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量减负,创新增效
作者: 邓潮海【摘要】2021年7月,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改善课堂教学质量,针对全国中小学学生的“双减”政策出台。要想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做到控量减负,创新增效,就需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优化课程形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去探究,注重学生发展,构建高效课堂。基于“双减”背景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旨在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邓潮海(1974—),男,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第三小学。
“双减”政策以作业改革、作业管理作为突破口,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模式,以此来帮助学生减轻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教育回归校园,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在小学阶段,教师要紧紧把握“双减”政策带来的机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探究适应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方法,在“双减”政策的驱动下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提升数学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控量减负,创新增效”的教学目标。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小学数学学科的知识点时,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往往会采用“题海战术”,设计的教学内容枯燥乏味,需要学生计算的题目过多,这容易让学生降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甚至会对数学学科产生厌恶、抵触的心理,进而影响学生后续对数学知识的学习[1]。当学生出现数学学习效率较低的情况时,部分教师和家长错误地认为是学生做的题目数量少、做题的时间短的原因,于是会布置更多的作业让学生完成。教师如果向学生灌输大量的数学知识点,让学生长期处于学习压力过大的状态,完成大量的课后习题,会使他们不堪重负,形成恶性循环。基于此,教师要以身作则,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将“双减”政策落实在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无论是在课前、课中,还是在课后,都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自主性,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促进学生良性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具体如下。
(一)激发兴趣
在“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途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保持专注。因此,教师要围绕激发兴趣这一要求,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应用方式,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从而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二)培养习惯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成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实践、勇于表达等习惯的培养为起点[2-3]。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4]。所以教师要围绕培养习惯这一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并适当地让学生进行反复训练,针对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纠正建议,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掌握方法
在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学习的方法十分重要。这需要教师提供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面对新知识时能够独立自主地探究,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教师只有围绕掌握方法这一要求,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领学生学会有效地学习,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主动进行知识迁移,进一步巩固与复习已学的数学知识。
二、“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革新课堂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课堂练习环节,部分教师以“一刀切”“一锅煮”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这容易导致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课堂教学节奏,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教学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在落实“双减”政策的教学改革背景下,为了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革新课堂教学理念尤为重要。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深入了解新课标的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以学生为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全方位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让学生扎实掌握数学知识,进而提高教学效率,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理念的革新,一方面,教师不应该将课堂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而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流程,从“知识灌输”转向“思维培塑”;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明确“双减”并不只是简单地做“减法”,还要做质量上的“加法”,同时应该从“凭借经验”转向“精准设计”,从而实现“控量减负,创新增效”的教学目标[5]。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1.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知识讲授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往往就会进行深入的学习,主动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以便在后续运用知识时做到得心应手;而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缺乏兴趣,就容易对学习产生消极的情绪,在学习时比较被动,而且很难实现持久性的学习。对此,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生的数学思维,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优化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板书、口头讲解等环节,提高教学效率[6]。
例如,在讲解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的“圆柱的体积”这一部分时,部分教师会利用黑板、粉笔、教材,以口头讲解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往往只能根据比较枯燥乏味的语言文字,凭借自己的想象力来学习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部分学生则很难通过这样的方式理解相关知识,学习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将圆柱的底面分成多个相同的扇形,随后将圆柱切开,拼接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几何体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分割出的扇形个数越多,拼接成的几何体越接近长方体,进而推理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为底面积×高。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画演示、图片展示,能够将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运用“以数想形”的方法
“以数想形”的方法需要利用数与形之间的关系,需要在已知具体数值时对形进行思考,在已知形的特点时对数进行思考[7]。
例如,在讲解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的课程内容时,教师需要让学生知道:分数原是指整体的一部分,或更一般地,是指任何数量相等的部分;分数的表现形式为一个整数a和一个整数b的比。要想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分数知识,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量,如可以利用一个物体,来直观展示分数的意义。对于学生而言,西瓜是他们比较熟悉的物体,所以在上课时,教师可以先拿出一个西瓜,再将西瓜切成相同的两份,并告诉学生其中的一份就是整个西瓜的一半,表示“”,然后将半边西瓜继续平均分,并告诉学生其中的一份表示西瓜的“”,以此类推……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加大难度,如借助关于螃蟹的例题,向学生提问:“已知一只螃蟹8条腿,那么一只螃蟹左侧的4条腿是它所有腿的几分之几?”教师运用“以数想形”的方法来开展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的有效性。
3.设计驱动性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及需求合理设计驱动性问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课堂中不仅存在教与学的关系,还存在问与答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驱动性问题,为学生搭建发散思维的平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素养。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认识小数”的“货比三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驱动性问题:“如果你作为班上的管理员,需要为一些同学购买性价比最高的学习用具作为学习奖励,你想怎么买?请你设计自己的方案。”然后,教师可以提供相关学习用具的信息,并在学生思考问题时适当地给予他们提示,引导他们多对比、多分析,进而制订出最合适的购买方案。可见,设计驱动性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4.开展游戏教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把趣味游戏与教学相结合,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游戏中更加高效地学习。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混合运算”相关知识的教学中,为了消除学生对计算的抵触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可以开展“夺宝奇兵”的游戏活动。在游戏前,教师需要在黑板上按照一定的路线画一些格子,在格子内标上序号,并且相隔几个格子设置一个“宝藏”格。当学生的棋子前进到“宝藏”格时,他们需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解答相应的混合运算问题。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计算比赛,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计算20道比较复杂的算式,并根据正确率决出优胜者。这样的游戏活动能够使课堂变得有趣。在游戏活动中,学生能够投入地学习,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并且提高数学能力。
(三)科学布置数学作业
数学作业具有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作用。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对于数学作业,最重要的问题并不体现在“做与不做”上,而体现在“做什么,为什么做,如何做”上。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好地完成课后任务,从而树立正确的作业观[8]。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要从学生的年龄等方面的特点考虑;同时,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避免作业内容存在重复,要设计创新性、趣味性的作业内容,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思考、探索相关问题。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出现抄作业的现象。
例如,在讲解完三年级上册“年、月、日”的课程内容后,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并学会应用年、月、日的知识,如可以让学生完成“调查身边的人出生的年、月、日”“记录本学期开学和放假的日期”的作业,以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印象。又如,在学生学了五年级上册“倍数与因数”的知识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利用几串电话号码自主设计题目的作业。学生设计完题目后,需要让其他同学解答,算出正确答案。这样能够将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通过做作业巩固和复习课堂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明白减负与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并不冲突,教师自身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达到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结合教学现状,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真正实现减负不减质,真正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韩文宇,张晓龙.“双减”背景下学科课外活动的设计:以小学数学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2(7):28-32.
[2]王小丽.落实“双减”政策,提升小学数学作业质量: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2(20):55-57.
[3]李柱俊.精神性作业是“双减”作业设计迭代的标识:以小学数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3(4):11-14.
[4]陈秀华.“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策略研究:以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2(2):67-68.
[5]郑晓婧.“双减”背景下指向深度阅读的命题探索:基于北师大新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试卷命制的思考[J].天津教育,2022(1):81-83.
[6]冯璨.智慧课堂环境下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探究: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百分数”的教学为例[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2(20):60-62.
[7]刘芳.化散为整“减负”温故知新“提效”:小学数学六年级总复习教学策略初探[J].中外交流,2020(22):286-287.
[8]邹珊.利用情境教学提高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策略分析[J].文渊(小学版),2020(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