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息技术释放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力

作者: 孙书敏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已经成为一种教学趋势。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与发展,“互联网+”教学时代的到来,以及远程教育工程等在学校的推广,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助力课堂教学、学情分析和教学拓展。基于此,文章探讨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效。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学习活力

作者简介:孙书敏(1993—),女,江苏省昆山市高新区吴淞江学校。

在当下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已经成为当今的教学主流趋势。然而,很多教师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将融合点的研究停留于浅层,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应该说,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应当赋予学科教学更广泛的功能,如促进学生的交流分享和展示表达等。笔者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探讨如何以信息技术赋能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

一、借助信息技术助力道德与法治学情分析

当下,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往往由于教师不够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而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导致教学效果不如预期。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大数据功能,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活动进行前测和后测,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作业、小测验等整体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再借助信息技术的大数据功能,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作业、课堂测验等数据上传至智学网等平台上,形成精准的结构性数据分析结果,以此作为开展课堂教学的依据。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遵守社会规则”时,笔者就提前对学生的社会规则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调查学生对于规则这一概念的认知情况,二是调查学生对具体社会规则的掌握和遵守情况。

笔者将相关问题制作成调查问卷,上传到智学网,让学生在智学网上完成调查问卷。然后,借助智学网的相关功能对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大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对相关社会规则的认知情况。

借助互联网的数据分析功能,教师就能充分掌握学生的具体学情,从而展开针对性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结果了解到学生对于哪些规则的认知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在教学时,教师就能针对学生知识点的薄弱之处进行详细讲解,深化学生的认知,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分析学生的具体学情,要思考“四个如何”,即“如何清晰认识学生的疑难困惑”“如何发现学生的认知薄弱点”“如何发掘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如何让学生清晰认识学习目标”。把握好这四个要点,能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因学施教、顺学而导。

二、借助信息技术助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动态化、可视化的学习,赋能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想不断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教师要处理好两方面的工作—助学和互学。

所谓“助学”,是指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推介数字化的学习资源,以此激发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积极性。所谓“互学”,是指教师借助数字化资源,引导学生与数字化资源互动,从而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效率的提高[1]。

比如,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时,笔者引导学生运用网络搜索引擎搜集“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相关事迹。

通过网络搜寻,学生获得了丰富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资源。这些资料或以文字形式呈现,或以图片形式呈现,或以视频形式呈现,形式多样。这些丰富多元的网络学习资源,盘活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催生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想象,开阔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视野。

通过学习这些资源,学生深刻感受、体验到,正是由于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正是由于无数人对国家利益的守护,正是因为他们的默默担责、负重前行,才让人民的生活充满希望,学生也因此牢固树立了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

信息技术赋能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程学习内容,更丰富了学生的课程学习形式,深化了课程学习内涵。可见,信息化、数字化手段的介入,能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更加地自主、智能,学生也能获得更多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三、借助信息技术拓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范围

以信息技术赋能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活动,不仅指赋能学生的自主思考、学习探究等活动,更是指赋能学生的展示、反馈、拓展、延伸等活动。

信息技术赋能学生的展示、反馈、拓展、延伸等活动,能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过程和结果等得到记录、呈现、展示、分享和评价[2],进而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效能的提升。

比如,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第十课“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这部分内容时,笔者突破教材的限制,将我国历史上一些民族英雄、爱国英雄的事迹串联成一条“时间之线”,并将其生成一个二维码,形成一张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为主题的网络学习名片,引导学生统揽性地感知和学习本节内容。

学生扫描二维码之后,既可以沿着“时间之线”进行贯通式、统揽式的学习,也可以点击其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

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激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了学生的爱国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感。借助信息技术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使得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活动的可选择性、可体验性、可参与性越来越常态化。

在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教育旗帜下,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小小的课堂上,而能够向课外延伸。互联网庞大的信息库和便捷的互动平台,为学生的学习、思辨和信息获取提供了便利,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四、借助信息技术开展道德与法治评价活动

评价也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首先,有效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据此调整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因此,教师的评价活动不仅需要注重内容实质,更要注重评价方式。

其次,在当前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趋势下,教师亟须转变传统评价方式,摒弃传统、单一的评价模式,借助信息技术使教学评价呈现多元化、多面性的特点。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六课“师生之间”这部分内容为例,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引导学生结合师生之间的相处经历展开交流和研讨。在研讨分享环节,笔者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点评,既可以说教师的优点,也可以提出教师的不足。

为了使活动更有效、更真实,笔者鼓励学生在互联网上匿名发言,并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进行改进。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道德与法治课题的兴趣。

此外,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的“网上交友新时空”这部分内容涉及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话题,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网络交友故事,并对学生分享的案例展开评价,提醒学生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养成网络安全意识。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越来越频繁。对此,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将课堂教学活动与最新的网络技术结合起来,采取科学化、合理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内化教材内容,落实学习目标。

五、借助信息技术开展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

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道德与法治知识需要学生真正地内化,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因此,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最佳的方式,不是说教和灌输,而是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内化所学知识。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将学生进行分组,为学习小组分配任务,让学生在小组中担任不同的角色。比如,有的学生负责搜集和整合相关资料,有的学生负责制作PPT课件等。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在合作学习中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启发与熏陶,能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化为行动。

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第九课“珍爱生命”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校、社区、公园里植物和动物的生存情况展开调查。

在教学遵守社会规则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手机拍摄记录交通路口的交通情况,粗略统计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或是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交通车祸视频、图片等,让他们认识到抢红灯等违反交通规则的严重后果,进而认识到,只有遵守交通规则,才能保障自身的生命安全,让学生养成珍爱生命的意识。

相比于空洞的说教,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印象更为深刻,学习效果也更佳。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下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升级、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要拓展课堂教学容量,让学生于实践情境中接受道德的洗礼。实践证明,将信息技术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整合起来,让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服务,能够让学科教学更多元化,更具有开放性,让学科育人方式更加丰富多元。信息技术与道德法治学科教学的融合,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有效提升,助力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生成,以及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玲元.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及其实现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6.

[2]宋景堂.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编写依据和基本理念[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23):33-3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