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何以实现质变式发展

作者: 陈醒 陈凤英

[摘要]在分析新质生产力构成要素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互动关系、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质变式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质变式发展的路径:凸显人本内蕴特性,助力新质技术技能劳动者培养;科学运用数智技术,推动劳动教育模式的融合发展;革新劳动教育内容,促进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塑。

[关键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新质生产力;质变式发展

[作者简介]陈醒(1992- ),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师范大学,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  新乡  453007)陈凤英(1989- ),女,四川南充人,国家开放大学,讲师,博士。(北京 10003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河南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CJY050,项目主持人:陈醒)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3-0031-08

一、问题的提出

新发展阶段战略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更高水平的现代生产力基础,也有赖于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时代产业发展和社会格局,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1]新质生产力可以理解为,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驱动下,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等生产力构成要素以全新的组合方式实现“质”的显著跃升,从而呈现出更富新内涵、更具融合性、更显现代性、更重高质量的“新质态”生产力形式。

基于新一轮产业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新质生产力对推动与经济社会紧密相连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有研究分析了高质量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间的伴生与耦合关系,认为“高质量职业教育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支撑”[2],但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仍面临诸多挑战与困境,如亟待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供需错位’的矛盾”,提高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度[3]。也有研究者认为,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要注重发展职业教育”,并将育人方向“由传统产业技术工人”转向“新型未来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工人”[4]。显然,新一轮科技创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促进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升级,同时也将牵引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螺旋式上升[5]。

当前,在科技创新引领和新兴产业支撑下,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不断变革,新的工作世界不断生成,生产力发展方向不断创新,且越发需要与此相适应的新质劳动者。职业教育本身是与劳动操作密切相关的专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产业一线从事专业生产的劳动者,如何培养更多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新质技术技能劳动者则成为职业院校发展的时代使命。而在职业院校的教育活动中,劳动教育综合体现着教育活动的成果和特点,其自由、自主、全面的开展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6]。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职业院校劳动教育需“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为此,面对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劳动变革,探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是否应该以及如何在生产力构成要素“质”的提升的逻辑转变和实践发展中实现跃升和质变这一问题,对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新质劳动者培养之间的关系,充分释放职业教育效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质生产力构成要素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互动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与自然相处的能力,在人类社会历史演化过程中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过程。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最终总是归结为发挥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7]。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劳动变革,一方面,自然会对教育系统尤其与产业发展联系更为紧密的职业教育系统产生综合性影响和颠覆性重塑,引发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之“质变”;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也需要积极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逻辑,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发展。鉴于以往研究者对生产力“质变”的理解,其实是在生产力构成要素质变的意义上讲的[8]。学界“三要素论”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因此,本文以新质生产力最基本构成要素的新质特征为切入点,具体分析其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价值理念、实践方式和内容形态等层面的互动关系,以回应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是否应该实现质变式发展的问题。

1.“新质”劳动者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价值理念之“质变”。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现实的人”(劳动者)发挥着能动的作用。劳动者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9]的重要主体,即具备一定的生产知识、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能够运用一定的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劳动者作为生产力构成要素中唯一的“人的要素”,是最具能动性的、“活”的要素。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劳动者的素质决定着生产力的状况,高水平的生产力需要与高素质的劳动者相匹配。新质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更高阶段的生产力质态,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升级和转变。例如,不同于自然经济时代和工业生产时代从事简单、重复性劳动的普通技能工人,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动力源泉,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新质劳动者具备开拓精神和创想能力等特质。又如,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注重经济绩效和生态效益双增长,强调绿色低碳发展,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就要求新质劳动者转变“劳动自利”的思维,形成绿色劳动思维,成为具有生态劳动观念和能力的“生态人”[10]。

新质生产力的出现要求培养更高素质的新质劳动者,而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新质劳动者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与劳动操作密切相关的专业教育,其劳动教育更需充分考虑新质劳动者的特征,及时革新劳动教育价值理念,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质技术技能人才。一方面,面对从“一般劳动和低技术劳动”到“高创造性和高自由度劳动”的时代转向[11],以及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质劳动者的培养诉求,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应摒弃传统劳动教育简单化、模式化的操作技能训练,树立“劳动+创造”的价值取向,以培养“在体力劳动中不断地运用智慧力量”的创造性劳动者为目标,[12]致力于培养具有前瞻思维能力和技术创新、工艺革新、流程创新等能力的新质劳动者。另一方面,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具有生态劳动观念和能力的新质劳动者的培养需求,以及“工作世界逐步向绿色化和可持续”转变的趋势[13],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向度应超越物的向度,树立“生态性”价值理念,着力凸显劳动育人的价值导向,立足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世界观和劳动价值观[14];对标绿色化领域新型资格与能力,提升学生的绿色技能,致力于培养能够自觉践行人类劳动所承担的生态责任、以绿色可持续的方式进行技术实践活动的新质劳动者。

2.“新质”劳动资料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践方式之“质变”。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用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条件,其核心是劳动工具,在劳动和劳动对象之间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劳动资料是划分生产力发展阶段的首要依据。新质生产力最为直接的标志则是先进生产资料的不断发明与运用。不同于以手工劳动和机器推动发展的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等重塑劳动资料,使其在数字技术与传统劳动资料的深度融合中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质变。例如,数字技术通过对原始数据的高层次、抽象化处理,使劳动资料表现出“类脑”甚至超越人脑的智能性,同时数字化的劳动资料又通过相应的算法和技术,实现自我迭代升级[15]。此外,数字技术进一步改造和创新传统工具和动力设备,形成以智能机器为代表的新质劳动资料,使劳动者从机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操控方式的现代化,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由此可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会促进劳动资料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使劳动工具由“弱人工智能阶段”向“强人工智能阶段”积极转化,劳动者协同智能机器进行劳动则成为新质生产力时代的主要劳动方式。显然,劳动资料的质变必然会激发社会各生产部门的系统变革,而新质特征也将突出体现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先进的劳动工具中。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进行数字化变革和智能化提升,形成与新质劳动资料相匹配的劳动教育实践方式。例如,通过虚拟劳动实践平台,开发适合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多模态实践资源,强化人机协同劳动实践,让学生在交互式、沉浸化的劳动中深化对智能劳动的认知和体验;通过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关键环节的应用,让学生体验劳动工具智能化的劳动,并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掌握依靠人工智能实现操作行为智能优化、精细操作的方式方法。总之,基于新质劳动资料的变革,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也应积极实现实践方式的变革,推动智能技术对学生的正向赋能,着力培养学生运用智能技术进行学习和劳动的能力。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践方式的变革有助于促进探索性、原创性劳动的开展,有助于拓展学生对劳动工具的新认知,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不断促进新质劳动资料的发明与运用。

3.“新质”劳动对象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内容形态之“质变”。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者通过劳动资料将加工、改造或服务等劳动施加于其上的一切对象。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劳动对象经历了从“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品”到“人类活动对象化”的过程[16]。新质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形成基础,不仅包括传统生产力中以天然形态存在的自然物和经过劳动初步加工后形成的“物”,还尤其包括随着科技创新加持,因新技术探索发现或复杂加工后形成的新原料,这些劳动对象内容广泛且虚实共存,蕴含较高的价值并能有效提升生产效益。例如,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劳动对象涉及人的自身在内的各种服务对象。再如,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非实体形态的知识本身也成为主要的劳动对象。尤其是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生产技术的发展,信息产业不断繁荣,数据成为数字技术运用过程中重要的新质劳动对象,具有覆盖性广、传播性强、可追溯和可循环利用等特点,在经过新质劳动者的熟练掌握与加工运用后,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由此可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的实践领域不断延伸,劳动对象逐步向信息等新兴领域拓展。而劳动对象的新质拓展必然会引发劳动形态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劳动教育内容的重组。因此,职业院校需及时革新劳动教育内容,以适应劳动对象的质变规律。一方面,随着非实体形态劳动对象的凸显,长期以来的物质化劳动教育内容无法满足新质生产力时代的劳动生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相应地,职业院校需充分重视这一趋势,在原有的物质化劳动教育内容的基础上,突出社会性、情感性等非实体形态的劳动教育内容,实现二者的结合。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对象向太空、深海、网络等领域的新质拓展,职业院校应推动劳动教育内容的跨界融合,将劳动要素统整到各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并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真实问题的解决为导向设计劳动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开放的跨专业知识结构,并在原有技术知识体系上实现技术知识的再生产,从而进一步拓展劳动对象,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质变式发展面临的问题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创新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理念、实践方式和内容提出质变式发展要求。然而,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质变式发展仍然面临着以下问题与挑战。

1.劳动教育本体价值的“遮蔽”。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而劳动者作为科技创新的“活”的要素和实施主体,其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面对新质劳动力发展对制造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诉求,亟须通过劳动教育这一综合体现教育活动成果和特点的形式,促进自由、自主、全面发展的新质劳动者的形成,然而一些职业院校存在着劳动教育本体价值的“遮蔽”现象。

第一,劳动教育过程本质上应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过程,充分体现“脑力与体力相结合”。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中,应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技术技能知识和其他综合性知识创造性地参与劳动活动。然而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创造性要求不高和“机械敷衍”等情况,劳动教育工作的重点仅停留在国家对劳动教育的共性及硬性要求上[17],较少能够考虑到社会劳动分工的特点,尤其是数字技术赋能下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趋势,开展针对性强、富有创造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除了引导学生认识到最低层次的物质生产劳动外,更应该帮助学生感受作为创造者的尊严和愉悦。因此,职业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新质劳动者的培养需求,复归劳动教育的创造性本质,以适应数智化发展对劳动教育新形态的重塑。

第二,劳动教育不应仅仅被视为获取财富的手段,而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虽然“劳动所创造的物质成果构成了人的财产,但只有劳动带来的生气勃勃的内在的精神力量才是人的尊严的源泉”[18]。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功利主义观念盛行,“技术至上”的价值观念不断渗透。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是以“职业”为载体展开的,其中暗含了就业导向、促进学校发展等工具性目的。但一些职业院校只看到劳动教育是生存技能教育或实践能力教育,对劳动教育也是职业精神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的观念有所忽略。另外,部分职业院校“过分看重劳动教育的结果性目标”,急于求成地拔高劳动教育的“生态位”,热衷于开展“跃进式”的劳动教育实践,最终导致劳动效果的低下[19]。而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发展现实需要和劳动教育的“生态性”价值向度,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应追求本体价值的“复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