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作者: 刘建森【摘要】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加大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经之路。地理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科目,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利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的探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文章主要依托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地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分析
作者简介:刘建森(1972—),男,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度尾中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每一门学科教学应该落实的基本任务。但是,每一门学科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而且学科的教学内容不相同、侧重面也存在差异。如何发挥学科教学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是当下每位教师应该思考和探究的课题。基于此,文章将从多方面分析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路径。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现状
(一)部分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
从过往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回答地理问题的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缺乏良好的创新抽象思维。比如,在回答一些较为抽象的经纬网地理问题时,部分学生无法从题目给出的信息条件中抽象出经纬度,大脑没有形成经纬度的思维逻辑,因此很难对有关的地理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与解答[1]。
(二)部分学生思维的广度不够
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受到应试思维的影响,看待问题比较片面和孤立。一旦问题涉及诸多知识点时,部分学生就不会将所学的知识有机融合,缺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导致自身的学习思维仅局限于某一个知识点,无法对地理问题展开全面、有效地分析与探讨。因此,如果学生不能走出自身思维的束缚,拓展思维的广度,就会陷入思维局限的困境。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利用丰富多彩的地理素材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课本中的知识内容比较有限,可以参考的图片信息不多。教师想要学生走出固有学习思维的束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就需要善于从教学内容优化的角度,为现有的地理教学内容加入更多有趣的地理素材,以有趣的素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课程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加入一些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素材,形成完善的教学课件,并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从而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感官,引导学生进行课程内容的创新学习与探索[2]。
教师想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需要先从教学内容出发,以有趣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主动投入地理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探究中。而且,对于地理教学内容的丰富与优化,教师应该先充分了解和认识地理课程的内容,明确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梳理清晰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内容。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为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由此掌握地球上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首先,教师将相关的教学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在课件中加入丰富的气压带、风带形成过程的图片,并且加入模拟大气环流运动的动画视频。其次,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这些素材作为课程导入的内容,直观地向学生展现,让学生形象地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由此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最后,教师利用丰富的素材,布置学生课后思考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是怎么样的,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与探索。
(二)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从地理知识的性质、规律以及特点来看,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是,部分学生却没有真正去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挖掘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对地理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性的探究,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一些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这些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由此构建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意识到地理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适当增加生活化问题的难度,让学生有机会去探究更有深度的地理问题,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提问的方式方法,不要随意引入一些与地理知识无关的生活问题。如果教师为了丰富地理教学中的生活元素,而随意引入一些无关紧要的素材,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而影响高中地理教学的效果[3]。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知识点为例,为了凸显地理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能够在熟悉的实际生活中探讨知识,教师围绕相关的知识点,提出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探究性问题。首先,基于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点,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是保护水资源的?哪些行为是浪费水资源的?而这些行为对人类的发展产生哪些影响?从这些问题出发,学生运用水资源的概念、作用、分布规律等基础的地理知识,结合实际生活,探讨水资源保护的意义与作用。其次,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有关水资源保护的例子,从而让学生了解人类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付出了哪些努力。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探究的成果形成知识网络,并在地理课堂与同学们分享。学生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思维活跃,有利于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组织有趣的户外实践
教师可以组织有趣的户外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与探究。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能够鼓励学生之间交流创新的学习想法[4]。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地理课程任务进行实践探究,由此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在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将实践前的准备、实践的过程、实践后的反思等每一个实践阶段客观地记录下来,从中总结实践的经验。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中的“农业区位的选择”知识点为例,教师围绕这一学习内容,组织有趣的户外实践,即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农业区位环境,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从而做到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相结合。首先,在户外实践之前,教师引导各个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对整个户外实践的过程进行管理与监督,从而确保户外实践能够有序地进行。其次,学生以本地区的农业区位为研究对象,到户外进行实践探究,分析本地区的自然环境要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从而分析本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此外,学生调动创新思维,分析本地区的社会环境要素,包括政策、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等,从而分析本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分析与运用能力得到充分锻炼[5]。最后,各个小组要做好相关的户外实践记录工作,包括户外实践主题的确定、户外实践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数据等方面。小组学生互相交流看法,由此创新思维、发散思维。
(四)打破学生的固定思维模式
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应打破学生长期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从学生的地理课程实际学习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思维定式,在面对某个地理知识点时,学生往往会采用同样的思考角度及思考方式分析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僵化,解决问题的思路片面,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消除阻碍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不利因素,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模式对地理知识大胆地质疑与探究,为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提供充足的空间。
1.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能够从不一样的角度学习地理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灵感与探究动力。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时,引导学生分析“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了白天和黑夜两种自然现象”的结论,同时教师向学生进行反向提问:“如果地球没有持续运转,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如果地球的自转及公转周期是相同的,会不会有昼夜交替和四季变换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逆向的思维模式中,以相反的角度对地理问题进行推理,从而摆脱了思维定式的束缚,克服了阻碍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因素的影响。教师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开动脑筋,增强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从更加新颖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且增添了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和创新性,推动了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双重发展。
2.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
教师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时,教师让学生联想生活中常见的农产品,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课堂的参与热情,让学生认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地掌握知识。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新疆的水果口感更好,味道更甜一些呢?”此时,学生很容易联想到水果的甜度与日照时间的长短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总结出相应的知识规律。其次,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自己的家乡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这些农产品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联想思维学习地理知识,不仅增添了地理课堂的趣味性,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借助图表创设问题情境
地理教学不应忽视图表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图表进行全面深入的、有针对性的地理教学,借助图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某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图与该地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图,并提出问题:“两图中的等值线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主要表现是什么呢?”教师借助图表创设的问题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兴趣。学生回答:“一图为年太阳辐射总量图,另一图为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图,所以年日照时数越长,年太阳辐射总量越大。”教师肯定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导致图中甲、乙两地等值线数值差异明显的共同因素是什么呢”学生联想影响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和天气等;影响年日照时数的因素有天气、昼长等。进而回答:“降水量多,阴雨天多,年太阳辐射和年日照时数少;反之,降水量少,晴天多,年太阳辐射和年日照时数多。所以导致图中甲、乙两地等值线数值差异明显的共同因素是年降水量。”如此,教师借助图表引导学生逐步思考并得出结论,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作为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科目,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教师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式,从而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参考文献】
[1] 陈长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25):183.
[2] 刘洪恩.高中地理教学依托下的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中外交流,2016(35):44.
[3] 陆志勇.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高中地理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9):163.
[4] 周进军.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策[J].新课程(下),2016(03):91.
[5] 张霞.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9(6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