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PISA评价构建“读做思共生”小学科学课堂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 尤培培

【摘要】PISA评价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评价模式,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其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与新课程理念相契合。在这一新型教育评价模式下,小学科学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必须要结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目标,将课堂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坚持“手脑并用、读做思共生”的原则,引导学生在“读做思共生”的融合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综合素养,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基于PISA评价模式,对小学科学“读做思共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PISA评价模式;读做思共生;小学科学;开展策略

阅读是个人认识世界和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课本,阅读是知识获取的源泉,“做”是对阅读的实践,“思”是对阅读和实践的思考。良好的阅读、实践和思考习惯,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对繁杂、零散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PISA评价模式下,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必须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基于PISA评价理念构建小学科学“读做思共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善于阅读、勇于实践、积极思考,“读做思共生”,最终实现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一、PISA评价的概述以及其对我国小学科学课堂教育的启示

(一)PISA评价的概述

1997年,PISA(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创立,其主要目标是检验各国教育体制和未来人才竞争力。最初的PISA评估以15岁左右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目的是了解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情况,以更好地为教育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此后,PISA设立测验项目,通过一定的测试题来评价学生的数学能力、阅读能力、科学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众多国家陆续参与到PISA测试项目中。PISA测试与传统的考试不同,它没有任何的课程标准,也没有明确的学科界限,是以15岁学生所具备的素养作为考查目标。因此,PISA评价的基本框架由知识、态度、情境和能力构成。PISA评价围绕学生的素养展开一系列测试活动,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在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其面对具体的现实调整所表现出的应对能力和态度。

(二)PISA评价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启示

PISA评价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评价模式,以终身教育作为核心理念,评价内容以阅读、数学和科学为主。PISA评价强调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相一致。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运用PISA评价,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打破学生固有的思考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分析和思考,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二、小学科学“读做思共生”教学内涵

“读”就是对教材中的材料进行阅读、理解和掌握;“做”就是动手实践,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在操作中获得知识,理解知识;“思”则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开动自己的脑筋,并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表达出来;“共生”即为有效结合。“读做思共生”教学模式将“读做思”三者完美地融合起来,促使学生在阅读和思考知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完成知识的构建,获得核心素养的落实。

“读做思共生”教学模式是PISA评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真正体现了生本教育理念。具体来说,其主要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操作与心智技能统一。“读”和“思”这两个环节更加关注学生的心智技能;“做”则指向学生的实践能力。“读做思共生”的教学理念,真正实现了“手脑并用、读做思结合”,促使学生在阅读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经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最终在操作和心智统一下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第二,主导和主体相统一。“读做思共生”教学模式的应用,真正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阅读学习、实践操作、思考探究中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和内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对学生的内在动机展开研究,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在“做”和“思”的过程中,教师也是以课堂参与者的身份,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思考进行调控,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一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

第三,课内与课外相统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经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目标。在“读做思共生”教学模式下,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不再局限于教材和课堂,而是能够围绕“核心素养”的内容,融合课外知识,将学生置于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的课内与课外的统一和融合。

三、PISA评价理念下,小学科学“读做思共生”教学模式开展策略

PISA评价理论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运用PISA评价构建的“读做思共生”小学科学课堂能培养学生熟练和灵活地应用各种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树立相应的学习模式,强化自身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PISA评价是基于学生终身学习所设计的动态模型,是学生的能力评估计划,能够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改革指导,构建“读做思共生”教学模式。

(一)运用PISA评价选择教学资源,唤醒学生科学探究热情

强烈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探究热情,是学生产生科学探究欲望的催化剂,也是学生积极思考和激发自身实践操作热情的基础和前提。面对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唯有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才能让学生在强烈的内在动力驱使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知识探究学习中。运用PISA理念为学生选择有效的教学资料,能够更好地唤醒学生科学探究热情。而要实现这一点,小学科学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就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和好奇心,避免敷衍了事的态度或者直接打断学生思路的行为,对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行保护和肯定,如此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另外,教师还应以此作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使其更好地参与到知识探究学习中。例如,在学习“拱形的力量”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资源,如木板、硬纸板等,让学生思考如何能够让木板承受更大的力量,并将木板的各种造型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给学生,创设与学生已有经验契合的情境,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看看哪种造型能承受的力量最大,并思考其中的原因,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PISA评价理念认为,知识建构不是单纯通过知识灌输完成的,而是依托于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探索中。基于此,小学科学教师在PISA评价理念指导下开展“读做思共生”教学时,应立足于小学科学教材中包含的兴趣元素,对其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巧妙地设计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促使学生积极开展实践操作,在动手实践和思考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构建,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例如,在“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蚂蚁、蚂蚱、青蛙、蜗牛、金鱼等动物的图片,并让学生观看这些动物运动、进食、逃生的视频,让学生结合这些真实情境,阅读有关动物的资料,增强学生的阅读效果。通过情境强化学生的理解,教师能有效分析蚂蚁、蚂蚱、青蛙、蜗牛、金鱼等动物的共同特点,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问题的解决能力,落实“读做思共生”教学模式。

(三)开展实验,加强学生“做”的能力

小学生不仅具备极强的好奇心,还非常喜欢动手操作。因此,面对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应用PISA评价理念有利于学生开展操作实践,并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增长经验。小学科学教师在践行“读做思共生”教学模式时,应立足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结合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指导学生积极开展科学实验。实验探究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将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实现学生“做”的能力的提升,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开展科学实验之前,应引导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阅读,并围绕科学实验设计问题,如为什么要这么做?在实验中做什么?怎么做?指导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实验操作的目的、确定实验的方案和方法等,接着再引导学生动手开展试验操作。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读做思共生”教学,也在学生阅读、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落实了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例如,在研究“小车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问题时,教师不要直接明确地说出影响因素,而要结合本课题的实验内容设计有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阅读,并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针对“小车的载重量、轮子数量、路面平台程度、距离”不变的前提以及拉力大小等变量条件,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以此开展实验探究。如此,不仅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也促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展了自身的科学素养。

(四)积极开展课外实践,落实“读做思共生”

基于“读做思共生”教学模式的内涵,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不能局限于课本教材与课堂之内,否则极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难以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性还表现在学习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综合,动手和动脑的结合,以及科学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上。”学生的许多思维活动都发生在课前与课后:在课前收集与选择材料,筛选信息,并在课后深化认识、拓展应用。此时,科学教师应指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促进自身思维能力拓展的同时进行思维实践,这不仅能检验自己的学习理解度,而且还能将学习到的知识具体应用。因此,在PISA评价理念下落实“读做思共生”教学模式时,教师应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具体来说,小学科学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用课外实践活动对课内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例如,在“检测导体与绝缘体”实验中,基于PISA评价理念,首先由教师指导学生设计检测导体与绝缘体的实验装置,通过“读”理解实验的原理和实施步骤。然后,教师在课堂上不要直接提供导体与绝缘体的有关材料,而是让学生在课外自主收集实验材料,如导线、小灯泡、电池、开关、橡皮、塑料板、铁条、玻璃、竹片、木片、钥匙等物品。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利用“读”到的科学知识对生活中各种物体的导电性质做出判断,并将其收集起来,在课堂上利用设计好的简单串联电路对自己的判断进行进一步的检验。这样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就不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是延展到了课外,获得了实际生活的经验。最后,让学生进行反思,看看在实验中还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改进实验以提高实验效率等等。如此,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不仅深化了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充分锻炼了自身的实践能力,真正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读做思共生”教学模式已经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主流。因此,小学科学教师面对PISA评价模式的要求,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必须要紧紧围绕“读做思共生”教学模式的内涵,唤醒学生科学探究热情、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试验和课外实践,真正促进“读做思共生”教学模式的落实。

【参考文献】

[1]仇丽君.PISA科学素养测评对小学科学教与学的启示[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5(12):71-74.

[2]许春良.PISA科学素养测评分析及启示—指向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9(02):36-39.

[3]顾光辰,顾长明.打造“做思共生”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2017(20):32-34.

[4]乔金石,顾长明.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做思共生”的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3):51.

[5]杨友乐,顾长明.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6(23):70-71.

[6]刘愈.“了然于胸”才能“灵活驾驭”—刍议科学实验教学的课前准备[J].江苏教育研究,2017(02):39-41.

作者简介:尤培培(1993—),女,江苏省泰州市口岸实验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