务中,为了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神话故事的基本组成要素,将神话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串联起来,教师通过表格的形式搭建支架,具体如表1
所示。
在“感受神话中的神奇之处”微项目化学习任务中,教师搭建指向学生学习方法总结的学习支架,引领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描述人物形象的关键字词或句子,让学生学会结合注释等助读系统,感知神话故事中鲜明的人物形象。由此,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不同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还能够掌握描写人物形象、心理的方法。
在“撩起神话故事的神秘面纱”的微项目化学习任务中,教师可以组织“我和 过一天”活动,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从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选择一个人物进行分析,了解神话故事的文体特征。在微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认识到神话故事的想象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的,是由于远古时代人们无法用科学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便想象出了一种可以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力量,并逐渐将这种力量形象化、艺术化以及神化,由此产生了神话故事这个特殊的文体。
在“展开想象,写一个神话故事”的微项目化学习任务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搭建学习支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若有幸能与一位神话人物共同度过一天,你希望这个人是谁?你将会如何安排这一天?”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
(四)关注学习成果,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他人的肯定,也需要自我肯定。在微项目化学习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等形式,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成果。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展示微项目化学习成果的机会,让更多人看到并赞赏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从学生的微项目化学习成果中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语文核心知识理解程度,由此判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5]。
在微项目化学习成果的展示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多个领域能力的发展。例如,手抄报、绘本、PPT、视频等视觉展示形式,能够突显微项目化学习的主题,给观众带来视觉的冲击;演讲、辩论等口头展示形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严谨性;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书面展示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资料整理能力及书面写作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担任“评委”。教师要不吝啬夸奖,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成果中的闪光点,让学生在学习成果展示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并主动将这份满足感转化为继续学习的动力。
(五)完善评价体系,设计微项目评价量规
评价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步骤之一。在微项目化教学中,教师应关注评价的作用发挥,设置微项目化学习评价量规,开展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落实综合的、多方的、全面的评价,进一步提升微项目化学习效果。
过程性评价主要指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学生使用的阅读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等。教师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成果的评价。在微项目化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以推理与阐述能力的评价为例。学生能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语言不够简洁,未能在表达中阐述个人的理解和感受,可以获得1分;能简洁地提炼主要内容,并阐述个人观点,但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获得2分;能简洁、准确地阐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清晰表达个人的观点与感受,可以获得3分。以语用表达的评价为例。学生能够介绍事物的特点,语速适中,口语化表达较少,可以获得1分;能清晰表达与介绍事物特点,语义连贯,重点突出,未出现口语化的情况,可以获得2分;能清晰、准确地介绍事物特点,语速、语调适中,语义连贯,重点突出,语言生动,语言表达方式丰富,可以获得3分。
结语
总之,在“让学”理念的启发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打造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发现、探索的机会,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经历语文学习的全过程,获得学习能力的锻炼,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成芳.基于“让学引思”理念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小学生(中旬刊),2023(11):76-78.
[2]马菲菲.“让学引思”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山西教育(教学),2023(4):19-20.
[3]陈英.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的教师支持策略[J].语文世界,2024(12):88-89.
[4]丁甜甜.项目化学习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汉字文化,2023(19):133-135.
[5]邵金金.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语文单元阅读教学:以《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为例[J].语文新读写,2023(13):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