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旅游的乡村性生产与消费研究
作者: 田苗苗摘 要:为推动民宿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文章以A民宿为例,从乡村性生产和乡村性消费的建构着手进行分析。阐述A民宿的基本情况,分别从乡村性生产、乡村性消费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了解其中存在的一些影响因素,认识到民宿、游客之间的联系,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未来民宿旅游发展应进一步加强对游客需求的关注,结合游客的乡村性消费的不同态度调整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指导。
关键词:民宿旅游;乡村性生产;乡村性消费
中图分类号:F719.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河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决策咨询和智库研究专项项目“‘以民为本,以宿衍生’:民宿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研究”(SKJC2024-02)。
引言
“乡村性”是城乡之间区别的最本质属性,近年来在推广乡村旅游的实践中,民宿旅游表现出较强的吸引力,能够同时满足游客在休闲、文化、居住等方面的多种需求,也是外来资本投资关注的重点。随着民俗旅游的日益成熟,乡村建设逐渐重构了民宿型乡村空间,其中包括乡村人际关系,通过乡村地域特色与民宿的结合,宣传乡村旅游景区,提高经济效益。基于此,文章以民宿A为旅游研究对象,结合我国南方地区民宿旅游发展概况,通过乡村性生产和消费的积极互动,在消费的导向作用下推动民宿旅游发展,并对“乡村性”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知。
一、乡村民宿A基本情况
民宿A位于南方地区,与广州、深圳等地区相距120千米左右,以周围村落、乡村环境等为依托,由外来的投资者提供资金,修建以农耕主题的民宿建筑。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共进行了4次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站在生产者视角,把握民宿A乡村性生产的可行性路径,明确认知乡村性生产及再生产核心;二是站在消费者视角,分析游客对该民宿的消费态度、消费需求和对乡村性的了解程度,从而在旅游情境下建构乡村性认知框架。
二、民宿旅游的乡村性生产和消费建构
(一)乡村性生产
创建民宿A的过程可理解为乡村性生产过程,经营者通过对乡村性形成的认识,分别从创建物质空间、文化空间等方面着手,第一,可以对乡村性进行在地生产的实践表征,第二,可以达到乡村性展演的目的。
1.关于乡村性的认知
关于民宿空间,这是民宿经营者在实践过程中得出的最终结果,民宿经营者在建构民宿空间时会融入自己的想法,并以民宿建筑及内部元素为载体,向游客传递个人的生活态度。此次调查旨在确立民宿的主题基调,这是民宿经营者基于自身对乡村的认识及情怀而确定的。
2.物质空间与文化空间建构
采集乡村性要素后创建结构,可以从人的多重感官着手建构,民宿经营者应立足民宿建筑的内外物质空间,结合所在乡村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进行设计,以满足住宿游客多重感官体验,使其可以透过民宿了解到当地的乡村特色。
在外观和景观的建构中,民宿A着重强调民宿建筑和周围景观的协调性,设计者采用带有当地乡土气息的元素作为建筑材料。例如,竹子和瓦顶,凸显民宿建筑的质朴感,民宿景观设计同样采用具有田园气息的植物、作物。例如,水稻和蔬菜等,建立乡土田园风光区,刺激游客的视觉感官。在民宿的空间内部设计中,民宿A内部包括诸多乡村要素。例如,游客接待中心放置了玉米、红薯等作物,游客居住的客房区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设计了房间号牌,在民宿中的公共区域放置了契合怀旧主题的老家具,并在客房中燃香,使游客的感官体验更加丰富。
打造文化空间对于民宿A乡村性生产而言,可以外化为乡村性内涵。例如,可以通过勾起游客的情感回忆,使其引发感情共鸣,在设计中可以拍摄乡村中废旧建筑的改造照片,通过改造前后的对比,向游客讲解乡村故事[1]。
(二)乡村性消费
民宿A的创办者在下乡创业期间,在改造民宿的过程中融入全球化理念,主要体现在服务设施与服务理念上,通过将全球化理念与乡村特色相结合,赋予乡村全球地方化特性。从部分游客的角度分析,民宿A对应的乡村具有真实性,可以在住宿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消费体验。然而,也有部分游客身处民宿中,不能与自己对乡村的想象和需求达成一致,认为A民宿是虚假的乡村,表达了内心对民宿的不满。所以,对乡村性消费的分析,主要从地方化乡村性凸显、外来资本引导的舞台真实这两个角度展开,从中分析游客在民宿旅游中产生的乡村性消费体验。
1.游客再消费与传播行为
民宿A创立及后续的发展中,经营者秉持着自身对乡村的认知,产出了独具地域性的乡村性[2]。一些游客在民宿旅游中进行乡村性消费,能够明显地感知到民宿中蕴含的乡土气息,认为民宿所创建的环境就是真实的乡村生活,所以在主观层面也表示出对民宿A的认可,最为直观的反馈便是游客的再消费与传播。
从民宿A的主题空间层面分析,设计的农耕主题及组织的一些体验活动与家庭游客想要体验田园生活的需求相符,所以这一类游客群体也成为民宿A的目标客户之一。位于乡村的民宿,让游客置身于大自然中,放松身心、愉悦心情,对乡村也会产生一定的认识,从游客消费及体验的角度完成乡村性建构。
除了家庭类游客外,还有一部分游客通过民宿旅游想要寻找内心深处对乡土的记忆,但是,面对城镇化建设对家乡的改造,原本很多乡村景观已经不复存在,很难再重现记忆中的乡村面貌,所以只能选择与之相似的地点。民宿A设计的乡村景观主题,就能很好地满足此类游客的需求,通过周围乡土景观、内部陈设等还原记忆中的乡村印记,从而获得此类游客的认可。
综上,民宿A致力于为游客提供地域性体验,对乡村性进行建构及展演,是游客再消费与传播的关键,也由此获得了更为可观的收益。
2.乡村性消费的拒绝和批判态度
面对竞争严峻的旅游市场,乡村发展民宿旅游为了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将发展的侧重点放在建构“原真”乡土文化,以提供更真实的旅游体验上,在此方面游客一般会被限制于“前台”[3]。此次分析的对象——民宿A,因其采用资本下乡的注资模式,在乡村性生产的实践中也会达到此目标。站在民宿经营者的角度,民宿A向游客展现乡村生活,创建了所谓的“前台”,民宿所在村落便自然而然地成为“后台”。游客一般集中入住民宿,观赏独具乡土民俗特色的建筑、欣赏带有乡土气息的稻田景观,并切身体验民宿组织安排的农耕活动,循序渐进地形成乡村认知。在此期间,游客一般不会主动到“后台”,即村落中深刻感悟更真实的乡村生活环境。然而,A 民宿所创建的“前台”,本质上与“后台”并不完全一致,更多是为了提升游客在乡村旅游中的质量、丰富体验而创建的“乡村景观”。因而,部分游客在民宿旅游中所感受的乡村性不具备原始性、在地性和真实性,这也是游客在乡村性消费中做出拒绝、批判的一项重要原因。
3.乡村性消费驱动下的乡村性再生产
面对个性化、多元化的游客需求,民宿经营者要想获得更为可观的收益,就需要在民宿中创建体验和知识空间,是民宿旅游进行乡村性再生产的有效路径。游客在民宿旅游中提出的消费反馈,如果民宿经营者予以采纳,那么游客也将间接参与到乡村性再生产中。
分析近年来我国民宿旅游市场的发展情况,民宿A目标群体发生了改变,原本的目标群体是城市中产生焦虑情绪的中等收入群体,经过调整后,转变为家庭旅游和公司旅游为主的游客群体。随着民宿目标对象发生变化,对内部陈设、体验项目等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造,即重塑民宿体验空间,以此来满足民宿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
家庭游客群体,民宿A为了让家庭中的“孩子”了解乡村生活,并从中掌握一些生活常识,设计了一些体验式活动。例如,带有当地特色的扎染体验、包竹筒饭等,民宿院落中也设计了能够供其玩耍的娱乐设施。例如,跷跷板和木马等。面对公司团建群体,民宿A与家庭游客的配置不同,专门为此类游客推出了下午茶和户外烧烤等休闲类活动。如果游客有会议需求,民宿也能为其提供会议室。
总之,对于民宿旅游的发展而言,满足游客需求尤为必要,在此方面民宿A也落实了乡村性再生产[4]。游客入住民宿后,通过自己所理解的乡村性及消费理念,将自己置身于民宿经营者所创建的乡村性生产情境中,以非直接的形式为乡村性生产提供助力。在创建的民宿空间内,原本具备真实性的乡村情境,通过符号化展示游客对乡村性的想象,其间表现出双重表征:本真化与失真化。站在所有游客角度,也会因此双重表征而形成对乡村性的不同理解。受旅游消费的驱动影响,乡村性再生产实践中,乡村性表现出流动性,这一状态也体现在民宿经营者和游客两者的关系上,在失真化和本真化之间流转。
三、民宿旅游乡村性生产与消费的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结合民宿A的实际情况,文章对民宿旅游视域下的乡村性生产及乡村性消费展开论述,从中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民宿经营者参与乡村性生产的基础是个人对乡村性的认知,采用建构物质空间和文化空间的方法,保证在地性的基础上完成乡村性的表征与展演。
2.乡村性消费的对象本质上包括乡村空间、乡村软景观、地域性景观等。民宿A产生的乡村性消费,游客作为消费主体,对乡村空间进行的消费集中在农耕活动体验、欣赏乡村自然景观等[5]。由于游客本身对乡村的了解和产生的感受有所不同,所以游客实际形成的乡村感知也存在矛盾性,这导致游客做出的民宿旅游评价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一部分游客认为民宿彰显了地域性的乡土特色,另一部分游客则持批判态度,认为民宿展演的乡村性不符合实际。
3.民宿A在参与乡村性生产与游客消费之间的互动时,民宿经营者在创建物质空间和非物质空间时,也会将乡村性生产作为吸引游客的关键点。游客自身对乡村的感知、民宿旅游的消费需求,与民宿经营者建构的乡村空间比对后,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消费态度:一方面是能够进行再消费和传播的积极态度,另一方面是拒绝和批判的消极态度。将这两种消费态度直接反馈给民宿旅游的经营者,以便其及时调整策略,通过重构体验空间及知识空间的方式再生产乡村空间,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对民宿旅游的需求。
(二)建议
在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对于“乡村”的定义主体主要是游客、外来投资者及有关部门等,村民在此方面的权利并未受到重视。结合民宿A乡村性生产实践,当地村民并未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乡村性的展演也体现出被动性,村民成了民宿经营者与游客协同构建乡村性展演场景中的参与者。对于游客产生的积极、消极的态度,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在今后民宿旅游产业改造及乡村性生产中,应注重采集乡村本土文化的相关要素,向游客展示当地村民特有的生活习俗及地域性知识,组织地域性活动,将游客与乡村生活情景相连接,使游客可以在民宿旅游中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有利于突出民宿的个性化特征。第二,差异化游客群体对乡村性的不同认知,建议今后站在村民和民宿经营者的角度,分别阐述乡村性,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各个群体的乡村性生产、乡村性消费相同点与不同点的对比,真正做到求同存异。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宿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一部分,民宿经营者进行的乡村性生产与游客的乡村性消费关联非常密切。游客可能会对民宿产生截然不同的态度,为了提高民宿旅游的效益,建议民宿经营者在乡村性生产中,应从多个维度分析游客的消费态度与需求,为游客参与乡村旅游提供具有地域特色的体验项目。
参考文献
[1] 陈品宇,赵弋徵,陶汝聿,等.建构田园牧歌:旅游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推广与乡村消费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24(8):1956-1973.
[2] 齐骥,陆梓欣.青年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表达与场景建构[J].中国青年研究,2024(4):25-34.
[3] EMMANUELLEVéRON ,钱爽 .中国出现新乡村性?——基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5):17-22.
[4] 汪定文.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性与商业性融合发展对策初探[J].农业与技术,2019(17):162-164.
[5] 雷征,王睿,梁春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乡村性评价与时空分异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24(7):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