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机理、表征、症结及策略
作者: 门超 周旺[摘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质是产业与职业教育的多维链接而实现深度融合,以知识势差机理、资源集成机理为基础,提出了技术研发合作模式、实体共建合作模式、人才培养合作模式三种产教融合表征形式。基于此,文章从战略导向、路径选择、结构链接、保障条件等方面阐述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进的症结,从而提出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推进策略,包括以育人为核心,立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区域性产业发展;以稳固为原则,拓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以链接为抓手,实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在要素对接;以机制为突破,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理;模式;症结
[作者简介]门超(1981- ),女,黑龙江七台河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周旺(1965- ),男,广西博白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教授。(广西 南宁 530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技术时代知识变革与职业教育课程转型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YJC880014,项目主持人:方绪军)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3-0045-07
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要求和任务。为了落实十九大精神,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指明了具体方向与路径。《办法》不能仅仅被视为一个孤立的文本,而应该将其与《报告》和《意见》联系起来,这意味着“报告—方向”“意见—路径”“办法—措施”是环环相扣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逻辑链。由此可见,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实施载体和主要内容,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逻辑目的和价值归属。两者在职业教育学科语境中呈现出形式上耦合、结构上补充、运行上共生、逻辑上契合的样态。基于此,应以产教融合机理与模式为出发点,深入研究产教融合中职业教育发展的症结,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
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机理
“机理”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功能,在一定的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机理是在深入考量产业、企业、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要素的基础上,探究多种要素在职业教育生长的场域中形成的职业教育话语表达。
(一)知识势差机理:知识流动的质量势与数量势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典型的跨界性概念,是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链接而形成的实践性经验,两者呈现不同的知识位势属性。所谓知识位势指的是知识主体因为拥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知识而具有能量的状态,同时,也表明了知识主体在组织中所处的地位。其中职业教育拥有科学理论与技术研发的优势,而产业则具有技术实践与应用的优势,这便产生了表示不同知识主体知识位势的差距。学者Ryu认为,组织在某专业领域的知识位势是该领域中知识广度与深度的函数。换句话说,知识位势促使社会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而在不同知识场域中的职业教育与产业在知识数量势和知识质量势以及知识的属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便产生了知识在不同主体之间的流动。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话语语境中,职业院校与企业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主体,职业院校在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上具有高技术性知识势差,而产业则具有高实践性知识势差。由此可见,职业院校与企业处于知识势的知识主体,对于知识的不同形态存在着高位的知识势差。正是由于两者存在着一定的知识势差才导致知识由知识势差高的主体向知识势差低的主体流动。因此,从技术性知识而言,职业教育占据高技术性知识势差高的主体地位,知识流向是从职业教育向产业流动,如科研成果转化;而企业占据实践知识势差高的主体地位,知识流向是从产业向职业教育流动,如实践性课程等。
(二)资源集成机理:社会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其与产业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性,由于两者在总量分配方面的势差,便产生了资源之间的互动。“资源集成”源于“技术集成”,原是指将各种技术在同一个平台上集成和组台,实现集成创新和效应。一方面,社会资源在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形成资源的共建效应。从职业教育语境而言,资源集成是指将职业教育通过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与行业企业合作,吸纳包括产业中的技术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设备资源和资本资源等,并且与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等教育要素相融合,实现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的整合,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另一方面,社会资源的共建是资源集成的先决条件,而资源共享则是资源集成的目的。资源共享是强调发挥职业教育与产业双主体的地位,对现有资源实现要素整合、结构优化、关系捋顺,使社会资源与职业教育资源融合,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共享。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表征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的关键点在于处理好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关系,以便形成两者融合共生的发展状态,这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理想状态。综合国内外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的已有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现有的办学经验,将产教融合模式的表现形式归纳为技术研发合作模式、实体共建合作模式、人才培养合作模式三种表征形式。
(一)技术研发合作模式
从职业教育语境来看,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技术研发的话语权,占据知识势差高的主体地位,对于技术改造、革新和升级具有极大的意义。在技术研发合作模式中,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以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作为项目合作结合点,以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点等真问题为出发点,以校企合作为主要手段开展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其表征形式主要包括技术转让与咨询、技术服务与推广以及共同研发技术项目等。这种合作模式是我国最为广泛的一种产教融合模式,具有职业教育产业的结合度较高、抗风险能力强、风险机会较小、可操作性强等特征。同时,该模式基于不同技术形态的分配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优势互补的效应,可以让职业院校更了解行业企业的需求,聚焦企业技术技能提升。但是该模式往往局限于工具性价值取向下的技术研发层面,重视技术层面上的改造与升级,凸显了市场需求为导向下的技术诉求,却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导致职业教育的教育属性大打折扣,不利于个体全面发展。
(二)实体共建合作模式
从产业与职业教育融合趋势来看,在融合的过程中要搭建一个合作平台。一般来说,实体性的合作平台是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重要形式,其中“校中厂、厂中校”便是典型的形式,除此之外,还包括创新研发工作室、技术研发中心、大师工作室等多种校企合作形式。在实体共建合作模式中,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以利益共同点为基础,通过共同建立工厂、工作室、研究所、实验室等实体性机构,开展营利型、技术研发型、技术转让型等经济性行为,以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属于长期性的战略合作关系。同时,这种合作模式在多维、广泛、开放的实体平台上较好地实现了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协同合作,具有校企双方依存性强、利益一致性强、合作方式多样等特征。但是,这种模式过多地强调以市场经济导向下校企利益契合点的构建,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共同利益,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大量资源,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虽然在实体共建平台上师资得到了提升,但由于有些实体性建设项目过分强调经济利益的驱动,却忽视了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等内生性的发展需求,反而陷入了唯经济利益的思维窘境,导致合作模式成为功利主义的载体。
(三)人才培养合作模式
从产业需求与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来看,校企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也是产教融合的目的。一般来说,职业教育是以培养产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己任,体现出育人的教育属性;而企业则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以获取经济利益为主的市场行为主体,由此可见两者对于合作的目的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实践中,在职业教育内生性需求驱动下,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衍生了人才培养合作模式。该模式是以培养产业需要的人才为合作目的而形成的合作形式,在合作中重视产业要素与职业教育内部要素的结构性融合,以此获取技能人才的让渡,呈现出一种双向的人才培养回路。除此之外,人才培养合作模式还重视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性合作内容链接,包括课程与岗位相链接、技术工人与师资相链接、产业分布与专业调整相链接、技术需求与技术研发相链接等,实现全方面、立体化的链接。
基于上述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表征形式的分析可见,随着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化,形成的三种产教融合模式代表着三种不同的合作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这三种产教融合模式中校企双方在获得较大利益的同时,其可持续度与实施难度呈现出正相关,而实施难度与风险程度呈现出负相关。
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进的症结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重点在于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融合。产教融合的话语初衷在于使产业与职业教育合为一体,但是职业教育的学科属性要求产教融合既是产业与教育高度融合的一种表征形式,同时也要保持产业与教育两者的相对独立性。在融合过程中,职业教育与产业既存在着融合的可行性和范围域,同时也存在着融合的排斥性与矛盾域,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战略导向、路径选择、结构链接、保障条件等方面形成症结,造成融合的表面化、浅层化。
(一)战略导向:合作对象单一化,融合双方的适配性不强
战略导向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在战略目标层面的定位和设计,只有坚持战略导向,才能保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陷入短期的、急功近利的线性产教对接境地。《意见》中明确指出,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完善教育资源布局,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这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之一,也是回答“职业教育服务需求定位”的问题。产教融合是产业与职业教育以校企合作为载体生成的一种合作形态,然而职业教育在与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战略导向的迷失,集中表现在职业教育一味地追求“高大上”或境外的大型企业,呈现出合作对象的单一化,却忽视了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性企业发展的任务和使命,更忽视了产教融合双方合作的适配性与耦合性。这种合作的战略导向实质上是虚荣心驱动下的“功利主义”意识形态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集中体现,没有考虑到职业教育内生性的发展需要以及职业教育的时代使命。产教融合强调融合的适切性和耦合性,即双方融合是否有可行性和可行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仅仅是表面的结合,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融合。忽视职业教育本身的办学基础、区位条件等自然性的条件,往往会导致产教融合过程中出现“排斥效应”,造成“水土不服”。同时,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要立足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一般来说,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为己任,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以满足本地区内人力资源的需求为基本依托,形成双向互通、支撑协作的产教关系。然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战略导向的迷失,无疑是舍近求远、舍本逐末,既不能满足地区社会经济、产业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同时也使职业教育偏离了社会服务最初的动机。
(二)路径选择:合作稳定性不足,融合路径受阻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本质上是以校企合作为抓手而实施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是将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为一而生成的新业态,其中链接两者之间的路径便是产教融合能否实现理想状态的必要条件。产教融合的最初形态是校企合作,也是最为有效的载体。长期以来校企合作往往是在国家的政策引导下被动式地开展合作。虽然近些年国家通过政策出台、财政支持等方式力求将被动式的、外生性的合作转变为主动式的、内生性的发展,但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低水平的合作态势,其合作的稳定性不足。特别是由于职业教育与产业在主体性质、体制、功能和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加上校企合作缺乏成熟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同时政府沟通、协调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导致大部分校企合作都是依靠人脉关系和单方的利益在维系。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多样,其中产教融合制度层面上的缺位是导致校企合作不稳定的法理障碍。一方面,从制度的刚性到柔性存在着落地盲点。政府层面对于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相关政策文本中政府的责任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属于刚性的政策符号,侧重于法理性的规定,却缺少柔性的政策执行力,导致政策落地存在执行盲点,具体盲点表现在政府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缺乏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等成熟化、制度化的执行措施。另一方面,从利益的选择到执行存在着合作切合点不对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直接的执行主体在于产业与职业教育,具象为职业院校与企业,然而,校企合作中大多数合作存在着契合点不对称的问题。从育人切合点来看,企业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形式大于内容,企业育人主体地位缺失,处于被动育人地位。从管理权限切合点来看,高职院校归属教育部门主管,而企业则根据经营特征归属于不同的部门,二者主管部门不同,且上层主管部门之间几乎没有关联,然而,由于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联系不够紧密,导致企业看不到显性或隐性利益,缺乏利益驱动,企业主动参与高职院校办学的意愿越来越薄弱。契合点的不对称导致校企合作无法稳定、长久,融合的路径也因此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