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新质生产力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谭多宁 李同同 谭绍华[摘要]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使命,发展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职业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从价值之维看,要洞悉发展需求,调优人才培养规格,具体包括提振学生职业愿景,强化使命担当;厚植学生职业素养,强化工匠精神;更新学生职业知识,强化数字思维;磨砺学生职业能力,强化绿色技能。从理论之维看,要迭代要素配置,增强关键能力,具体包括专业建设的迭代升级,要在产业需求对接上下功夫;课程建设的迭代升级,要在岗位能力要求甄别上下功夫;学场建设的迭代升级,要在虚拟现实学习空间融合上下功夫;师资建设的迭代升级,要在促进人机协同上下功夫。从实践之维看,要聚焦瓶颈问题,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推行学徒制培养、推动专业和课程质量认证。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简介]谭多宁(1990- ),女,重庆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硕士。(重庆 402260)李同同(1994- ),女,甘肃平凉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在读博士。(重庆 400715)谭绍华(1962- ),男,重庆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黄炎培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重庆 40226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重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指标和深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K22YA314005,项目主持人:谭绍华)、2023年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传承黄炎培平民职业教育思想推动农村地区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构研究”(项目编号:K23ZX1020001,项目主持人:白红霞)和中华职教社2023年规划委托一般课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融合研究”(项目编号:ZJS2023YB64,项目主持人:姜丽娟)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7-0104-09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1]。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等方面对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2022年,《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系统安排了“一体两翼五重点”的改革任务①。
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上,而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又必须体现在与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匹配、高适应上。目前的高职人才培养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还存在差距,特别是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数字技能不完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要在深化认知、更新观念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改进。
二、价值之维:洞悉发展需求,调优人才培养规格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新质态”,其形成要素包括实践主体、科技创新、人力资本、资金投入和制度环境。其中,人力资本是“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资源[2]。新质生产力中的人力资本离不开各级各类教育的助力和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年修订)明确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了职业教育在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职业教育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养适口对路人才的过程中,必须以新质生产力对技术技能人才素养的现实需求为导向明确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其中,人才培养目标指向未来(学生毕业3到5年),人才培养规格锚定学生毕业之时。因此对职业教育而言,必须进一步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本研究在强调进一步提振职业教育学生“职业愿景”、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对优化学生职业素养、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三方面的培养规格提出建议。
1.提振学生职业愿景,强化使命担当。职业愿景指人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教育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重大问题。因此,“树人”要以“立德”为先、为重、为要。黄炎培论及职业教育,不仅重视为个体提供教育使其获得生活的供给,发展其能力,更加强调培养个体“对群服务”的职业道德品质。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既要有能就业的基本职业目标,也要有能创业的远大愿景目标,更要有成事业的宏大愿景期待。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应是有志于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方面,职业教育提振学生职业愿景要兼顾对教育政策和社会变革的回应。政策文件体现了国家对某项事业的统筹安排和战略决策,职业教育教师要对国家出台的学生培养规格方面的相关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在提振学生职业愿景的时候主动回应国家政策要求。此外,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职业教育教师或专家在确定学生职业愿景具体内容的过程中要深入调研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使得培养出来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提振学生职业愿景要兼顾适应性和前瞻性,即在提振学生职业愿景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当下的现实需求,同时也要考虑社会不断发展导致的人才培养的滞后性。总的来说,职业教育通过提振学生职业愿景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让学生在远大职业愿景的指引下不断提升技术技能水平,更好地满足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
2.厚植学生职业素养,强化工匠精神。关于“职业素养”的内涵有“内化观”和“综合观”两种不同观点。“内化观”认为职业素养是从业者的内化素养,即隐性职业素养,如黎光明[3]认为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将外在的职业规范和要求内化后形成的稳定的生理和心理结构。“综合观”认为职业素养是从业者的综合素养,涵盖隐性职业素养与显性职业素养[4]。
新质生产力发展必然会对从业者职业素养提出新要求,涵盖从业者创新能力、跨界融合能力、数字素养、终身学习能力、工匠精神、绿色发展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快速适应能力等方方面面的发展。新时代背景下,跨界融合能力、数字素养、绿色发展意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具体来说,一是从业者需要具备跨界视野和协同合作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和职业需求;二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从业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字素养,能够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三是从业者需要具备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因此,职业教育应着力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满足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职业教育促进学生职业素养达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应在遵循、传承、借鉴和创新四个方面下功夫。遵循就是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为依据,积极践行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传承就是要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家精神,如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创始人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借鉴就是要学习其他学校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成功经验,如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煤矿学校)通过挖掘学校的“乌金精神”来培育学生“砺苦”品性。创新就是要结合职业学校和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实现职业素养教育模式和机制的创新发展。
3.更新学生职业知识,强化数字思维。新质生产力以数字思维为特质,其核心在于科技创新。其与传统生产力相比较,更加强调以创新为主导,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要求知识的不断迭代和更新,以更好地适应新的生产和创新需求。知识不再仅仅是人脑的产物,还是人与机器互动的结果,这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知识的本质和生产过程;知识的迭代更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本和文献,而是通过网络载体、个性化需求和智能算法实现。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领域提出新的挑战,教育生态亟须重构[5]。
职业院校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一方面,要树立科学知识观念,在人才培养中要基于知识、依靠知识,通过知识、超越知识。要向学生传授指向岗位工作的专业知识、指向综合素养的通识知识和信息化时代所需的数字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字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已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深化和拓展,在参加工作后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建构专业大类对应的产业领域的职业知识谱系,建立无感获取机制。适时更新职业知识谱系图,基于职业知识谱系图构建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重塑职业知识生发、获取和应用的新生态[6],通过信息技术的赋能来重构职业教育生态,培养学生的数字思维。
4.磨砺学生职业能力,强化绿色技能。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从业者的绿色职业技能提出新的要求,要求从业者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技术突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具体来说,一是具备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能够快速掌握和应用新技术。二是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更新自我知识结构和提升技能水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三是具备跨界合作的能力,能够在不同学科和行业间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四是具有绿色发展的意识,能够在生产活动中注重环保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五是能够适应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六是理解全球市场动态,能够在国际环境中开展竞争和合作。七是具有强烈的质量意识,追求工作的高标准和高品质,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八是具备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的能力,确保技术应用的合法性和道德性。九是具备适应和引领变革的能力,能够在变化中寻找新的发展机会[7]。
职业院校应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规格中明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要求。其中,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职业能力的核心部分,直接关联到特定职业领域的实际操作和专业理解。方法能力涉及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各种方法,强调从业者如何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以及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即在职业实践中能够与他人有效沟通、协作,并展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职业能力学习目标的设置应该是二维的,既要按照抽象程度进行纵向延伸(细目标—子目标—主目标),也要根据普适程度进行横向拓展(内容目标—方法目标—社会目标—情感目标)。这种二维的目标设置有助于实现职业能力的整体养成,并确保职业教育的课程既能满足职业资格的要求,又能符合教育科学的原理[8]。
三、理论之维:迭代要素配置,增强关键能力
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素配置包括但不限于专业、课程、环境和师资等,这些要素属于职业教育的关键办学能力范畴。目前这些要素的配置与“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存在差距,需要加速迭代升级。
1.专业建设的迭代升级,要在产业需求对接上下功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特别是在专业设置方面,但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一是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相关专业。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迅速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开设与这些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如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网络安全等,以满足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二是加快发展紧缺人才专业。针对人才供需不平衡的情况,特定领域的紧缺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重点培养对象。例如,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对护理、康养等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职业教育应加快这些紧缺人才专业的建设。三是加快改造升级传统专业。要引入前沿技术和理念,如在家政专业中引入智能家居管理、健康饮食管理等内容[9]。
职业院校专业调整与优化,需要从需求和条件两个方面做深入分析,构建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的良好机制。职业教育专业根据其与社会的关系可以划分为四类:一是社会需求旺盛、办学条件优良的专业,要品牌化发展;二是社会需求旺盛、办学条件不足的专业,要加快改善办学条件;三是社会需求萎缩、办学条件优良的专业,要逐步缩减办学规模;四是社会需求萎缩、办学条件也不足的专业,要及时撤销。就具体的专业建设而言,多年来,作者团队探索实践了“九五循序”的路径,这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仍然有效。“九”是九个环节,即行业需求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课程体系建构、课程标准研制、教学材料开发、教学环境建设、教学模式建构、评价模式改革、管理制度创新;“五”是每个环节都要采取的五个步骤,即参培(学习)、计划、实施、总结和(呈报)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