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美育要求下微课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作者: 魏荣

【摘要】美感教育以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为目的,其通过对音乐的深度教学,让学生提高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的身心更加健康。新时期,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式。微课是一种基于构建主义的新型教学手段,通过在线教学,使学生实现对课程内容的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微课目前在国外使用较多,在国内尚处于起始阶段,教师应将微课适当地融入教学中,实现对小学音乐课程的优化。

【关键词】美育要求;微课;中小学音乐教学

作者简介:魏荣(1985.07— ),男,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玉龙学校,高级教师。

微课是一种简短的教学视频,音乐教师通过对视频内容、主题以及教学素材等的设计,将微课与音乐课程进行融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更好地体会音乐中蕴含的美感,深度了解音乐相关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进而提高综合素质。

一、微课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特点与优势

(一)微课的特点

将微课与音乐课程进行融合时,教师应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设置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微课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可视化和情境化的环境中学习,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效率[1]。微课的特点如下:首先,微课采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制作与传播,符合时下学生热衷短视频的趋势,其形式较为新颖,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其次,微课的传播性较强,能够通过互联网共享,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观看教学视频,使学生有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最后,微课的课时短、内容有限,而中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微课视频能够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为其介绍相关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听课效果。音乐课是一门强调情绪和美感的课程,通过微课进行教学能够在短时间内营造出符合情境的教学氛围,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从而提升学生音乐学习的效果。

(二)微课与课堂教学的区别

微课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形式上,微课一般由学生自己单独接收相应的教学信息,因此这更类似于“一对一”的教学;但传统课堂教学则是“一对多”的教学模式,课堂中学生的数量较多,互相之间存在一定的影响。在内容上,微课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学生每次只学习少量的知识点;而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随机延伸情况,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丰富。

(三)微课的优势

通过微课进行音乐教学,具有较多的优势。其一,提高课堂质量。利用微课讲解音乐知识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相比于传统课堂中对音乐知识的讲解方式,视频教学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提高理解能力。微课能够构建合适的环境和氛围,学生能在环境的影响下,加深对音乐中美感的享受和感悟,提升学习效果[2]。其二,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在微课的辅助下,音乐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微课能够为学生提供音乐视频及音乐声源,同时能够在视频中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使其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思考和学习。其三,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新时期,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在微课教学中,文字与视频相互搭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了对课程知识的求知欲,保持了学习主动性,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美育要求下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微课的设计方法

(一)选题设计

微课设计的第一步是确定视频的主题,主题不仅需要与课程知识相关联,同时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愿意学习。确定主题后才能对微课内容进行选择和编辑,进而完成微课的设计。学生对故事性知识以及实践性活动的兴趣较大,教师在进行内容设计时,应选择一些与具体活动有关的、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内容。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通过融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加入需要动手实践的环节来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共产主义儿童团团歌》《义勇军进行曲》等红歌时,教师可利用微课构建红色文化氛围,提高学生对红歌的尊重和喜爱;或者在播放音乐时,将学生喜欢的明星演唱红歌的视频作为微课内容进行播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在微课中引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3]。

(二)形式设计

在形式上,教师应结合课程的内容进行设计,并在其中增添一些具有趣味性和引导性的元素,使学生的注意力不易被分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视频中讲解的问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特点,制作有情节的微课视频,使学生在观看时产生共鸣感。如教师可以将一些迪士尼动画影片中的音乐片段剪辑下来,制作成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的同时学习和感受该段旋律,这样教师在讲解相关内容时,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教师也可以在视频中设置相应的问题。如在教学《海洋与辛巴德的船》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播放音乐的同时进行提问,在屏幕中显示“哪种乐器体现出了温柔的舍赫拉查达的主题?”“该部分的音乐旋律是由谁的主题演变而来?”等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三)难度设计

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时应把控微课的难易程度,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调整难度,使学生能够通过思考和分析掌握知识点,使他们在观看后有一定的收获。同时,教师应注意突出音乐教学的特点,根据音乐课程标准,将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评价能力作为目标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应以音乐知识内容为主,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练习,使其深入地学习课程知识。

三、美育要求下微课在音乐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微课在音乐欣赏教育中的应用

在音乐欣赏课中,通过简短的微课视频来提高学生对音乐剧的欣赏水平,有利于让学生加深对演奏时间较长或者趣味性不强的音乐作品的了解。通过微课视频讲解的方式,教师能够将复杂的音乐情感进行分解,逐点讲解其中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细微之处,使学生喜欢上此类作品,从而达到欣赏课的教学目的。

如在欣赏歌剧《白毛女》时,学生在简单地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故事内容后,对该歌剧的兴趣并不大。如果整节课都在播放歌剧,或者单由教师进行讲解,那么学生可能无法提高学习兴趣,不会主动去了解和感悟歌剧的魅力。因此,教师可以选取其中较为经典的片段制作成微课视频来进行教学和讲解。在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歌剧中体现了怎样的情感?”“是否听说过有关该作品的信息?”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问题中体会歌剧的美感。在观看微课视频前,教师要为学生介绍歌剧的主要特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白毛女》中包含着诗、歌、舞三种元素,歌剧中含有传统戏曲的唱白和大量的音乐素材,同时融入了一些西洋歌剧的音乐表现手法,在表演上又具有民族特色,因此整部歌剧的层次十分丰富。教师可以节选其中的《北风吹》和《扎红绳》等片段来制作微课,供学生欣赏。《北风吹》一幕中的歌曲取自河北的民歌《小白菜》和《青羊传》,教师可以设置问题的方式进行拓展:“这是哪个角色的唱段?讲述了怎样的情节?体现出了怎样的情感?”使学生在欣赏歌剧的过程中体会其中情感,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使其在后续的欣赏过程中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乐理知识教学中微课的运用

乐理知识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因此乐理知识教学课是重难点课程。通过微课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以一种生动、直观的方式使乐理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音乐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学生需要在中小学阶段了解乐理的技术知识,了解音符、声调等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因此,在设计微课时,教师可将乐理知识简化,让学生能够听得懂专业的乐理知识。

如在讲解音阶时,教师可设置如“学会音阶,掌握唱歌不跑调的方法!”等题目,利用具有吸引力的题目抓住学生的眼球,使其愿意主动学习音乐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训练,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来锻炼对柯尔文手势的掌握程度。在手势学习完毕后,教师可以一首较为简单的曲子为例,如《小星星》,或者是时下流行的音乐作品,让学生进行表演。教师录制视频时,可以一边唱歌一边使用柯尔文手势做出相应的动作。教师也可以分别录制几个视频,表演同一音乐片段,在做手势时,适当变换动作,让学生观察思考哪个视频中的手势存在错误并加以改正。通过视频练习和问题思考等方式,提高学生对音阶的了解和掌握。

(三)微课在歌唱课中的运用

音乐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教会学生唱歌,但对音乐素养不够或者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来说,学习唱歌非常困难。学生不好意思张嘴唱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效果。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流行歌曲的视频作为教学示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进而完成学习要求。

学生在合唱时,经常分不清自己的音准高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合唱,教师将其作为教学重点,录制微课教学视频。教师可以与学生合作,让学生演唱高声部部分,自己演唱低声部部分,随后将二者进行合成,形成二声部合唱。教师分别播放这三个视频,让学生从这三个视频的区别中体会合唱的美妙之处。在进行实际的训练时,学生先按照自身特点选择声部,跟着教师或者其他同学一起唱,从而提升对合唱的了解及自身水平。

在学习民歌时,学生对此类歌曲了解较少,学习积极性可能稍弱。在设计微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民歌的创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鱼咬尾创作手法》时,教师可以将《采花》《木兰辞》《祁蒙山小调》等民歌剪辑在一起,为学生播放,在播放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出这几首歌曲有哪些共同之处。学生通过聆听能够发现,部分句子中,相邻两句的首尾音律结构相同,通过对该特点进行分析,就能引出“鱼咬尾”这一创作手法[4]。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一创作手法被称为‘鱼咬尾’?”学生通过反复观看视频进行思考,明白了民歌的创作手法,从而提高了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

(四)微课在器乐课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标对中小学生的音乐技能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其初步学会乐器演奏。在乐器演奏教学中,教师应教授学生如何看懂曲谱,只有学会看谱,学生才能够正式进入音乐的学习中。因此,教师可利用微课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可选择曲调较为简单的曲子,对其中每个音符、附点节奏和连音线在微课视频中进行分析讲解。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反复观看并思考。教师将曲谱讲解完毕后,再进行示范演奏,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由于乐器演奏更多是在课后进行练习,因此,教师应对微课进行细致的设计,在课前为学生分享微课视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在课堂中,学生跟随教师的节奏,加深对乐器和乐谱相关知识的了解。课后,学生将自己在演奏中或者练习时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向教师请教。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对微课内容进行更新,对学生演奏乐器时容易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力求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乐器的基础使用方法,同时让学生学会识别曲谱,提高音乐能力。

新课改更加强调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感悟。美感教育以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为目的,通过对音乐的深度教学,使学生了解音乐知识,强化音乐素养,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水平。新时期,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欣赏美的途径。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和鉴赏水平,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音乐的美好,从而使学生的音乐素养不断提升。微课依托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教师应加强对微课理念的认识,并将微课与课程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更新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通过微课对音乐课程教学进行优化,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认识和相关音乐技巧的掌握。

【参考文献】

[1]段雄.新时代美育形势下的“音乐欣赏”教学探索[J].美与时代(下),2019(08):61-63.

[2]卜红.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空间感"创设探索[J].下一代,2020(04):1-2.

[3]王赟姝.“互联网+教育”时代微课的大众艺术教育探索:以“艺术杂谈”微课项目为例[J].艺术教育,2019(02):36-37.

[4]李玉婷.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明日,2019(9):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