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自然教育 探秘种植课程
作者: 张玲【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种植活动不再只是幼儿在植物角进行的简单的浇水养护,还应该是和幼儿一同走进大自然参与种植,从而让幼儿获得多领域的核心经验,让幼儿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关键词】幼儿;种植活动;自然
春天到了,笔者班上的幼儿们在阅读区挑选了许多关于春天的绘本,如《遇见春天》《彩虹色的花》……而乐乐特别喜欢绘本《它们是怎么长出来的?》,还推荐给了小伙伴们。幼儿们纷纷表示:“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我也想种下一颗颗小种子。”于是,一场别具特色的种植课程探秘之旅拉开了序幕[1]。
一、开展种植活动,培养幼儿多种能力
(一)勤于观察,会选择,培养幼儿的判断能力
思考种子要种在什么地方,这是幼儿们正式进行种植活动之前要做的第一件事,也是他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为了调动幼儿们对种植的兴趣,实现更大的教育价值,教师将各种土壤的图片通过投屏的方式展现出来,并利用绘本内容讲述、情境创设等方式,引导幼儿们了解如何挑选适宜的土壤。
笔者所在的幼儿园有一座嬉乐园。幼儿们来到嬉乐园的种植园,就种植的区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提议要选择离水源近一点的,有的说要选择土壤肥沃的,还有的说要选择阳光充足的。最终,幼儿们结合生活经验,自主判断,选择了一块大小适中、土质不错的区域。
在选定了种植区域后,幼儿们还考虑了水源的问题。种植区域的水源从功能上来说需要考虑是否方便浇灌植物。幼儿们搭建了连通种植园与种植园旁边的沙水区的一条长长的运水通道,借助竹筒、水管把水引到种植园中来灌溉,这样既方便又省力。
幼儿是天生的观察者,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幼儿在上述过程中不仅接触了真实的土壤,还通过实践获得了丰富的种植经验。
(二)乐于调查,善于发现,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
接下来,幼儿们就需要做他们最期待的播种这件事情了。不过要种什么呢?幼儿们从兴趣点和经验出发,进行了以下互动。
天天:种冬瓜吧,冬瓜胖嘟嘟的,太可爱了!
乐乐:上一次我们种的是番茄,这次我们继续种番茄吧。
彦彦:种弯弯的辣椒吧。
琪琪:茄子开的花大多是紫色的,很漂亮。我们种茄子吧!
此外,幼儿们还说出了很多想种的,如萝卜、草莓、花椰菜、棉花、西瓜等。虽然他们都想种自己喜欢的植物,但是有些植物是不适合在当前的环境条件下种植的。在和爸爸妈妈一起搜集各种不同的种子、进行一系列的“种子大调查”、查阅资料、和小伙伴分享交流后,幼儿们根据季节和气候特点选择了棉花、玉米、黄瓜、茄子、番茄、辣椒,但很快又遇到了新的问题:种植园不大,只能种1~2种植物,到底该种什么呢?于是,他们采用投票的方式,最后确定将棉花作为种植的植物[2]。
在幼儿从前期比较不同的种子,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对它们进行称量,到后期进行投票活动,选出最想种植的植物的整个过程中,笔者巧妙解决了集体种植意见不统一的问题,充分尊重了幼儿的自主性,为下一步的种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能自主,贵在坚持,培养幼儿的劳动能力
在种植的过程中,幼儿们不仅需要进行体力劳动,还需要动脑思考。将劳动与思考相结合,才能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面对种植问题时学会积极深入地思考。
清理场地、翻地是播种的前提。幼儿们自主选择合适的工具,如锄头、浇水壶、镰刀、铲子等,并尝试进行松土。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幼儿们学会了使用工具以及分配任务,学会了互帮互助。
松土过后,幼儿们将棉籽进行了播种。一段时间后,幼儿们来到种植区域,发现棉籽迟迟没有发芽,有的棉籽甚至出现了烂种的情况。为了找寻失败的原因,幼儿们回到教室后,仔细观察笔者拍的挖坑、播种时的照片,然后进行了以下互动。
桐桐:会不会是因为天气太冷了啊?
浩浩:我的棉籽还没有钻出地面,是不是因为我挖的坑太深了呢?
可可:我的棉籽也没有钻出地面,我当时可是特意挖了一个又圆又深的坑呢!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应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为了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笔者及时提出问题:“到底为什么没有出苗呢?”对于这一问题,幼儿们回家后通过向爷爷奶奶请教,明白了要挑选一些质量好的棉籽并用农药拌种,只有这样,棉籽种在地里才不会被虫蛀,等棉籽发芽后,要盖上塑料膜,再进行日常的养护。幼儿们按照这样的方法种植了棉籽后,每天都到种植区域观察。某天早上,棉籽终于发芽了。看到发芽的棉籽,幼儿们进行了以下互动。
子骐:它们力气真大,都把塑料膜弄坏了。
小雨:它们的生命力真强,现在它们终于可以出来呼吸新鲜空气了。
妍妍:它们长得真漂亮,像四叶草一样。
(四)订计划,巧分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在种植活动中,有些幼儿劳动的效率不高。比如,有多个幼儿同时对一块地进行浇水,几个幼儿在选择劳动工具时存在争抢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幼儿们需要相互商量,从而学会分工合作。教师也可以让一些管理能力较强的幼儿协助自己,带领同伴学会谦让,团结协作,完成种植任务,让更多的幼儿变得勇敢、自信[3]。
在养护中,幼儿们发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土壤时而干燥、时而潮湿,棉花上滋生蚜虫,长出的苗被拔出来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幼儿们通过一系列的讨论来制订计划。有的幼儿将相关做法呈现在纸上,并将写有标语的牌子插在地里;有的幼儿变身成小小宣传员,运用自身已有的经验,绘制了护苗宣传册,发放给其他教师和幼儿,或变身成护苗宣讲员,录制关于棉花的知识讲解的视频,让其他教师和幼儿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棉花。在一次次护苗行动中,幼儿们体验到了种植的快乐,学会保护自然的种子也开始在他们的心田萌芽。
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提倡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种植活动,可以让幼儿们互相交流、一起种植,形成合作意识,看到他人的长处,有效发挥自己的潜能,更好地完成任务,这对他们的后续发展大有裨益。
二、倾听真实感悟,了解幼儿个性需求
种植棉花是一个比较烦琐的过程,播种、浇灌、锄草、施肥、收获等一系列步骤都会花费幼儿大量的精力,但也会激发幼儿表达的欲望。随着棉花在幼儿的照料与期待中不断长大,笔者发现幼儿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做事的态度变得更加积极,他们也能够把自己的发现自信地讲给同伴听,如“长出的苗小小的”“它们看起来像一只只小蝴蝶”“它们开的花粉粉的”“结出的棉花摸起来可真软”……这些话语体现了幼儿种植成功后的喜悦之情,蕴含了幼儿获得的感性经验,反映了幼儿对相关知识的积累情况。这样的表达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和交往能力。从他们的话语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幼儿在种植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感悟和真实需求,笔者决定以“一对一倾听”的方式与他们进行交流,鼓励他们尽情表达自己对于种植的想法,将自己的观察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并认真倾听和评价,让他们觉得自己被看见、被尊重。
三、顺应幼儿天性,提升种植活动效果
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幼儿劳动观念、意识,让幼儿学习劳动技能,感受劳动的快乐,形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而种植活动不能只是单纯的劳动,还需要幼儿在劳动的基础上获得感悟、解放天性,在体验中陶冶情操、熏陶心灵。
(一)巧妙利用种植,引导幼儿尊重劳动成果
在种植活动前,笔者引导幼儿了解了农耕文化的发展历程,让他们对种植活动充满了期待。在种植活动中,笔者为幼儿创造了很多机会,以此让幼儿主动参与其中,并用自己的劳动换来满满的收获。从棉籽破土而出到生长、成熟,从日常的悉心照料到最后的丰收,幼儿们对棉花的认知逐步走向深入。幼儿们全身心地投入劳动,感受到了从无到有的神奇变化,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积累了关于棉花生长的知识,与同伴进行了友好的合作。这有助于他们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尊重劳动成果等品德的形成。
(二)依托种植养护,增强幼儿责任感
责任感是一个人需要具备的人格品质,体现了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如果教师给予必要的帮助,幼儿相应的能力就会迅速地得到发展,而种植活动就是一个良好的载体。幼儿通过亲自管理种植区域,可以体验到劳动的辛苦,进而更加关心、爱护植物。
在一次谈话活动中,笔者向幼儿展示在种植养护期间拍的照片,让幼儿找一找其中的问题。于是,幼儿们发现有的棉花旁边长有杂草,有的同伴在照料棉花时不够认真。为了避免再次出现这些问题,幼儿们提议可以每周评选一名“最佳照料能手”或分组进行照料等。之后,幼儿们每天按照制订的值日计划来照料棉花,及时关注它们的状态,用爱浇灌、用心呵护。久而久之,幼儿们不用笔者来提醒,也能有很好的表现,同时,他们的责任感和任务意识逐步得到增强。
(三)围绕种植主题,帮助幼儿学会敬畏生命
种植活动可以让幼儿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对生命形成进一步的认知,感受生命的神奇和美好,感恩大自然的馈赠,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幼儿只有激发出更多对生命进行探究的欲望,对生命的认知才更深刻。
在种植活动中,对于种植的植物,前期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幼儿在教师、家长的引导下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可以明白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同时,植物生长的过程也不一定是一帆风顺的。幼儿难免会遭遇失败,见证植物的枯萎。他们通过学习有关种子的儿童诗歌,会了解到种子生长过程的艰辛和种子的各种遭遇。为此,笔者引导幼儿展开了“如何更好地养护棉花?”的讨论,让幼儿了解了更多的照料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环节不只需要进行科学探究,还需要培养幼儿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之情。
《指南》中提出,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种植活动可以让幼儿接触到更多他们平时可能未曾见过的植物,幼儿的好奇心也可以得到有效激发。在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可以看到生命坚强或脆弱的一面,在实际操作中调动已有的关于生命的经验,在具体、直观的体验中通过观察反思、抽象概括形成新的经验,了解不同生命的特征。
(四)巧抓种植契机,鼓励幼儿勇敢面对问题
笔者班上的幼儿利用午后散步的时间去种植园观察自己种植的棉花。忽然,冬冬说:“棉花的叶子上有好多虫子啊!”经过观察,皮皮问道:“叶子上的洞是这些虫子蛀的吗?”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然后告诉幼儿这些虫子的名字叫粉蚧,粉蚧是一种害虫。幼儿们听了感到很焦急,不知道该怎么办。看着被虫蛀的棉花,一些幼儿顾不上害怕,小心翼翼地驱赶叶子上的粉蚧。可是没过多久,粉蚧又会飞回叶子上。对此,幼儿们继续搜集资料,最后选择了操作方便且不会对棉花造成危害的食醋法来解决。在采用这种方法时,幼儿需要将小棉球放入醋中浸湿后,用湿棉球轻轻地擦拭棉花的叶子。
在上述过程中,幼儿们种植的棉花遭遇了虫害。起初,幼儿们尽管觉得很害怕,可为了让自己的棉花健康长大,还是慢慢地克服了内心的恐惧。从勇敢地摘掉有洞的叶子、寻找藏在叶子后面的粉蚧,到后来每天都坚持用醋擦拭叶子,这个过程让幼儿们充分感受到了以后如果遇到任何问题,只要勇敢地去面对、大胆地迈出第一步,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
此外,在种植活动中,家长作为教师的合作者、支持者,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长的帮助下,幼儿可以很快地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同时,由于家长的参与,活动内容才得以延伸。可见,有效地利用家长资源,可以推动种植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
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大自然是思想、语言、美的活的源泉,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书,是活教材和大课堂。大自然能够给幼儿带来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质,让幼儿融入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有利于让幼儿学到新知识,挖掘新潜能,从而打造一个有生命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卞丽琴.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春之语”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生活教育,2017(5):85-86.
[2] 肖建霞.走进自然 记录自然:开展幼儿“自然笔记”活动的尝试[J].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22(12):35-37.
[3] 梁丽容.踏进花生王国 感受成长快乐:记幼儿园花生种植活动[J].考试周刊,2023(7):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