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下职业学校办学形态变革研究
作者: 张小妮 吴一鸣[摘要]市域产教联合体强调产教协同育人办学新组织形态,鼓励多元主体协同参与职业学校办学。联合体推动下,职业学校办学形态正呈现出明显的变革趋势,其服务指向从虚化泛化转向聚焦具象,人才培养从规范学制转向非标订制,办学模式从校企合作转向产教协同,治理机制从内部治理转向协同治理,绩效评价从教育立场转向经济立场。为保障职业学校办学形态变革有序推进,需要通过更新发展理念,强化办学形态变革的使命感;统筹资源配置,提升办学形态变革的保障力;创新办学实践,增强办学形态变革的适配性;加大制度供给,优化办学形态变革的大生态。
[关键词]市域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职业学校;办学形态
[作者简介]张小妮(1998- ),女,安徽阜阳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在读硕士。(湖北 武汉 430068)吴一鸣(1978- ),男,安徽桐城人,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处长、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湖北工业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安徽 安庆 246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安徽省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CX16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9-0029-08
办学形态多样化是我国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改革重点。根据《辞海》的解释,形态是指“事物存在的样貌或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1]。职业教育办学形态是指“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办学方式和办学策略等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2]。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一体、两翼、五重点”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是推动我国“职业学校产教融合治理体系、治理方式、治理效能的重大变革”[3],其集聚政府部门、产业园区、行业企业及职业学校等多元主体协同的办学优势,对市域视角下职业学校的学制设计、人才培养及治理机制等办学形态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说,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理念及行动已经并将持续推动职业学校办学形态变革,不断创新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区域实践。
一、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下职业学校办学形态变革的动因
(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需要
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长期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任务的提出,本质上是要求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为我国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行动路径。
首先,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开放性的协同办学平台,聚合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于一体,解决的是职业学校产教融合长期存在的疏而不和、产教分离等问题。依靠市域产教联合体这一平台,可以推动多元主体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职业学校办学,通过搭建技术技能平台、实训基地和产业学院等协同育人基地,优化产业和教育资源配置,打通科技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改善职业学校办学实践环境,实现职业学校办学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共融共生。其次,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强调人才培养顺应产业技术更迭规律,支持区域内中职、高职、职业本科或更高层次教育的有效衔接,纵向打通职业学校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通道,优化以产教融合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逐步实现职业教育办学形态的高移。最后,市域产教联合体内政校企多方协同,可以有效破除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的机制壁垒,“构建起由职业学校、企业、培训机构组成的社会就业创业服务体系”[4],促进学校形态职业教育和非学校形态职业教育的融通,畅通区域内未就业青年、企业职工等不同就业需求民众技能培训的终身职业教育渠道,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二)强化产业技能人才供给的现实需求
产教协同是提升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对接程度的重要路径。“我国以往的就业导向政策强调对接岗位,技能人才培养服务产业结构单一,难以适应科技创新催动下产业动态化、岗位多样化的发展需求。”[5]从现实情况来看,服务产业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使命所在。人才和技术创新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而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有力依托。
当前,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心已经由教育单方面转向产教双方面,“职业教育改革也从教学层面转变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6],核心问题主要是如何增强技能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借助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有利契机,职业学校可以“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主动寻求与中心高校的交流与合作,融入区域创新体系”[7],“推动其办学形态从传统、有限的合作办学转向全方位开放式办学”[8],从而为产教深度衔接提供多方助力,进一步强化产业技能人才供给。一方面,开放式的办学形态促使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办学环节,聚焦区域优势产业,优化职业学校专业结构布局,并在办学模式方面协同探索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及工学交替等符合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职教模式,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开放式的产教办学组织形态也为产教信息提供交会平台,“增强职业学校对产业创新发展需求的敏感性和感知度”[9],鼓励企业、科研机构与职业学校共同开展产学研一体化育人,推动职业学校加大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破解区域内创新型人才供给不足、岗位适应性不强等困境。
(三)适应民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现实需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方式。因此,职业教育发展矛盾的变化势必会引起发展形态的转变。当前,产业结构和技术知识日益升级推动民众生活、工作方式发生较大改变,生产方式和机器操作的复杂程度也对劳动者的技术能力和素质结构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的作用正在得到充分发挥,但受观念限制和办学体制影响,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依旧较低,难以满足民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多元需求。
在此背景下,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创新职业学校产教融合办学形态的新事物应运而生,成为促进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矛盾的有效动力。一方面,市域产教联合体立足区域,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推动职业学校主动对接区域发展,办学体制突破原有思想或机制壁垒,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共同办学,重塑教育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内部治理机制等办学生态,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一体化发展,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质量不高、办学机制落后等问题。另一方面,产教协同的办学形态赋予市域产教联合体整合区域优质资源的组织功能,可以集聚区域内教育、人才、产业和科研等优质资源要素助力职业学校办学,不仅“拓展传统教育组织形式,丰富产教深度融合价值意蕴”[10], 而且区域性、集聚性的特征也为民众通过多种办学形式接受职业教育提供了路径,为更多的社会群体提供了接触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满足他们对灵活、多元的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
二、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下职业学校办学形态变革的特征
(一)服务指向:从泛化虚化转向聚焦具象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职业学校办学的根本宗旨,“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导的办学模式更是推动职业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11]。尽管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至今已取得众多成效,但产教融合组织虚化、专业设置泛化等始终是制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原因。首先是组织形态虚化阻碍校企深度合作。政策导向不足和认知偏差是产教融合组织形态虚化的重要因素。在政策方面,“我国产教融合政策虽多但散,且大多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监督”[12],导致政策之下的“现代学徒制、校企共同体等产教融合组织形态多是迎合政策或考核而进行的契约型合作,难以构建实质有效的合作机制”[13]。在认知方面,利益导向和公益导向的产教主体存在价值偏差。利益导向的企业更倾向于以较少的成本来获取较大的收益,而长期人才培养成本和延迟的产业收益显然会消耗企业的合作热情和后续投入。其次是专业设置泛化制约产业发展。专业设置是联结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专业设置泛化、同质化程度较高,不仅会降低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而且会弱化教育和产业之间的联系,致使人才培养难以有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聚焦区域产业”是市域产教联合体的首要特征,也是规范职业学校服务指向的基本着力点。首先,在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组织的推动下,职业学校服务指向从原先虚化泛化转变为聚焦具体市域产业。“通过与区域行业联盟、与产业结合、与企业联合、与经济发展联动”[14]等具体行动,推动职业学校和其他区域产业相关主体共同构建产教协同组织,提升服务区域的能力。其次,职业学校参与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与其他主体一起共建区域性的产教技术服务平台,可以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资源、信息交换。同时,结合产教对接活动,“确保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园区与院校精准对接,将职业学校技术技能人才供给链接到区域产业园区、项目及企业等实际岗位中”[15],避免多主体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技能人才与产业生产实际脱节,从而为区域企业发展精准提供人才资源。最后,聚焦市域产业,职业学校专业建设路径越发清晰。以区域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为依据,职业学校通过对标本区域的产业链需求、企业要求和岗位标准,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确保专业设置贴合产业结构,使职业学校真正服务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致力于解决园区实际生产问题。
(二)人才培养:从规范学制转向非标定制
学制是学校制度的简称,主要指向一种服务人才培养的制度设计。改革开放后,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学制经过漫长的探索,基本形成了多元化、贯通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根据地域和专业不同,在中高职衔接阶段,五年制一贯制、二三分段、三三分段等多种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学制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入学选择。作为与产业紧密相连的职业教育,“标准、规范的学制设计虽强调能力形成规律,但过于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和教学安排”[16],也容易忽略产业动态发展的实际需求,而难以完全遵循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
在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背景下,区域职业学校突破以往统一规范的学制设计,根据人才培养规律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推动人才培养从规范学制转向非标定制,实现职业教育学制的深化创新。一是立足个体,探索一体化专业人才贯通培养模式。一体化专业人才贯通培养是高质量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关键方向,也是重塑职业教育育人生态的有力措施。从育人体系来看,市域产教联合体凭借平台优势横向可实现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三教融通,纵向可贯通区域内中、高职教育及更高层次教育体系的一体化衔接,有效推进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交互融通。同时,以职教体系建设为主体,区域中职、高职或职业本科院校可“结合新版职业教育目录,一体化设计并实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人才培养环节的衔接与贯通”[17]。对于周期较长、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职业学校可在一体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之上,探索中职与本科3+4、中职+高职+本科3+2+2等不同形式的中高职技能人才贯通培养学制。二是立足岗位,制订个性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学校发挥产教育人功能的必要举措。在市域产教联合体内,职业学校应立足区域企业特定岗位技能要求及发展实际,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性特征,与行业企业专业共同开展人才调研分析、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改进评价等工作。此外,职业学校还可以利用企业办学的岗位技术优势,将技术理论、标准方案等内容融入专业课程知识,针对不同职业人才技能形成规律,分类编制符合职业特征和岗位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个性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三)办学模式:从校企合作转向产教协同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一个内涵较为广泛的概念,“既指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办学模式,也包括职业院校层面的办学模式,涉及多元主体、多重要素和多元利益的变化”[18]。党的十八大以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已成为我国职业学校办学模式改革的主流,“但二者在思维方式和制度运行方面存在本质差异,与校企合作侧重于强调教育问题不同,产教融合注重突出教育和经济的内在联系”[19],具有变革职业教育结构体系适应产业结构的天然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