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驱动,沉浸体验

作者: 叶丽霞

【摘要】培养社会公德意识、掌握文明礼仪规则既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了解规则,形成规则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从小做个守法公民。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小学生

作者简介:叶丽霞(1980—),女,江苏省张家港市乘航小学。

新课标要求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育学生规则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认同规则,在行为习惯上落实规则,从而为学生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目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把规则教育的目标定得太高,没有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导致规则意识教育流于形式,无法厚植于学生的内心。对此,教师应适时改变教育理念,如有效创设教学情境、丰富课堂教学活动、促进知行合一,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知规则、了解规则及践行规则,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自觉遵守规则,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有效创设情境,认识生活规则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学习热情高涨但缺乏持续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而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就是实现此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在教学中构建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展现规则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感知身边的规则,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并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有些教师觉得游戏和教学是对立的,认为学生玩游戏就不能好好学习。其实不然,游戏可以和教学互相促进,恰当运用游戏,可以更好地实现寓教于乐。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和理解规则教育的内容。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上学路上”这一课中,关于安全问题的教学,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简单的指令游戏:围成一个圈,分别根据“向右看”“向左看”“往左转”“往右转”“向后退”等指令快速做出动作。在游戏中,教师给学生补充说明走在路上时什么情况下要注意左右看,看到什么指示要向左或向右转,什么时候要注意向后退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交通规则。再如,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安全地玩”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课堂“搬到”室外,给学生创设自由玩游戏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玩滑滑梯、钻洞洞、扔沙包等。教师则在一旁观察学生的表现,并适时提醒学生遵守规则,同时将学生一些不遵守游戏规则的行为记录下来。回到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在自主讨论环节回顾玩游戏的情形,和同学交流分析不遵守游戏规则存在的安全隐患。这样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学会遵守玩游戏的规则,提高安全意识。

(二)营造生活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小学生的思维中形象思维占主导,相比于文字,他们更喜欢看图片和视频。规则与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紧密关联,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内容创设生活情境,进一步将规则知识和生活实际有效关联起来,把一些复杂的规则道理融合到学生熟悉的情境中,通过图片或视频呈现给学生看,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规则,突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指导性、有效性[1]。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大家的‘朋友’”这一课时,教师给学生展示学校附近街道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迅速进入情境,认真观看视频。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视频中出现的公共设施,并说一说它们的用途。学生找出了分类垃圾箱、交通信号灯、公用电话、公交车站、邮筒等公共设施,并一一说出了它们的用途。教师顺势说到遵守公共设施使用规则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并给学生详细讲解这些公共设施的使用规则。再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将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如课间玩游戏时互相追打、上下楼梯时不靠右行、离开教室时狠狠关门等行为拍摄下来,并在课堂上播放,营造生活情境,让学生反思这些不文明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以及应该如何改正错误。学生分析交流后,教师给学生详细介绍学生在校应该遵守的文明规则,让学生不要出现不文明的行为。

二、丰富教学活动,深化规则认知

在“教师说,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即使能听得懂知识,也不一定能将知识内化于心。而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规则教育知识繁杂,如果教师仅通过“说给学生听”的方式传授知识,那么教学效果将会很有限。因此,教师应积极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任务中深化规则认知,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

(一)创编儿歌,引领认知

儿歌的语言较为简练生动。小学生对于朗朗上口的儿歌往往很感兴趣,而且较容易记住歌词内容。因此,教师可以把学生学习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规则编成儿歌,或是让学生自己创编规则儿歌,然后引导学生经常唱此类儿歌,让规则知识不知不觉深入学生的

内心。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校园里的号令”这一课时,教师把各种各样的规则编成儿歌,如“上课叮咚响,同学们进课堂;书摆齐,坐端正,耐心等上课”,或者“出去做操排整齐,不推不挤不说话,从小做到守纪律”,又或是“吃饭时,莫说话,筷轻拿,一粒米,别剩下”……然后教师在适当的场合中引导学生先唱儿歌再参与活动,让学生结合日常场景记住儿歌,结合儿歌记住日常需要遵守的规则。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有效记忆规则,深入了解规则,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展示自己创编的交通规则儿歌:“交叉路口红绿灯,指挥交通显神通;绿灯亮了放心走,红灯亮了别抢行;黄灯亮了要注意,人人遵守红绿灯。”接着,教师让学生根据生活中需要遵守的规则自编儿歌,再帮助学生修改完善。在晨读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唱学生自编的儿歌,不仅能使学生深化对规则的认知,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二)绘本融合,多元渗透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除了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还可以融入一些课外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规则知识。绘本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有效融入绘本资源,通过生动且富含深意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规则的理解,丰富生活经验,树立规则意识。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结尾引入《公共场所不是用来吵闹的》这一绘本,引导学生阅读。教师让学生基于绘本内容讨论不同公共场所需要遵守的一些重要规则,并反思自己是否有违反规则的行为。学生们讨论得尤为热烈,反思了自己在图书馆、餐厅、公园、电影院等一些违反规则的不良行为,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深入了解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再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上学路上”这一课时,教师在讲授完教材知识后,可以融入《马路不是用来赛跑的》这一绘本,和学生一起共读绘本。阅读之后,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道路如水路、铁路、公路的交通规则,并学会如何遵守这些现代交通规则,进一步启发学生意识到遵守交通规则就是一种爱护生命、尊重他人的体现。

(三)角色扮演,内化知识

角色扮演是小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师针对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在某个场景中,或创建出某个场景,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角色扮演。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运用已学的相关规则内容,使学生学会修正自己的行为习惯,深刻体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2]。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大家排好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开展一个关于遵守交通规则的角色扮演活动。在课前,教师让学生在路上注意观察交警是如何指挥交通的,司机和行人是如何遵守交通规则的,并了解交通信号灯、路牌等交通标志的含义。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交流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初步学会交通规则。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室中搭建路牌、红绿灯,画出交通线等,创建一个十字路口的场景,然后引导学生分别扮演成交警、行人、司机等,模拟出各自角色的行为,保证十字路口的车辆与行人能够有序通行。通过有趣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过马路的交通规则内容,提升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三、促进知行合一,养成行为习惯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认识身边的规则,深入理解规则知识,还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认真遵守规则,做到知行合一。教师在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践行规则,使学生在实践中树立规则意识,形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一)在校园生活点滴中落实规则行为

校园生活是学生践行知识的主要场所,开展晨会、集体班会、少先队活动等活动是进一步向学生普及规则教育内容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注意在平时的校园生活中教育学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有效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

例如,在每天的例行检查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每天正确佩戴红领巾来上学,注意衣着整洁大方;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教师要让学生遵守升旗仪式的规则,在升旗时要认真唱国歌,站姿挺拔,不要讲话,不要东张西望,还要学会爱护国旗,对国旗保持敬畏之心;在上课铃声快响起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走到教室督促学生迅速摆放好下节课需要的书本和文具;在下课时,教师要训练学生学会快速整队下楼,并靠右边行走;等等。

(二)在校外实践活动中落实规则行为

开展校外实践活动也是践行知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联合学生家长开展家校合作的校外实践,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深入贯彻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我们的公共生活”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校外实践活动。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观察身边公共设施被破坏的情况,并拍照记录下来,做成PPT,在课堂上展示讲解。通过这一活动环节,学生们看到公园健身器材被破坏、电线杆上被贴满小广告、公共座位上被丢垃圾等不良现象,从而激起了保护公共设施的意识。其次,教师联合家长带领学生到校外参与清洁志愿活动,清理电线杆上的小广告,收拾公共座位上的垃圾等。通过身体力行,学生对公共设施的保护规则有了更深刻的认同感,意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最后,教师让家长和学生一起针对公共设施被破坏的情况制订一份“社区公约”,倡导社区居民遵守公共规则,爱护公共设施,共建美好家园。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能进一步认识到如何遵守规则,践行规则。

结语

在小学阶段,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承担着重要的育人责任,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全方位、多维度开展规则意识教育。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生活规则;可以丰富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深化规则认知;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利用高效的课堂教学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规则知识,树立规则意识,能够提升规则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云波.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成性细节的捕捉[J].教学与管理,2019(8):48-49.

[2]卞玉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开放式教学[J].教学与管理,2020(8):62-6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