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学校管理创新发展的深思

作者: 师国华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素质教育时代下的教学与管理,要重点突出一个“新”字。如何跟上课程改革步调,应对新的挑战,促进学校管理的创新发展,是摆在中学校长面前的一道难题。文章以高中学校管理为例,分析了学校管理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探讨了学校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以期推动高中学校管理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学校管理

作者简介:师国华(1975—),男,江苏省昆山市周市高级中学。

新课改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教育改革策略,其主要目的是优化改革教育课程,使教育更贴合时代发展。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使得各学科教学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课程管理都发生了变化。在此背景下,要想实现教育工作的长远进步,就要从顶层设计入手,改进和优化学校管理。因此,新课改下,高中校长要对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进行反思和重构,积极迎接新挑战。

一、新课改下高中学校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走班制的实施使得管理难度加大

在新高考改革之前,我国中学实行的是固定班级、大班集体授课形式。新高考改革后,选择性教育成为高中发展的核心教育形式,选课走班成为高中新课程的一大特点。选课走班模式下的高中课程更加多样化,许多高中都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能大大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选课走班制的出现,使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走班制的实施也使得学校管理难度加大。对学生而言,选课走班制使得学生的流动幅度加快,弱化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加了管理难度。对学校而言,选课走班制的实施,使得学校的课程建设和顶层设计成为必然,也促使高中校长顺应新课改要求重新明确学校育人目标、发展定位,重新架构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资源配置、教研活动等日常工作,就学校办学特色和实际进行统筹规划,创新课程体系,引入新型教学元素[1]。这对高中校长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

(二)课程混合问题影响学校管理效果

新课改使高中课程更具多样性以及选择性,但与此同时,课程混合的现象和问题也随之出现。新课改虽然一改以往单一的课程体系与结构,使得高中课程更具多样性,增加了选择空间,但是,也导致了课程混合现象的出现。如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的混合并存;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探究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等不同类型的课程混合并存;指定选修、限定选修、自由选修等选修课混合并存。

要想运行好这么庞大的课程混合体系,并取得最大的效益,对于学校来说是一项非常大的挑战。课程混合不能对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和结构造成混乱,这是课程混合的前提条件。如果课程混合使得学校课程体系和结构混乱,不仅会给学校管理带来挑战和负担,还可能导致新课程改革出现反效果[2]。因此,学校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科学合理地运行课程混合体系。

(三)校本课程开发加重学校管理任务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不仅需要关注如何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管理,还需要承担决策、组织以及引领的职责,即制订课程决策,组织校本课程开发、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改造等。如何对学校原有的组织结构的课程管理模式进行合理调整,承担新课改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开发职责,是学校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新课改背景下,除了基本的教书育人,教师还承担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其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度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如何对教师的课程领导权利进行协调,保障教师的课程领导权利,同时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管理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新课改下高中学校管理创新发展策略

(一)加强学习,以先进思想引领各项工作

新课改下,高中学校校长不仅要重视法治,还要重视人文管理。而建立学习型组织,是新课改下学校人文管理的核心。要建立学习型组织,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操作层面都面临着重重困难。因此,学校校长不仅背负着教育管理和教学发展的重担,还承担着领航员的职责。

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就是将课程决策权下移,赋予学校课程自主权。因此,在新课改下,领导课程发展的能力,是高中校长必备的能力之一。高中校长要群策群力,科学构建学校课程革新所需的学习型组织形式,为课程开发和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同时,校长要与广大教师一起参加研究性学习,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大力营造促进课程发展的良好环境,提升指导课堂教学的能力。所谓指导课堂教学的能力,是指高中校长要在关注行政管理的同时,引导教师处理好智慧课堂、生命课堂、知识课堂的辩证关系,坚持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学、导、教统一,实现师生和教学的同步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校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管理观,以研究者、学习者的身份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各项教育法规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等,由职务型校长向职业型校长转变,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构建集人文管理、民主管理和制度管理于一体的管理模式,通过管理创新引领教师发展。

其次,校长要认清新课改的难度与挑战性,统筹战略举措,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自主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和思考空间,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优化个人知识结构,对教育环境变化保持敏锐的洞察力[3]。

最后,要科学定位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全面考量学校的实际情况,动员所有的教师、学生、家长参与到新课改中来,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开发、建设学校现代化管理工程,推动学校教育方式改革,以推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创新学校运行管理机制

学校是教育系统中最基本的单位,完善学校管理体制,是引领学校法制建设和民主管理的根本,同时也是确保学校任务分级、目标实现的基础。作为学校发展的直接掌舵人,高中校长要有蜗牛般的承重意识和实干精神,建立科学管理制度,推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那么,高中校长该如何在学校管理制度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呢?

如今,我国中学实行的是以职级制为核心的校长管理制度,校长的职责和权限有着明确的规定。首先,在职权范围内,高中校长要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高瞻远瞩,统筹全局,组建管理团队,明确学校教学管理与改革的目标和重点,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教学实现内涵式发展。

其次,参考和借鉴先进学校、兄弟学校的管理经验,健全教师任职资格、聘任与交流、培养培训、考核奖惩、申诉、职级津贴等方面的制度,加强与教师群体的沟通与合作,形成“校长负责、部门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实现权利下放,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

最后,立足本校实际,集思广益,细化教学设计、校本研究、课堂改革、科学科研、赛课管理条例和评价标准;遵循教师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技能”为目标,制订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培养制度和教师德育学习制度;基于申述体系、反馈体系建设,架构广泛的沟通渠道,以挖掘教师的潜能,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更好地践行新课改理念。

总的来说,高中校长要注重以人为本理念的运用,了解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将高中教师和学生培养成具有个性化特点的独立个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保障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夯实常规管理工作,奠定管理创新基础

在高中学校管理中,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是高中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

在德育管理工作层面,校长要带领教师结合新课改要求,明确德育管理工作的内容和目标,将爱国思想、法治观念以及文明习惯的培养作为教学的落脚点;制订科学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使管理具有层次性,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同时还需要突出重点,与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实际相结合,开展针对性管理,提高其实效性;构建完善的德育工作制度,以党、团组织为主体,以德育工作为核心,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共同管理,将德育工作延伸到校外,将社会和家庭纳入德育工作制度体系中,构建完善的德育工作体系。

在教学管理层面,高中校长要处理好以下两点关系。一是处理好学生的综合发展与各个学科成绩的关系。新课改明确要求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与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管理中,学校和教师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提升,而忽视学生的素质发展,要两手抓,促进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同步提升。学校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育人目标和教学目标,将素质教育与课程教学结合,不断革新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既要在教学中做到严格管理,又要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二是处理好开放教学模式与规范教学流程的关系。新课改要求采取灵活、开放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降低教学规范要求。学校应当严格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开设全面的学科教学。同时,对于教学流程,要采取规范化管理。对于备课、授课、作业以及检测等教学环节,应当制订完善的制度,细化各个环节的要求,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此外,还需要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校园安全管理不仅仅包括学生的安全管理,还包含了教职人员的安全管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在学校安全管理层面,学校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杜绝学生打架事件的发生,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师生关系管理是学校安全管理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师应当尊重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和管理理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安全、安心的学习环境。

(四)实施教研一体化,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学校管理应当注重教研活动的创新性,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针对教研活动,学校和教师应注重教研一体化,将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学校可通过开展教学研讨会等活动,引导教师自我反思,让教师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吸收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针对不同学科,注重教研网络体系的构建,加强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构建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教研环境。

在教师发展层面,学校要注重专题研修制度和听课制度的构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应当重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积极参与培训交流活动,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学校可以定期开展教师专业素养培训,对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制订助力教师发展和成长的管理制度。

在教学层面上,学校应辅助教师做到以下几点:结合新课改要求,加强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反思,构建多元化和开放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作业批改,应当构建规范的批改制度和反馈机制;根据教学标准和计划,确定明确的教学方向,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需求,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细致的安排,发挥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伟.新课改下普通高中学校管理创新分析[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8(7):157,159.

[2]马效林.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学校管理创新发展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9(9):10.

[3]尤慧兰.谈新课改下普通高中学校管理创新[J].甘肃教育,2014(2):1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