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护苗,育心成长
作者: 王炀【摘要】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学生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拥有一颗坚强的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应对挫折,收获幸福人生。所以,在现阶段开展小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应当创建相关的主题活动、趣味活动,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真情呵护下健康成长。文章就新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在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求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享受成长的快乐和精彩。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心理
作者简介:王炀(1996—),女,江苏省南通市新区学校。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出现自卑、抑郁或暴躁等心理问题,如果不对学生进行正确、及时的指导,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加之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让学生较早地接触了大人的世界,越来越多复杂的信息如潮水一般向学生涌来,对于心理抵御能力不强的学生,很容易被这些不良信息和情绪影响。对此,教师应当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并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恰当地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以便科学开展教育工作,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重视教育熏陶,形成健康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当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讲解,让健康的心理在学生的心中埋下种子。此外,教师还应当注重教学环境的建设,促进育心活动的宣传,让学生可以自觉地正视心理问题[1]。
(一)做好渗透,提高学生认识
哲学主义强调,要想顺利地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做的是认识这个问题,而要想让学生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的方法。对此,在实际展开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借助主题班会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并为学生介绍各种常见的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愈能力,促使学生做好自我心理状态的检测,从而及时地发现、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
发展。
比如,教师可以开展以“认识我们的‘心’”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教师首先可以借助实例进行导入,引起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关注,之后再带领学生认识各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消极心态、悲观心态、自负心理、虚荣心理、懈怠心理等,使学生能够迅速地把握这些不良心理状态的特征。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对这些生活情境中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判断,提高学生对不良心理的识别能力,并为学生渗透一些科学的治愈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愈能力。最后,教师可以开展“认识自我”的活动,请学生在课堂上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辨别,并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整。
教师借助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辨别各种心理问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拿到一把认识自己的“钥匙”,也能让学生掌握解开“心锁”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营造氛围,加强育心宣传
小学生的自尊心较强,有自己的主见,但部分小学生却对心理问题存在偏见,认为自己去寻求心理辅导,就是承认“自己与他人不同”,会让自己成为“异类”。针对这一现象,教师不妨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利用多元化的宣传渠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使学生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心理问题。对于一些抽象的心理健康知识,教师可以使用图片、视频等形象化的材料,丰富宣传素材,促使学生直观认识心理问题的普遍性,从而自觉寻求教师的帮助[2]。
例如,黑板报、宣传栏等都可以是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宣传的主阵地,教师可以借助这些载体,在班级内营造良好的育心氛围。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名人名言,为丰富宣传材料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宣传栏的制作,并将事先准备好的图片、文字、事例等张贴在宣传栏中,促使学生在浏览宣传栏时可以汲取其中的养分,正确地认识心理问题。最后,教师可以再指导学生进行黑板报的制作,以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认识形成积极心态的重要性,并让自己的心态始终保持在较为健康的水平。
教师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营造,主动地与学生一起进行宣传栏、黑板报的制作,能够让学生在无形之中转变自身的想法,正确地认识心理问题,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心态。
二、基于兴趣切入,呵护美好童心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依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精神,这种学习是不会长久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小学教育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然而,部分教师只是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进行趣味教学,很少真正地深入学生的内心,探究学生真正需要什么。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出发,为学生设计游戏活动、小组交流活动等,让学生在相对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下逐步打开心扉,形成健康心态[3]。
(一)设计游戏,驱赶内心烦恼
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他们都期望通过玩游戏的过程获取知识。然而,部分教师却对游戏活动存在偏见,认为游戏活动是消磨学生时间和精力的“怪兽”,无益于学生的成长。显然,这样的想法大大弱化了游戏的教育意义。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游戏活动能够营造一个较为轻松的氛围,让学生放下心理的戒备,从而敞开心扉。对此,在学生遇到烦恼产生心理问题时,教师要主动地设计趣味游戏,帮助学生重获健康心理。
比如,与同学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是每一个小学生都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但是,从目前的小学教育中能够发现,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部分小学生较为自卑、敏感,害怕与他人进行交流,也很少主动地与他人建立关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便可以开展“相同颜色在一起,共话你我的魅力”的游戏活动,帮助学生弱化自卑心理,突破心理障碍。在活动中,教师要先简单地介绍交友的重要性,使学生内心燃起与他人交友的欲望。随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分发事先准备好的彩色卡片,并请拿到相同颜色卡片的学生自动组成一组,向彼此介绍自己。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相对自卑的学生也可以鼓起勇气,介绍自己,从而逐步弱化自卑心理。
教师以游戏为渠道,搭建学生的交友桥梁,能够让学生借助玩游戏的过程,体会相对轻松的交友氛围,从而慢慢卸下心理防备,主动地向他人介绍自己,逐步弱化自卑心理。
(二)搭建桥梁,实现共同探讨
教师与学生的成长背景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会存在一定的“鸿沟”。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隔阂较小,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同伴遇到的问题,并形成共情心理,从而主动开解同伴,消除影响心理健康的隐患。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互动交流的空间,促使学生在自由的交谈中放下心理的“重担”,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4]。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你我的烦恼”的互动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互动解决彼此之间存在的心理问题。在正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前,教师可以先进行引导:“我们每一个人都遇到过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可能是交友中的不愉快,也可能是家庭生活中不愉快,如果不解决这些事情,心里就如同压了一座大山,难以喘过气来,而与他人进行交流,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使学生认识到与他人进行交谈的价值。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鼓励学生向同伴倾诉自己的烦恼,并与同伴一起想办法解决,使学生逐步从不良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在学生交谈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留心学生的交流情况,当学生遇到彼此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再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以便自然而然地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能够让学生拥有自由的交谈空间,促使学生在随心所欲的交流中,主动地向同伴倾诉自己的烦恼,并与同伴共同解决这些烦恼,进而维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三、创新育心方式,实现科学干预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较为枯燥、单一,在这样的育心模式下,学生难以真正地敞开心扉,向教师倾诉自己的烦恼,从而获得教师的精准指导。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教育技术、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让现阶段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多彩。教师不仅可以借助多元形式帮助学生敞开心扉,还可以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动态地记录学生的成长情况,以便更加科学地设计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让学生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行[5]。
(一)畅通咨询通道,实现及时疏导
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十分精彩、丰富,相较于幼儿时期来说,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能够基于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知,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在认识、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的坎坷和挫折,如果教师不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疏导,那么这些坎坷、挫折很有可能会化作一座座高山,阻碍着学生前进。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学生在遇到烦恼和出现心理问题时,碍于面子不愿意直接向教师进行倾诉,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使用电子设备与教师进行联系,匿名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反馈给教师,从而获得教师科学的指导。
例如,微信的便捷性、实用性,使其成为师生沟通的重要桥梁。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可以使用微信创建一个名为“心灵之窗”的公众号,定期为学生推送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小知识,促使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除此之外,学生可以通过公众号中的对话框向教师倾诉自己近期遇到的问题,从而寻求教师的帮助。在看到学生反映的问题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基于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出一些建议,使学生可以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做出恰当的改进,从而逐步消除不良的心理状态,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
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能够帮助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联系,从而让教师及时地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动态,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为学生做出科学的指导,以便学生逐步消解心理问题,获得心灵上的解脱。
(二)建立心理档案,实现科学干预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株独自盛放的花朵,有着自身独特的成长背景和成长经历。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如果教师将学生看作是毫无差别的个体,势必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因此,教师应当建立心理档案,记录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变动情况,以便基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规律,为学生设计特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切实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比如,在学生刚入学时,教师便可以着手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首先,教师需要明确心理健康档案中主要包含“姓名”“年龄”“兴趣爱好”“成长经历”等基本信息,目的是指明学生的身份,让每一份档案对应一个学生。其次,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过程,以及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进行档案内容的完善,如记录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以及形成这一心理状态的原因、事件经过等,以便更加科学地分析学生的心态,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在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后,教师也要将干预的措施、最终的干预效果等内容记录在册,以便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更加科学地为学生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让学生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
教师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不仅能动态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也能够基于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科学依据,为学生提出科学的干预措施,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呵护学生的心灵。在未来的小学教育中,教师应当继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强化学生的自愈能力和辨别能力,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心理问题,并积极地寻求教师、同伴和家长的帮助,从而打开自己的“心锁”,迎接更加幸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李琳.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35):32-33.
[2]黄斯瑜.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21(24):87-89.
[3]陈晓霞.从班主任角度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操[J].读写算,2021(34):33-34.
[4]孙意德.任务驱动学习法在小学心理健康课中的运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12):141-142.
[5]计倩.积极心理暗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J].小学教学参考,2021(36):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