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自主学习模式,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高效

作者: 林婷婷

【摘要】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与完善,教师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等的树立具有相当重要的基础引导作用,教师应在课堂中运用自主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潜在动力,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提升技能与积累知识,构建高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

【关键词】自主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林婷婷(1994—),女,江苏省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自主学习模式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合作探究、收集资料、开展实践等完成学习的学习模式。运用自主学习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质,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其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积极完成课堂学习目标,实现精神境界、道德修养的提升。

一、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教师若能抓住这一黄金发展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便可以让其受益终身。值得注意的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综合能力较弱,难以独立完成问题探究,教师应当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引导其从适当的角度,以轻松的方式,尝试进行问题探究[1]。合作探究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与开始,能为学生实现独立学习积累宝贵的经验。同时,道德与法治知识比较复杂,需要学生反复体会和理解。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探究。教师可将教材内容浓缩为一个概括性较强的主体或词语,然后提出一个个小问题,让学生在一个个相关问题下逐步探索,共同努力,解决问题。

例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弘扬优秀家风”一课的主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学生需要在充分理解主题的前提下展开交流与探讨,才能对主题衍生出的道德素养有更为深入、透彻的理解,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运用问题探究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家风的意义,并能在生活中自觉贯彻自己的家风。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组织学生围绕“家风”这一主题进行探究。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教师对这一主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问题:“什么是家风?家风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你们家的家风是什么?应该如何贯彻自己的家风?”在一系列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为了让学生更为全面地考虑问题,理清问题的探究思路,实现问题的高效探究,教师先组织学生结合教材,进行有效的讨论,在学生讨论完成后,再鼓励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让全班学生相互交流,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问题探究模式,组织学生围绕家风进行了探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自主思考与探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同伴之间的促进作用会越来越强。教师组织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学习,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发挥同伴的促进作用,促使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激发学生的潜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二、自主选择,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教师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应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助力学生争取更多利于自身发展的条件、资源与机会[2]。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由于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还未发展完全,因此学生难以理解一些案例事件背后的内涵,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为了避免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要注重提出问题的方式,减少指令性的词语,多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以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形式与学习的伙伴,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发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不难发现,这一课的主题于学生而言,说近不近,说远不远,毕竟学生很少用到法律知识,对自身受到的法律保护也没有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感受法律的存在。对此,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选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明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与法律的关系,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组织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生活中涉及的法律。学生了解完成后在课上进行了展示,教师给予了相应的评价,并将学生了解到的法律条款进行了归纳。在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进行了统筹调配,让方向相同的学生一组或学习方式相同的学生一组,以确保学生收集的全面性。有的学生选择听视频讲座的方式,有的学生选择在网上查阅资料,这些方式看似简单,实则较考验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这一自主学习活动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技能,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更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信心,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受自主学习能力的限制,个别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不知该从何下手。面对这一学情,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思路与模板,为不知从何下手的学生提供参考,保证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三、情境教学,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良好方法,开展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下进行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情感愈加丰富,更有学习活力[3]。教师也能利用情感氛围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与深度感染,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也应意识到,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往往需要借助多媒体工具,这样先进的教学技术能让学生获得更沉浸的学习体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技术手段也更容易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从而综合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效解决问题。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一课的教学时,这一课主题中的烟酒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危害品,但学生对其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对于难以见到的毒品更是缺乏认识,不了解其危害性。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方式,能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使其在情境氛围的冲击下,对这些危害品产生新的认识,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辨别危害品与规避接触风险。教师应当先明确这一课的教学目的,从而通过具体教学让学生树立对待烟酒和毒品的正确态度,了解烟酒和毒品的危害,自觉远离烟酒,拒绝毒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地展示因烟酒和毒品而罹患各种重疾的数据,以及相关的图片,如长期吸烟的肺、吸毒前后样貌比对的图片等,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了解烟酒、毒品的危害,以此让学生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一系列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扮演情境中的主人公处理问题时,能够产生更为强烈的情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为了延续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教师以“考虑烟酒和毒品会对个人、家庭、社会等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为题,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在课后与同学进行交流,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课内知识点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思考深度。

情境教学可以营造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氛围,让学生自觉将自身的生活经验代入其中,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学会在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丰富学生处理生活问题的经验,拉近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的生活提供便利。

四、巧拨妙引,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教师应正确理解、有效运用自主学习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模式的作用。教师应意识到,自主学习模式中所倡导的自主,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进行有意义的探索性学习。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4]。同时,教师也要通过引导学生对模糊的概念进行细致的思考,对知识的断层提出疑问,对类似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能力迁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学习方法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运用,以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此外,学生的发展各不相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自身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知识的梳理与记忆。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一课的教学为例,这一课以欣赏汉字为主,内容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学生动用各个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巧妙引导,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汉字的发展历程,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汉字的相关知识自主学习。课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查阅书籍等渠道,了解汉字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及相关的书法作品,并要求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简单了解其特点,从而令其在课堂上具备交流的“资本”。这一课前环节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选择和运用学习方法的过程,能够为学生积累相应的经验。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从汉字的发展演变、汉字的构成方法等方面寻找学习的切入点,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展开对汉字的欣赏,教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以及如何概括问题的主旨,再根据主旨提出自己的疑问,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问题的探究,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解题方式。在后续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汉字的意义和深远影响,教师为学生播放了相关的视频,使得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中汉字走出国门,深受外国人的喜爱的画面,深刻感知汉字的独特魅力。基于此,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主动运用网络资源,在资源的了解和对比中感知所学知识,掌握新的、实用的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模式的运用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培养。教师在传授学习方法时要通过反复强调,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积累可以迁移的经验,提高自主学习活动的效率。

结语

总之,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中,需要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照学到的内容,做到自查自省。为了拉近学生与道德与法治课程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运用身边的教育资源,积极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教师运用自主学习模式,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升技能,为其以后的持续学习与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姚佩仪.新形势下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J].家长,2020(33):39,41.

[2]严育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下旬),2020(12):2.

[3]杨吉莲.合理利用资源 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绽放活力[J].中国教师,2020(增刊1):150.

[4]戴蕊.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思考[J].试题与研究,2020(32):167-16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