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背景下大班幼小衔接课程实践之路
作者: 薛贵香【摘要】幼小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幼儿入学准备教育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注重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等几方面的有机融合和渗透。作为大班教师,有必要从课程、生活和幼儿的兴趣等方面着手,高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
【关键词】主题课程;大班幼儿;日常生活;幼小衔接
作者简介:薛贵香(1995—),女,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搬经幼儿园。
小学是什么样的?小学里有什么?小学生在学校里做些什么?这些疑问让大班幼儿对小学既满怀期待又隐隐不安。为了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教师有必要在大班下学期伊始开展“要上小学啦”主题课程,通过挖掘周边小学的资源,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为入学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同时,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向小学生学习,从生活自理、作息时间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入手,迎接新生活的挑战[1]。
一、课程审议,制订新目标
通过与幼儿的日常交流,教师可以发现,部分幼儿或多或少已经对“小学”有了一定的概念,知道自己大班结束后就要去上小学了,但对于小学里有什么、小学生的一日作息是什么样子的、小学生在学校里做些什么等都很陌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社会领域中提出,要带大班幼儿参观小学,体验小学生生活,唤起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好奇和向往,为入学做好心理准备。基于此,笔者在“要上小学啦”主题课程中预设了三个目标:1.回顾在园三年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事,感受自己和同伴的成长;2.参观、认识小学,找出小学与幼儿园的异同,对小学生活产生好奇和向往;3.主动用语言、图画等表达对小学的疑问和担忧,积极寻找答案和解决办法。
二、遇见课程,小学初印象
(一)关于小学,我想知道
对于小学,幼儿们充满了好奇与疑惑:“小学里有没有沙池,能不能带工具?”“小学能不能带动物?有没有孔雀、火鸡?”“小学生有没有床睡觉?上课时是跟我们一样搬小椅子到前面?”“小学有没有科学发现室、建构室、钢琴等?”“小学生还有时间看绘本吗?”
(二)我心中的小学
每个幼儿对小学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憧憬与想象,比如有名幼儿说:“我希望小学有一个大大的足球场。”“我希望小学要像城堡一样,有植物角、动物角和玩沙区。”“我希望未来的小学干净又漂亮,最好中间有个圆形的花园。”“我希望小学的大门像彩虹一样,还希望有高高的楼房。”
(三)上小学,我的担忧
“害怕自己分不清男厕、女厕。”“如果上课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怎么办?”“如果我迟到了怎么办?”幼儿们的担忧囊括了小学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担忧是幼儿成长中的一部分,教师要引导幼儿将担忧变成动力,让幼儿们顺利渡过幼小衔接阶段。
(四)“探秘”小学
为深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满足大班幼儿对小学的探知愿望,帮助他们更全面、直观地了解小学,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小学生活,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探秘”小学。首先,在带领幼儿参观小学前,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调研自己即将要上的小学和阅读相关的绘本故事等方式,了解小学生的生活,激发幼儿对小学的兴趣。其次,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为期半天的小学参观体验活动,为幼儿实地介绍小学的设施和小学生的一日生活。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小学和幼儿园到底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们会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的发现,其对小学的向往之情也会在兴奋的讨论中愈发浓烈。
通过参观小学,幼儿们与小学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他们亲眼观察、亲耳聆听、亲身体验,对小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了小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在参观体验活动中,幼儿对小学生要戴红领巾、小学生上下课有铃声、小学生要做眼保健操和小学生课间有十分钟休息时间等方面较感兴趣,这也为后期开展幼小衔接课程提供了方向。
三、角色体验,“又”见小学生
(一)体验一:你好,红领巾
“为什么有的小学生戴红领巾,有的小学生没有戴?”戴不戴红领巾的话题引发了幼儿的热议,有的幼儿觉得是有的小学生忘记戴了,也有的幼儿觉得戴了红领巾的是班长。“到底需不需要戴红领巾?哪些人要戴红领巾?什么时候戴?”针对幼儿的这些疑问,教师可以开展“你好,红领巾”的主题课程,帮助幼儿答疑解惑。
1.认识红领巾的颜色、形状
师:你知道的红领巾是什么样子的?
幼1:红领巾是三角形的,颜色是红色的。
幼2:我姐姐有红领巾,她每天上学都会戴上它。
师:红领巾的两条边是一样长吗?三条边分别长多少?
幼儿们:不知道。
2.测量红领巾的长度
幼儿们用直尺、卷尺等不同的工具对红领巾的三条边进行了仔细的测量。
3.我来学系红领巾
幼儿们系红领巾的方法各式各样,但是能够正确系红领巾的幼儿很少。基于此,教师可以教授幼儿系红领巾的正确方法,并让幼儿自己动手试试看。教师需要认真观察每个幼儿系红领巾的动作,并请系得最标准的幼儿分享经验,帮助其他幼儿学系红领巾。
(二)体验二:课间十分钟
基于幼儿对小学“课间十分钟”这个环节的兴趣,教师可以开展“课间十分钟”探秘活动。
1.第一次体验课间十分钟
教师可以让幼儿先熟悉上、下课的铃声,然后借助铃声,让幼儿在课间十分钟自由活动。有的幼儿以为十分钟时间很短,铃声一响就马上跑去上厕所、喝水,有的幼儿甚至害怕上厕所会来不及,干脆就坐在位置上等待上课铃响;有的幼儿则认为十分钟时间很长,相约去材料区玩起了游戏,上课铃响了还没有收整好材料。通过体验课间十分钟,幼儿可以大概了解十分钟的长短,并在体验中找到自己的问题。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提供十分钟计时器,并为幼儿讲述绘本故事《课间十分钟》,让幼儿了解主人公阿力是如何安排课间十分钟的,由此帮助幼儿制订“课间十分钟我想做什么”的计划。
2.再次体验课间十分钟
有了“课间十分钟我想做什么”的计划后,幼儿们对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有了预设,在体验中初步形成十分钟的概念,基本能够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相比于第一次的体验,幼儿在第二次体验中能够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时间,充分利用好课间十分钟,成为自主管理时间的“小能手”。
(三)“又”见小学生
1.采访小学生
虽然有了一次参观小学的体验,但幼儿们还有许多疑问,因此笔者特别邀请了几名小学生重回幼儿园,为幼儿们答疑解惑,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2.我来当“小老师”
为了能让幼儿更好地了解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几名小学生现场进行了上课坐姿、举手姿势、学做眼保健操的要领示范和指导。
3.认识书包
在幼儿好奇心的驱动下,几名小学生介绍了自己的书包,这些书包的款式不同,有背在身后的、有斜挎的、有手拎的。不少幼儿对“书包重不重”产生了好奇,纷纷想要尝试背一背,有的幼儿背了说重,有说幼儿说不重;还有的幼儿对“书包里有什么”产生了好奇,在几名哥哥姐姐的允许下打开书包,将里面的东西拿出来翻翻、看看。从幼儿们的反应可以看出,他们对自己未来背上书包上小学的生活充满了憧憬。教师邀请小学生回园分享小学生活活动,能够进一步解答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疑惑,与上次参观小学的活动起到相互融合的效果。
(四)角色区—“小学体验区”
教师可以将角色区演变成“小学体验区”,将其布置成小学教室的样子,并提供一些相应的道具如书包、课本等供幼儿使用。“小学体验区”的出现为幼儿们模拟小学各种场景提供了场地条件,幼儿在尝试扮演新角色、开展新活动的过程中自主选择、自主探索、自主操作、自主学习,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四、日常渗透,多样促融合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幼儿入学准备教育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注重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等几方面的有机融合和渗透。
(一)“跳蚤书市”
“跳蚤书市”旨在让幼儿在情景买卖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在开展“跳蚤书市”活动前,笔者发现幼儿不清楚卖书的概念,对摆摊的准备不足,基于此,笔者抓住契机开展一场与幼儿多次磨合的图书跳蚤活动。
在开展图书跳蚤活动前,教师要帮助幼儿做好卖书准备,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要卖书?卖书时要准备什么?如何吸引“顾客”前来购买?怎样吆喝卖书?教师还要引导幼儿思考卖书期间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如有的“顾客”买了书又要退怎么办?“顾客”觉得某本书的定价太高了怎么办?
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在角色体验区模拟开展图书跳蚤活动,让大班幼儿吆喝卖书,吸引扮演顾客的幼儿前来购买。在卖书的过程中,幼儿们又遇到了新问题,如现场太过拥挤,后面来的“顾客”挤不进来;又如“顾客”不懂得买卖规则;再如摆放在地上的书没有人买,大部分“顾客”只选择桌子上的书等。
待模拟图书跳蚤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基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引导幼儿建立买卖规则:1.设立“跳蚤书市”注意事项;2.统一书的价格;3.选择售卖伙伴;4.与伙伴一起设计摊位。关于售卖伙伴的选择,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主选择伙伴,选择单独售卖或多人售卖;关于摊位设计,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如书架、游戏桶、桌子、小椅子组合、圆桶、生活柜、角色区柜子、帐篷、野餐垫、气球、三脚架等。
除了卖书,有的幼儿还想到可以增设手工作品进行售卖;有的幼儿想到可以提供帐篷、桌椅让“顾客”看书;有的幼儿想到可以提供一些小零食吸引“顾客”。不同幼儿有各自的巧思。
在有序的准备中,幼儿终于迎来了图书跳蚤活动这一天。在卖书伙伴的合作下,幼儿们按照设计图布置摊位、摆放图书。在布置书摊时,笔者发现:1.幼儿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布置;2.在对照设计图发现缺少某件物品时,幼儿能够主动地去寻找材料;3.摆好摊位后,幼儿能够自主分工、明确站位。卖书时,有的幼儿卖书附送零食;有的幼儿把小推车变成流动书摊;有的幼儿为“顾客”介绍书中的内容;有的幼儿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意降价。不同幼儿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
图书跳蚤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开一个小型的总结会,让幼儿计算自己卖出的书与收到的钱是否匹配;请幼儿介绍自己卖书的方法;猜猜还有一些书没有卖出去的原因。
(二)学习准备
除了开展“跳蚤书市”的体验活动,笔者还在区域活动里进行幼小衔接的渗透,比如在阅读区的环境创设中,将图书标记更换成象形文字匹配图,增加文字演变的阅读内容,激发幼儿识读文字的兴趣;同时投放识字拼图、识字大王、象形文字、古诗、经典名著《西游记》等,鼓励幼儿阅读;让幼儿根据故事情节、图片对故事结果进行预测或续编,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
(三)多样准备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也增加了幼小衔接的内容,如让幼儿每天早操看钟签到、测量体度并记录、测量身高;开展跳绳、拍球等户外活动;进行种植、喂养、烹饪等体验活动;设立每日值日生等。在丰富的幼小衔接活动中,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社会适应能力得到了培养,其生活经验也在不断增加,这为幼儿进入小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结语
教师通过聚焦幼儿的真实需求,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架构不同的学习支架,支持幼儿在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搭建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的桥梁。幼儿在面对与上小学相关的问题时,经过一次次自我探索,形成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幼儿通过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把控自己学习的节奏,建立起了心理上的秩序感。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幼小衔接活动中,幼儿为他们未来的小学生活做好了各种积极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