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地区小学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 李秀玲

羌族地区小学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0

【摘要】当前,羌族地区小学教师队伍面临教师性别比例不均衡、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有待提高和教师专业能力不强等问题,“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羌族地区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羌族地区小学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分析影响羌族地区小学教师专业提高的因素,提出了做好教育基础设施保障工作、提供教师职业发展路径和做好社会宣传、提高职业认同等相应对策,从而为提升羌族地区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羌族地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对策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课题“少数民族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以四川羌族地区小学教师为例”(编号:ER2020-036)成果。

作者简介:李秀玲(1986.3—),女,甘肃平凉人,硕士研究生,四川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教师教育、高校财务管理。

一、引言

国务院《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中明确提出“为了加强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切实有效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四川省为我国的多民族聚居区,且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但由于羌族地区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学校办学条件差等原因,羌族地区教育质量与其他区域差距较大。构建羌族地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有助于提高“老少边穷”地区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教育资源,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二、资料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选取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和绵阳市平武县的3所小学的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5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11份。

2.调查工具

参考相关文献量表,编制“羌族地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情况调查”问卷,该问卷涉及个人基本情况、满意度调查、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及教师所期待的改革四个方面,共计16个题目,采用SPSS20.0以及EXCEL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

3.教师基本情况

通过表1可见,参与调查教师共211人,其中女性教师比例为63.8%,男性教师比例为36.2%。四川本地籍贯占比75.4%,其他地域来源占比24.6%。女性教师为羌族地区小学教师的主力军,四川本地籍贯远多于其他地区。

通过表2可知,30岁及以下年龄段的教师占比21.6%,30岁-40岁(含40)占比27.2%,40岁以上的占比51.2%。专科及以下的占比20.85%,本科占比49.76%,硕士及以上占比29.39%。在本校工作时间5年以下的占比39%,5年-10年的占32%,10年以上的占比29%。

可见,羌族地区女性教师偏多,且主要来源为四川本地。30岁以下的教师占比较少,年龄40岁以上的教师占比过半,整体年龄结构偏大。教师学历本科及以下的比例为70%,高学历教师比例不足。总结就是羌族地区小学教师队伍整体年龄结构偏大,青年教师不足,在本校工作10年以上的多为老教师。教师队伍存在性别比例不平衡、老龄化较严重,青年教师流动性大,教师队伍后备补充力量不足和高学历教师比例待提升等结构性问题。

4.调查结果分析

(1)满意度调查

满意度调查显示,43%的教师认为工作量较大,37%的教师认为工作量一般,20%的老师认为工作量较小。73%的老师对薪酬不满意,9%的老师满意,18%的老师一般满意。64.4%的老师反映学校提供的学习、培训、进修和学术交流的机会较少,35.6%的觉得较少和一般。

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教师对学校待遇条件等整体满意度不高,中青年教师对工作的成长空间和学习培训机会存在意见。因为年轻人作为业务骨干,工作压力更大、任务更重,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也更强烈,所以对培训和进修机会的诉求也更强烈。

(2)教师专业技能提高困难原因

对教师专业技能提高困难的原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响应率最高的是编制名额少,职称评聘难度大;其次为缺乏学科带头人,专业能力支撑不足,教师队伍活力不足;再次为提升渠道有限,学习和培训机会少;最后为教学工作量大,教师多忙于日常教学事务。

教师们最关心的是编制和职称的问题,因为编制能给教师带来身份保障,而职称则影响职业发展。羌族地区小学中青年老师有限,艺体类教师人员配备不足,承担的教学学科数量多。教师工作时间主要都在备课和教学,疲于应付各种工作任务,自主思考、反思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时间有限。且教师队伍新鲜血液不足,缺乏高学历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就像团队中缺少“鲶鱼”的刺激,使得个体进步动力不足。加上学校位置偏远、信息闭塞等客观原因,学习和培训机会少,教师专业技能提高困难。

(3)教师诉求调查

教师诉求调查显示,教师最强烈的诉求首先是改革职称评聘制度,提供个人发展空间;其次是改善住房、生活条件,解决子女教育问题;再次是支持教师培训和学历深造、提供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最后是提高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

教师的反馈意见集中在工作环境、工资水平、职业成长空间和家庭情况四个方面。生活上,希望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能有所改善;工作上,希望薪资能有所提高,公积金、社保等福利能更加完善;家庭上,希望能有家庭帮扶计划,可以给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职业发展上,希望学校能改革职称评聘制度,提供参加竞赛和专业技能培训等机会,支持教师参与国内交流和国外访问,从而提升个人专业能力。

四、影响羌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1.从物质方面看

羌族地区教师最迫切的需求是提高薪酬待遇。在贯彻教育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被要求一专多能,需要承担多学科课程,还要兼任生活老师、思想老师等。但繁重的劳动并没有带来高收入,薪酬激励不足难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而教师又需要考虑现实生活需要,则最终会造成人员流失。

2.从精神层面看

羌族地区小学教师整体工作量较大,且在教学工作之外,多数教师还需在休息时间备课,还要利用寒暑假时间做家校沟通等,工作压力较大。四川羌族地区整体经济水平较低,家长对教育的重视不足,家庭教育和学校的配合度不够,教学不易出成绩,教师的成就感不足。同时羌族地区信息相对闭塞,教师日常生活单一重复较为枯燥,容易与社会脱节,职业认同感不足,难以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高层次精神需求。

3.从职业发展角度看

羌族地区小学由于教师数量不足,只能依靠临聘、支教老师来弥补人员缺口,造成很多老师专业不对口且需兼任多门专业外的课程,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教师人员不足的问题,待期满后编内老师又需承接繁杂的教学工作,无法脱身参加长期的培训和进修。编制内的教师老龄化严重,专业技能提升积极性有限。而且,羌族地区学校受经济条件等环境限制难以为教师提供参加培训竞赛和在职深造的机会,造成羌族地区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尚可,但是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与其他地区教师差距较大。

五、提高羌族地区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对策建议

1.做好基础保障工作,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1)保障教育经费投入,提高配套设施建设

羌族地区小学应向教育部门申请专项建设经费,制定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确保资金使用落到实处,按照轻重缓急将资金投入民族地区教育建设最紧迫和最薄弱的环节。比如提高学校教学硬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多媒体等教学设施,打造现代化的教育硬件环境,改善教师的居住环境和食宿条件,以此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2)健全福利保障体系,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水平

按学校的艰苦和偏远程度,给予羌族地区教师薪酬激励以及政策的支持,比如发放特殊津贴和差别化的教师补助完善教师福利保障,比如足额缴纳社保公积金以及住房补贴等,提高乡村教师的幸福感。同时,完善家庭帮扶计划,按照相关要求解决子女读书问题和配偶安置工作。

2.提供职业发展路径,打造教师职业成长平台

(1)优化专业发展体系,提供人才上升渠道

对羌族地区乡村小学教师在职称评聘和职务晋升上应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在评聘要求上可不作外语、论文方面的硬性要求,对于教师在基层任教年限超过10年或以上的应有的扶持政策,比如从编外转入编内,职称评定上可适当放宽要求。

(2)拓展教师补充渠道,提高教师队伍活力

人才培养上,本地培养和外地引进两手抓,短期补给和长期输入都不放松。一方面,扩大乡村教师特岗规模,鼓励地方政府和当地师范院校根据当地教育情况加强对口培养,实现“定向培养、对口帮扶”。另一方面,鼓励高校毕业生或城镇退休的优秀教师到羌族地区小学支教讲学,丰富羌族地区小学教师的人员结构。

(3)申请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培训进修,提供教师专业能力提高通道

首先,申请专款经费投入教师培训,确保羌族地区教师的培训时间和培训质量。其次,全面提升羌族地区网络教学水平,积极利用远程教学、数字化课程等信息手段开展培训和学习。最后还要多项并举,加强校本研修、专家指导等学习形式,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教师在职深造和出国学习等。

3.做好社会宣传,提高职业认同

(1)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培养教师的荣誉感

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师德师风课程中,让教师提高自己的职业认同感,帮助教师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自己的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培养教师的荣誉感。

(2)统一城乡教师编制标准,提升教师安全感和归属感

教师编制应按照城市标准统一核定,其中乡村小学编制应考虑师生比来核定,解决教师全覆盖的问题,确保羌族地区小学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将临聘乡村教师根据工作年限和考核情况有序的按政策进行转编,严禁任何单位以其他形式变相占用羌族地区小学教职工编制,对于工作年限达标的临聘教师应当有相应的转编政策倾斜,给予长期扎根羌族地区教育的老师安全感和归属感。

(3)做好全社会价值引导,提高乡村教师成就感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关注优秀的基层教师,在评优评先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对扎根基层、不畏艰苦的教师和从教10年以上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逐步形成“越是艰苦、待遇越好,地位越高”的激励机制,做好全社会的价值引导,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六、结语

夯实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只有提高羌族地区教师专业能力才能提高羌族地区教育水平。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可以助力教师克服困难、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从而扎根羌族地区,推进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虎金峰,王安全.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2):84-85.

[2]王成龙,雷雅琦.90后乡村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实证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44-145.

[3]庞丽娟,金志峰,杨小敏,王红蕾.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制度思考和政策建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20(6):7-8.

[4]何芳.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10-2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