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作者: 季贞

【摘要】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较高,特别是新课改实施以来,国家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尤为重视。学生要在学习中实现全面发展,不仅要丰富理论知识,还要提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应以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主,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化发挥教学作用。文章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核心,对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作者简介:季贞(1987—),女,江苏省扬中市第一中学。

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初中地理教学要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展开,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掌握充足的地理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主要引导者的地理教师要挖掘现实中的地理知识,并结合教材内容和地理核心素养内容,制订符合实际的教学计划,确保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简述初中地理核心素养

(一)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指学生对人类与地球相互作用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应该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指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与地理相关的问题。学生应具备综合分析问题、归纳总结、推理判断的能力,能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形成系统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三)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是指学生对不同地理区域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应该了解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能够比较和评价不同地区的优势和劣势。

(四)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通过实践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对地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为他们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当前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部分学校的地理教学中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即教师传授的知识点过多、繁杂,导致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感到压力重重。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略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整体理解。学生往往只是机械地记忆地理知识,无法真正理解地理的本质,很难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整合,缺乏系统性的地理思维。这种情况使得学生在应对地理问题时容易迷失方向,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缺乏实践性环节

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缺乏实践性的环节。由于部分教师的课程安排过于理论化,学生难以亲身实践,只能在课堂上通过教材和图片等被动接受地理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认为地理知识抽象、无趣,很难将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缺乏对地理意义的实际体验。

(三)缺乏地理思维培养

部分地理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较少关注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地理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会限制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他们只会重复记忆知识点,缺乏分析、整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原则

(一)强调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进行推理和判断,并用地理知识解释这些现象。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城市中的交通拥堵现象,分析交通规划和城市结构的关系,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可以提高他们的地理学科素养,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注重实践操作能力

地理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地图解读、数据统计分析等活动,亲自进行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地理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能力。例如,在实地考察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采集地理数据,利用地图工具和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理理论和现象。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地理知识,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调跨文化认知

地理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认知能力。地理涉及各个地域的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等。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比较不同地域的文化,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通过学习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学生可以增进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为跨文化交流和合作打下基础。

(四)注重实际问题应用

地理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探讨环境、城市规划、气候变化等实际问题,应用地理知识来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探讨环境问题时,学生可以运用地理知识来分析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这样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地理教学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四、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构建地理学科思维导图

初中地理教学效果受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提升教学能力,了解教材内容和学习目标,从而站在地理学科的整体角度上构建地理学科思维导图,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学习流程,确保学生能够形成清晰的学习思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学习。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形成围绕核心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1]。

以“中国的自然资源”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确定思维导图的主干部分,即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其次,教师可以梳理各主干部分的内部结构,根据内容的重要性进行延伸,如在水资源部分延伸水资源的分布特点、保护措施等支干,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避免混淆知识。最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扩展,在思维导图中添加更多的细节和支干。比如,在土地资源主干部分,列举农田、林地、草地等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并探索它们的分布规律和利用方式;在其他自然资源主干部分,详细介绍中国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并讨论它们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在构建地理学科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知识点和学习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除了在教学中使用地理学科思维导图,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构建思维导图,整理和复习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记忆,将学过的地理知识点进行分类和排列,制作属于自己的地理学科思维导图。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巩固知识,又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整理的过程中,提高他们对地理学科的掌握和理解能力。综上所述,构建地理学科思维导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创造思维。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地理学科思维导图的应用,设计合理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并在学习中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提升学习效果和成绩。

(二)提升学生的地图认知能力

地图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基础,一系列的地理知识教学基本上都要基于地图进行,所以地图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方案制订中重点对待,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案,提升学生的地图认知能力,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便利。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围绕三个方向展开。第一,识别地图,在地图上熟练查找信息。学生应该能熟练地在地图上查找信息。第二,识别方向,在地图上清晰判断方向。学生应该能够准确地辨别地图上的方向,并且能够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导航和定位。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的方向指示,如指南针、箭头等,以及地理要素的朝向和位置关系。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导航练习,让学生根据地图上的方向指示,按照一定的路线进行导航,培养他们的方向感。第三,距离计算,在地图上对实际距离进行测量和计算。学生应该能够准确地测量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并且能够利用比例尺进行计算。为了提高学生的测量和计算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的测量活动,让学生利用尺子或其他测量工具,对地图上的距离进行准确的测量。此外,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距离的转换练习,让学生将地图上的距离转换为实际距离,或者将实际距离转换为地图上的距离。总之,地图认知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图认知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同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图认知能力,教师应该重视地图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绘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整体的教学氛围沉闷,教学效果不佳。所以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打破传统的单一理论知识教学理念,融入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中提升核心素养。实践教学活动应贴近日常生活,让学生理解地理课程的现实意义,明确人地关系,同时,实践活动要具备新颖的特点,确保可以吸引学生参与。只有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地理实践教学的意义才能得到凸显[2]。

以“气温的变化和分布”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近期的气温变化作为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途径。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再安排实践任务,比如调查本地区一周的气温变化情况和风向情况,并总结当地的气温特点。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与什么因素相关,让学生了解实践活动的背景知识。然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操作指导,介绍如何使用天气预报、互联网等多元化途径获取气温和风向的相关数据。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气象图、温度表等工具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收集数据并进行总结归纳。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亲身感受气温和风向的变化,加深对气候和气象的理解,还能够通过比较不同季节或不同地区的气温数据,探讨气温的分布规律。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发现和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和气温分布与地理要素(如纬度、海洋、山脉等)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升实践操作能力,还能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升观察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意识到地理课程的现实意义,以及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深入地学习地理知识。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从实际生活出发设计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想要学习,并使其在自主探索中提升实践能力与学习能力,进而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春发.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J].中学课程资源,2018(2):35-36.

[2]金姝兰,董承旭,胡忠俊,等.中学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9,39(3):76-8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