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组,大智慧

作者: 韦叶

小题组,大智慧0

【摘要】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问题的有效设计能够使数学课堂教学事半功倍。题组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将一些问题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深化认知。对此,教师要注重题组的有效设计,进一步实现高效率的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题组教学;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韦叶(1991—),女,江苏省启东市天汾小学。

题组教学中所用的题组是由一些内容、题目形式和解题思维方式相似的问题构成的,这些问题有效整合在一起,能够让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分析每一个题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设计一些数学题组,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探究,从中寻找规律,总结规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开拓数学思维。

一、设计相似型题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数学内容抽象复杂,教师需要摒弃以往直接讲解灌输的教学模式,更多地从学生主体角度开展教学,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探究思考的机会。题组教学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点,对此,设计一些相似型题组,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问题探寻规律,归纳总结,加深印象。同时,相似型题组的有效设计,能够让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更深刻,有效把握数学知识[1]。

(一)探究总结规律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常直接向学生展示一些知识规律,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策略。抽象的数学内容加大了学生思考的难度,因而教师的引导不可或缺。很多时候,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思维的“风暴”,使其能够深入探究[2]。对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设计一些相似型题组,让学生从中寻找规律,归纳总结,更好地理解数学新知。

例如在“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小数乘法”这一知识点时,应当明确一点,学生对乘法的相关知识早已烂熟于心,因此教师的关注点应落在学生对小数点的处理方面,而这需要学生通过实际计算练习来学习。对此,教师便可设计相似型题组,帮助学生在解答题组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小数点的处理规律和技巧,从而逐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先设计了一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根据问题中的条件进行列式,学生列出了两组算式。接着,教师将学生所列算式在黑板上展示,再通过竖式计算的方式,一步步展示计算过程。比如“0.8×3”,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先按照整数计算的原则进行计算,再考虑小数位数。学生对小数位数的确定有了方向之后,教师再为学生设计一组练习题组,并在学生计算出结果之后,鼓励学生观察各算式和结果中小数点的位置,总结出一定的规律,以加快后续的计算速度。

在这一数学教学案例中,教师联系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们设计了相似型题组,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究思考,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而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数学知识。

(二)深化学生认知

练习是加深学生理解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有效的练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还能优化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3]。教师要充分开发练习这一学习资源,可以设计一些相似的题组,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分析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运用课上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实现高效率的数学课堂学习。

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在学生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有了简单的了解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为学生们设计了如下题组:①3+6=,4+3=;②1+( )=6,( )-6=2;③10-2-4=,8-6-2=;④3+6-4=,9-8+1=。题组中的问题相似,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但是它们的难度是逐层加大的,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巩固训练。随后,学生们利用自己课上所学的加减法运算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巩固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知识,还有效提升了自己的计算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点的相似题组,这些题组的难度逐步增大,提升了学生的计算能力,顺应了学生循序渐进发展的规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深入发展。

二、设计对比型题组,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问题复杂多变,很多时候学生会混淆一些相似的数学概念与公式,导致出错。对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这一点,引导学生提前认识这些易错点,以降低错误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将学生的易错点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更深一步地认识数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对比型题组,让学生对比思考,从中找到问题的关键点,总结解题经验,促使学生更有效地思考。

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设计了一组题组:①某图书馆原来有某种图书8本,现在增加了6本,现在共有多少本书?②某图书馆原来有某种图书8本,现在增加了6倍,现在共有多少本书?③某图书馆原来有某种图书8本,现在增加到6倍,现在共有多少本书?④某图书馆原来有某种图书8本,现在是原来的6倍,现在共有多少本书?题组中的问题具有可对比性,能让学生从对比中更好地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们主动思考分析了这一题组。有的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审题不清,误认为问题出重复了,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各题是不同的,每道题的考查点不同。学生通过计算这一题组,对一些易混淆点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认识到“增加到”与“增加了”的不同,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审题能力,整理了知识体系。

在这一数学教学案例中,对比型题组的有效设计,成功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将学生易混淆的练习放在一起让学生思考分析,无形中打开了学生的学习思路,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提升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

三、设计递进型题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一些知识内容,如果教师直接全部倒灌给学生,学生不仅掌握不了,而且可能会因难以接收而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4]。对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注重循序渐进,尤其是在设计问题时,更要注重这一点,给学生搭建一些缓冲的阶梯,让学生思考得更加顺畅,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递进型题组,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思路越发清晰。

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们设计数学问题时,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设计了一组递进型题组:①某店铺有上衣300件,裤子320条,这一店铺共有多少件衣服?②某店铺有上衣300件,裤子比上衣多20件,这一店铺共有多少件衣服?③某店铺有上衣6包,每包有50件上衣,有8包裤子,每包有40条裤子,这一店铺共有多少件衣服?这一题组的特点是文字信息量逐步增加,学生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所要考虑的知识点也逐步增多。通过解决这一题组,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内容,无形中提升了问题解决能力,促进了自身的有效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为了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教师针对具体学情,设计了一组递进型题组,问题逐渐深入,有效打开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大门。同时,这一题组对学生的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能够不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四、设计一题多解型题组,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一题多解型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思考分析,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一题多解型问题分为两种,一种为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的题,一种为需要从多个方向思考解决的题。两种类型的题都能够进一步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5]。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一题多解型题组,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一)培养发散思维

数学问题变化多端,很多时候一个问题不只有一种解题思路。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多方面思考探究,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还能够有效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一题多解型题组,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散,为其思维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

例如,在教学“分数加法运算”时,教师设计了一组一题多解型题组:①++=;②++=;③++++=。在教师给出这一题组后,学生们主动思考,对于第一题,很多学生想到了通分,并得到++=++=。于是,教师让学生继续思考有没有其他方法来解这一数学计算题。很快,学生便想到了第二种解法:++=(1-)+(-)+(-)=1-+-+-=1-=。这一题组的题都可以用这一方法来解,且这一方法更加简单。随后,还有学生想到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画图来解这些题。学生们就这样大胆地变换思路,无形中很好地开发了自己的智力,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设计一组一题多解型题组,引导学生多方法、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发散了思维,对分数加法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培养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数学学科的灵魂,它的有效渗透,能够使数学课堂更加丰富有趣,同时,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分类讨论思想是数学思想之一,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具体教学内容,巧妙地渗透这一数学思想,设计一题多解型题组,引导学生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思考问题,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

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组一题多解型题组:①已知一个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其中某个角是50°,其顶角是多少度?②已知一个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其中两条边的长度分别为3厘米和5厘米,其周长是多少厘米?③已知一个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其中两条边的长度分别为3厘米和6厘米,其周长是多少厘米?学生们在教师给出题组后进行了思考分析,发现这一题组中的三道练习题都需要分类讨论。第一题中,一种情况是顶角是50°,另一种情况是底角是50°;第二题和第三题需要分别讨论哪条边是等腰三角形的腰,还要注意组成的三条边是否满足三角形三条边的性质。学生们就这样分类讨论,无形中开拓了思维空间,对知识进行了更全面的思考,并对等腰三角形以及三角形三条边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设计了一题多解型题组,让学生分情况讨论问题,对问题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剖析,这有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完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五、设计应用型题组,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数学学科与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很多生活问题需要借助数学知识解决,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因此,在开展数学练习时,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问题,巧妙设计与实际相关的练习题组,让学生学会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设计应用型题组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实现更全面的发展,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组应用型题组:①小明去超市买文具,笔记本每本3.6元,小明买了5本,需支付多少元?②小明去超市买文具,共花了32元,递给收银员50元,收银员需要找回多少元?③小明去超市买文具,笔记本每本3.6元,圆珠笔每支1.3元,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6支圆珠笔,他共需要支付给收银员多少元?学生们对这一题组中的问题非常熟悉且非常感兴趣,于是主动运用已有的数学经验去分析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数学知识。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一组应用型题组,将数学知识和生活问题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加明确如何运用数学知识,从而达到高效解决问题的目的。

总之,题组教学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模式之一,它区别于杂乱的“题海战术”,目的性、针对性更强,更利于学生的发展。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设计相关题组,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聪玲.巧用题组,展数学课堂精彩[J].启迪与智慧(中),2020(08):43.

[2]刘蓉.基于题组训练,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小学生(中旬刊),2020(11):27.

[3]肖学聪.题组教学让小学数学课堂更精彩[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2):202-203.

[4]诸红霞.题组练习: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益提升[J].家长,2019(35):108.

[5]陈蓉.“题”尽其用,演绎精彩:谈题组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9(10):4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