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学习理念下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设计
作者: 王霞【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对小学数学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身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应用。文章对具身学习理念下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价值与实施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小学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具身学习;游戏设计
作者简介:王霞(1976—),女,江苏省南通市沿河桥小学。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对数字、运算、几何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框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多采用知识灌输和反复练习的方式,往往无法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使学生对数学课程产生厌学情绪。具身学习强调学生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倡导通过情景模拟、亲身体验等方式,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思维。将具身学习引入小学数学教学,旨在打破传统课堂的界限,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高效。
一、具身学习理念下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习兴趣
游戏化教学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游戏化设计能够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教学,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能自然而然地进行数学探索,在享受游戏趣味的同时,体会学习的乐趣。
(二)促进深度理解
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往往以数学知识核心概念为中心进行游戏设计,将抽象复杂的数学概念融入具体的、可操作的游戏环节,将数学知识具象化,从而让学生在理解规则、解密关卡的过程中切实体会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基础。
(三)培养数学思维
游戏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想能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游戏时,学生需要综合运用逻辑推理、分类整合、数形结合等方法来解答问题、破解难关。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在方法和技能的重复练习和应用中得到培养,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四)彰显学生个性
游戏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开放、包容、多样的学习环境。在游戏化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还可以与同学合作和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同时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不同。
二、具身学习理念下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策略
(一)以游戏优化课前导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前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奠定课堂学习基础的关键环节。小学生对游戏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或讲述游戏背景故事的方法,巧妙地设计课前导入,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顺其自然地引入教学主题[1]。
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分数的初步认
识(一)”的教学为例。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问学生是否看过航海类的动画片,有没有曾经幻想过到海上进行探险。大部分学生会给予肯定的答案。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游戏背景故事或播放动画短片等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分数宝藏岛”的故事:在大海深处有一座神秘小岛,岛上有一个分数王国。在这个王国中,每个分数都有自己的领地,领地中埋藏着丰富的宝藏,分数之间通过奇妙的运算进行交流。学生需要破解探宝之路上的难题来得到宝藏奖励。教师通过讲述有趣且极具吸引力的游戏故事,可以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教师可以拿出“分数地图”,地图上标注了各分数的领地、挑战、联络方式。教师详细解释游戏规则:学生们需要进行分组,每队选定一个分数领地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解答与这些分数相关的一系列谜题,如“爸爸将一个梨切成了两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学生们通关后可以获得该领地的宝藏,如水果、小零食或益智玩具等。在通过一关后,学生们需要解答更为复杂的分数问题,如“1/4”与“1/8”需要通过怎样的运算才能进行转化,才能进入下一个领地。引人入胜的背景故事与生动有趣的游戏规则相结合,为这一单元的学习拉开了序幕。学生能够将自己代入教师所讲的游戏故事中,化身为一名勇敢的探险家,身临其境地穿梭于分数王国中,进行挑战。
教师通过在课前活用游戏化教学,以引人入胜的游戏故事、趣味十足的游戏设计,引入小学数学相关单元中的学习内容。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还能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进入课堂学习,克服学生对课堂的恐惧。
(二)以游戏助力知识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使用游戏化教学方式,将原本复杂难懂、无形抽象的数学知识核心概念融入具体生动、有形可触的游戏情境中。这种具象化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来感知、理解和内化数学知识,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千克和克”的教学为例。由于这一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形成直观的认识,因此较多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存在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一单元的学习,教师可以设计“重量小侦探”教学游戏。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多种不同重量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约1克的花生、约50克的鸡蛋、约200克的梨、约500克的矿泉水、约1000克的大字典等,在每件物品上提前张贴相应的重量标签。教师还可以准备多个用来称量物品实际重量的电子秤,这些电子秤需要满足称重需求,如重量必须精确到0.1克。教师还可以设计多个生活中会遇到的与“克”和“千克”相关的任务,如“按照实际重量将所有物品从大到小进行排序”“找出所有实际重量比梨大的物品”等,并将这些任务印在任务卡片上。教师可以抽签的形式让每个小组完成不同的任务,各组学生需要根据卡片上的任务要求进行游戏。游戏开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组队或通过抽签的方式进行组队,并在组内自主分配角色,包括组长、重量测量员、数据记录员、重量分析员等。其中,重量测量员负责使用电子秤对物品进行准确的称量,数据记录员负责记录称量的数据,重量分析员负责根据记录的数据对比分析不同物品的重量,并完成卡片上的任务,组长则负责在整个游戏过程中进行全局指挥和协调。通过分工,学生能在游戏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对比每件物品标签上的重量与实际测量结果的区别,并通过用手掂量的方式感受不同物品的重量,从而加深对“克”与“千克”的认识。
教师进行游戏化设计,能够让学生在欢快的游戏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每个单元的知识要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2]。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践操作和交流互动的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概念,为后续实际应用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以游戏强化知识运用
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从而熟练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书面教学和练习为主,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仅限于熟记和理解,难以将知识熟练地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游戏化教学,学生可以在不断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应用能力,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圆”的教学为例。很多学生第一次接触曲线图形,往往难以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圆的投篮挑战”教学游戏,帮助学生体验圆的半径的特点的实践应用。教师可提前选定较为宽敞的室外或室内场地,并准备若干不同颜色的软质小球,每种颜色对应不同的投篮距离。教师可以在场地的特定位置放置几个篮筐,以篮筐为中心,用绳子或标志物在地面上划分出多个不同大小的圆形游戏区域,并将对应颜色的小球放在各圆周上。准备阶段完成后,教师可以先简要介绍圆的半径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随后提出问题:“站成一个圆形进行投篮与随意站队进行投篮相比,哪种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投中呢?”有些学生可能会说:“站成圆形投篮会比较好,因为大家离篮筐都一样近。”有的学生可能会说:“随意站队比较好,因为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位置进行投篮。”还有的学生可能对这一问题无法给予确切的答案。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激发。接下来,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通过抽签的方式选择圆形区域进行投篮挑战。挑战分为圆形挑战和非圆形挑战:在圆形挑战环节,每组学生需要进入圆形站位区域,确保每个成员与篮筐的距离相等(即处于同圆周上),轮流进行投篮,并记录命中率;在非圆形挑战环节,各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站位,再次进行投篮并记录命中率。挑战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们会惊喜地发现,圆形站位比非圆形站位更容易投中,小圆站位比大圆站位更容易投中。通过这样趣味活动的形式,学生能在游戏中直观地感受到圆的半径对投篮准确性的影响,进而理解圆的半径的基本性质。同时,学生还能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半径与圆的大小的关系,从而能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教师通过设计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游戏,促使学生在游戏中重复分析问题、制订策略、执行计划并评估结果这一过程,不断活用所学知识来处理复杂多变的问题,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至关重要。
(四)以游戏丰富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是完成各单元学习任务后必不可少的环节[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游戏化方式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让学生倾听并吸收他人的见解,丰富知识积累。
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为例。在完成该单元的学习任务后,为了帮助学生梳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我来当老师”的角色扮演游戏进行课堂总结。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多种讲课工具,包括用于增强学生角色代入感的“教师证书”或徽章、用于控制每名“小老师”授课时间的计时器、多套授课时需要用到的多边形卡片等。接着,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组内每名学生轮流扮演“小老师”。教师可以提前几天通知“小老师”准备PPT、教具等相关教学材料,从而更好地完成授课。“小老师”可以自由选择讲课模式,如先对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整体概述,再借助图形卡片对某一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进行讲解。“小老师”也可以邀请台下的学生上台协助或回答问题。台下听课的学生可以举手向“小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如关于推导过程的疑问或对实际运用的困惑。“小老师”需要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对于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或向教师求助。在所有“小老师”授课结束后,教师可以从课程内容、讲解情况、互动设计等角度对“小老师”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对于优秀的地方给予鼓励和肯定,对于略有欠缺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课程的最后,教师可以投票的方式选出优秀“小老师”,授予学生“优秀教师证书”,并在班级荣誉角上进行展示,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下次的游戏。
游戏化的课堂总结形式丰富、氛围轻松。学生在数学游戏中进行互动和交流,能够进一步梳理知识脉络,巩固核心概念。教师在数学游戏中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数学学习策略,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
结语
具身学习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策略是将数学知识与游戏元素巧妙融合的创新性教学模式。教师通过游戏化设计,不仅能够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投入数学学习,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和运用这一教学模式,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娟.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策略[J].理科爱好者,2024(3):148-150.
[2]杨璐.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游戏化教学[J].江西教育,2024(23):83-84.
[3]李芸.基于项目化的小学数学游戏开展策略[J].读写算,2024(25):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