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劳动素养

作者: 徐鑫渝

劳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劳动素养0

【摘要】劳动评价对促进劳动课程的目标实现、保障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等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的小学劳动评价存在评价理念落后、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单薄、评价方法单一这四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教师应当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宜的策略解决现有问题,确保将劳动评价融入劳动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形成劳动素养。

【关键词】小学劳动课程;劳动评价;劳动素养

作者简介:徐鑫渝(1994—),女,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塘小学。

劳动评价具有反馈、检测、激励、改进等功能,在促进学生形成劳动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但是,当前的小学劳动评价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评价理念落后、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单薄、评价方法单一,无法充分发挥劳动评价助力学生发展劳动素养的作用[2]。针对此情况,《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提出“注重综合评价”的课程理念,倡导注重劳动评价内容多维、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法多样,充分发挥劳动评价功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劳动素养形成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劳动指导,促使学生发展劳动素养。因此,教师要以2022年版课标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为目标,更新劳动评价理念,丰富劳动评价主体,细化劳动评价标准,优化劳动评价方法,善用劳动评价结果,发挥劳动评价的育人作用。

一、评价理念:凸显“以生为本”宗旨

站在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角度健全小学劳动评价机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发展性:将培育学生劳动素养作为宗旨

劳动评价应当能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2022年版课标指明,劳动评价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改进自身不足,而是促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正确的劳动观念是学生持续劳动的驱动力。在劳动观念的驱动下,学生主动体验多种多样的劳动,掌握劳动知识与技能,感受劳动的独特魅力,日积月累,才能发展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塑造劳动精神。

第二,劳动评价应当促进每个学生均能获得一定的发展。在家庭生活条件、家庭教育、自身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下,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2022年版课标提倡因材施教,人人有所发展。所以,教师应当将学生作为主体,合理安排内容、难度、形式不同的活动,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有劳动机会,发挥评价的反馈改进功能,促使发展劳动能力。

(二)过程性:将学生的劳动过程作为评价依据

教师要坚持过程性评价。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多样的劳动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并利用多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素养的发展情况,为客观地评价学生提供参考。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劳动反思,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反馈。

需要注意一点,重视过程性评价并不意味着摒弃终结性评价。教师应当重视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综合地考查学生的日常劳动表现以及道德品行、劳动观念的发展状况等,以此为依据评价其劳动素养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劳动课程实施计划,明晰劳动课程实施方法等,确保劳动课程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契合。

(三)实践性:将学生的劳动体验作为评价重点

劳动教育结合了劳动生产和教育,是一项具有实践性的活动。无论是劳动教育课程,还是校内外劳动教育主题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亲身体验。因此,劳动评价应当着重关注学生的劳动体验。以生产劳动为例,教师评价的重点应聚焦于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习得的农业知识、劳动技能以及建立的劳动情感、形成的劳动观念。在关注学生劳动体验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多样的方式记录、展现劳动实践感受。如此,教师便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劳动情况,有针对性地点燃学生的劳动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不同的劳动实践活动,发挥评价的引导、激励功能。

二、评价主体:聚焦“主体多元”视角

劳动评价作为一种劳动实践,需要发挥实践主体的主观能动性[3]。劳动实践主体包括政府、家长、学校、教师、学生等。现阶段的劳动评价主体以教师、学生和家长为主。

(一)学生评价

1.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是凸显学生劳动主体性的直接方式,是学生根据教育目标,运用自我认同的标准,依托自身发展情况,记录、分析、判断自身学业、身心发展情况,促进自身进一步发展的评价活动。在实施小学劳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依据自身情况制订自我劳动规划,以劳动过程为抓手,自我审视、反思,对比自我劳动规划,确定是否达成了劳动目标,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我劳动规划,端正劳动态度,改进劳动行为。

2.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监督,了解彼此情况,互相评价,促进彼此协同发展的活动。学生互评是一项有难度的活动,适合中高年级学生。教师可引导学生合作体验劳动活动,并要求他们互相观察、了解各自的劳动情况。在劳动过程中或劳动结束之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填写劳动成长记录单,或进行书面评价、口头评价等方式进行互评,提高评价的全面性。

(二)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具有指导作用。一般情况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劳动表现,发挥自身专业指导作用,了解他们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情感等的发展情况,应用即时评价,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参与劳动。教师还要通过观察、提问、交流、记录等方式,把握学生的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劳动体会等情况,客观地填写评语,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表现。

(三)家长评价

家长既是劳动评价的参与主体,又是劳动评价深入发展的推动者。在新时期,家长的角色定位应当从过去的评价信息接收者转变为评价信息的传递者、使用者。具体而言,家长要主动与教师沟通,了解劳动课程、校内劳动主题活动的实施情况,以及学生的劳动表现、劳动素养发展情况。之后,家长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家庭生活为依托,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劳动机会,细心观察学生的劳动表现,耐心地进行劳动指导。同时,家长要及时地向教师反映学生的具体情况,携手制订劳动教育课程,共同促进学生提升劳动素养。

三、评价内容:注重“多样开放”取向

(一)根据劳动教育类型确定评价内容

2022年版课标将劳动教育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4]。教师应当明确这三种劳动类型的评价内容,以全面评定学生的劳动素养形成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劳动指导。

(二)根据劳动素养维度确定评价内容

劳动素养表现为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5]。这四个维度正是进行劳动评价的入手点。教师应当围绕劳动素养的四大维度设定不同的层次,确定评价标准。

四:评价方法:运用质性评价方法

劳动素养是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要了解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等发展情况,须运用质性分析[6]。

2022年版课标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实事求是地记录自身的劳动情况,并将其纳入综合素质档案中。所谓的档案袋评价是指在体验某个活动的过程中,为达成某种目的,活动参与者主动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利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整个活动过程、个人成长经历的评价方式。档案袋评价是一种具有持续性特点的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将劳动评价的主动性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从而了解自我,改变自我,不断成长。同时,有效的档案袋评价可以帮助教师纵向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指导。因此,教师可将档案袋评价作为劳动评价的主要方式。

劳动课程的档案袋评价内容包括学生个人信息、典型作品、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与反馈等。其中,学生个人信息、典型作品和学生自我评价由学生自行填写。典型作品可以是学生的劳动感受,也可以是学生的劳动作品,还可以是劳动过程的记录。学生要始终留心关注自己的劳动过程,使用文字、图片、实物等展现劳动结果。学生要反思自己在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观念等方面的良好表现和不良表现,借助多种形式评价自我。在学生完成自我评价后,教师要认真阅读,结合自身的观察和了解,秉持客观的态度进行评价。在评价时,教师要尽可能地表述出学生的进步之处、有待改进之处,以及对学生的期望等,使学生能在了解自身情况的基础上明确后续的发展方向。

结语

总而言之,劳动评价是劳动课程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促进劳动课程目标的实现等具有重要意义。实施劳动评价时,教师应当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为重点,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丰富评价主体,使劳动评价贯穿劳动教育全过程,发挥劳动评价的激励功能,充分发挥以劳育人价值,推动学生积极体验劳动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劳动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婷婷,谢念湘.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23,9(5):121-124.

[2]袁月.综合素质评价背景下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研究:以Z市五所小学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22.

[3]王文琪.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2.

[4]李佳嵋.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评价实践研究:基于Y市9所小学的调查分析[D].岳阳:湖南理工学院,2022.

[5]鲁静.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劳动教育质量评价刍议[J].当代家庭教育,2021(16):1-2.

[6]蒋红黎.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