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在小学心理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作者: 尚洁

【摘要】当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应更加强调教师在教中学,在教中评,强调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在体验中调适,在调适中成长,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让“教—学—评”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地生根。

【关键词】心理教育;游戏化教学;创设情境;多元评价;“教—学—评”一体化

作者简介:尚洁(1989—),女,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炎武小学。

为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学校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当前,游戏化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炎武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强调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活泼的心理课堂氛围。在游戏中,教师可以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教师应在教中学、在教中评,不断实践反思,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从而实现教学相长[1]。笔者基于游戏在心理健康课堂中的实践应用,从四个方面论述如何通过开展游戏化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调适心理,在调适中实现成长,从而让“教—学—评”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地生根。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心理健康课堂上,笔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游戏作为课堂热身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例如,在“认识自我”主题的心理课堂上,笔者和学生一起开展了游戏活动“大风吹”。游戏中,学生在问“吹什么”的同时,用手打节拍,笔者则分别从学生的外貌特征、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出发,依次发出“吹长头发的人”“吹戴眼镜的人”“吹爱笑的人”“吹爱运动的人”“吹爱交朋友的人”“吹勇敢的人”“吹积极乐观的人”等指令。

这个游戏不仅促进了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还营造了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以确保学生保持高涨的情绪投入后续的学习。在游戏中,学生能够逐渐打开自我、认识自我,从而慢慢发现自我,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观察、体验、感悟和收获,此刻,“认识自我”主题的心理教育目标已经初步达成。

心理教育课堂的热身游戏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与课堂主题密切关联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可学、想学、乐学,在课堂上探索自我、认识自我。

二、观察学生表现,走进学生内心

除了发挥游戏本身的娱乐特性,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来了解班级学生的学情、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从而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在课堂上巧用游戏,能够给课堂、给教师、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和需要,笔者给五、六年级的学生安排了“学习心理”主题的课程内容。在教授“探秘好奇”这一课时,笔者通过开展“猜猜我是谁”系列游戏,创设了一个能够持续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闯关。

第一关,“听音识人”,学生要辨认熊大、孙悟空;第二关,“辨形识人”,学生要辨认哆啦A梦、皮卡丘;第三关,“按条件找人”,学生要辨认沙僧。整个游戏活动耗时4分钟左右,一直到结束,学生仍然意犹未尽。通过这个游戏,笔者大致了解了班级学生的各方面情况。

在整个游戏过程中,笔者首先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投入度以及对待游戏的积极性,来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情况。通过游戏互动,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盎然,意犹未尽,在心理上逐渐提高对课堂活动的期待感。

其次,笔者观察到学生对于经典动画形象和文学艺术形象的了解较为全面和深入,而对明星、偶像和电子游戏角色的熟悉度大大超出笔者的预期。对课堂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学生积极投入其中,注意力高度集中。

最后,笔者还通过个体观察,了解不同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记录他们在游戏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关注个体应对特定情境的反应和态度,在发现问题后及时针对个别学生展开专业的心理辅导。

例如,在以情绪为主题的心理教育课堂上,笔者给每个学生都发放了一个小气球和打气筒,让学生分享近期引发自己愤怒情绪的事件,每分享一件事,就给气球打一次气,直到气球爆破。开展这个游戏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发泄愤怒的重要性,懂得找到发泄愤怒的最佳方式,在发泄愤怒的过程中得到疗愈,掌握疏导情绪的正确方法。

在游戏过程中,有一名学生情绪失控,泪流满面,当场大声哭诉道:“我妈妈总是不允许我发脾气,我都快气炸了!”见状,笔者赶紧走到他身边,拍拍他的背,并递上纸巾,温和地征求他的意见:“课后可以跟老师好好说说吗?我或许可以帮助到你!”此时,该名学生才慢慢平复情绪,答应课后找笔者聊聊。课后,笔者通过与学生家长沟通并展开心理辅导,慢慢帮助该名学生找到表达情绪、调适情绪的正确方法。

在心理课堂的游戏活动环节,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教师应认识到,游戏是推动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发现,处处留心,通过在游戏中的智慧观察慢慢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打开学生的心扉,看到他们内在的成长需求,通过游戏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2]。

部分学生通过游戏来表现自我,从而在心理上获得被看见、被尊重的满足感。心理课堂的游戏活动时间看似短暂,却能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拥有自由表达的权利。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都能被激发出来,心理课堂的育人作用便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实施多元评价,转化游戏经验

小学心理课堂以活动为主,游戏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之一。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师可将游戏和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成长中的点滴,深化学生的心理体验,让学生的游戏经验转化为心理经验的一部分。

例如,笔者在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心理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感触自我”的游戏,引导学生在开展呼吸、触摸、冥想、拥抱自己等一系列活动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有学生说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还有的学生说感觉自己的身体很温暖,触摸自己的脸的时候,感觉自己真不错……

面对学生的积极发言,笔者除了在口头上肯定他们用心参与、真诚分享、大胆表达自我的表现,还及时给他们送去非语言评价,如竖起肯定的大拇指,或是给予鼓励的眼神。除了开展教师评价,笔者还鼓励学生相互评价,让学生收获来自同伴的认可。同伴肯定的目光和由衷的掌声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产生强烈的自我成长的意愿。

此外,笔者还借助艺术形式的游戏活动来开展多元评价。例如,在“开学适应”主题的心理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自选扭扭棒来创意表达自己对新学期的展望。笔者在巡视观察过程中用相机拍下优秀的作品并将其展示到讲台后的电子互动墙面上,展示学生对新学期的期待。

随着墙面上学生作品的逐渐丰富,笔者发现学生开始不由自主地在小组内展开分享、交流、评价活动。互动墙面的存在让学生的学习、评价过程变得具象化,促进了“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地生根,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的自主交流,为学生营造出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氛围。

多元评价式的心理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被看见、被关注、被认可、被尊重的内在心理需要。同时,在游戏中收获来自教师、同学的多元评价,能够让心理课堂的点滴美好汇集成涓涓细流,润泽学生的心灵。

四、开展反思游戏,优化教学效果

游戏在心理课堂中的运用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笔者也获得了宝贵的教研资源,但在教学实践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待改善和优化。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反思。一是反思游戏在心理课堂教学的整体教学设计是否可行、有效;二是反思游戏在课堂上的运用是否适时和适度;三是反思游戏是否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实际需要出发,能否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

以“学习得法,提高效率”的主题课程教学为例。笔者借助“数字接龙”这个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和合作。课后,笔者反思:“学生是否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所占课堂教学时间的比例如何?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笔者从心理认知、素质建设等层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发现学生当前存在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教学策略,指导学生掌握转变和调节自身心理状态的方法[3]。

总之,教师在心理教育课堂上开展游戏化教学时,要摒弃以教师为主导的思维,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当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时,他们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成长。

结语

综上所述,游戏在小学心理课堂上的运用具有参与感强、体验性好等优势,更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游戏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快速暖场,还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课堂内容的兴趣[4],助力教学目标的落实,同时还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乐享游戏的过程中获得成长。教师应运用游戏指导学生学会调节心理状态,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落实,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隽.心理课怎么玩:心理教师实战进阶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徐光兴.儿童游戏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李存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2):58-59.

[4]陈晓芳.中小学心理课堂导入策略[J].江苏教育,2022(48):38-4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