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根植·坚守: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专业建设特征研究

作者: 陆宇正 赵文君

融合·根植·坚守: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专业建设特征研究 0

[摘要]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对增强德国经济创收有着重大贡献。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及其专业发展经历了“产生—雏形—发展—稳定”四个阶段,其专业建设在定位、制度与资源三个方面呈现出融合倾向,并根植于产业生产与岗位操作。实践中,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专业建设的核心特征在于贯彻坚守性,主要体现在目标坚守、课程坚守、教学坚守以及评价坚守四个方面。基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建设经验,可以通过优化专业设置与招生制度、建构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重构实践性教学组织结构、整合学校师资队伍资源、完善职业本科教育专业建设制度等,一体化推进我国职业本科教育专业建设改革。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本科教育;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陆宇正(1994- ),男,江苏无锡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赵文君(1992- ),女,河北保定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天津  30035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职业本科教育的推进路径及实施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AJA220022,课题主持人:曾天山)

[中图分类号]G71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7-0074-08

一、问题的提出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作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重要指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本科教育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与《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分别对职业本科教育提出“高标准建设专业”“建设高水平专业”的要求。在办学实践中,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的重点工程,具有系统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功效。德国职业教育被誉为“全球楷模”,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德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做出重大贡献。这些成效与其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密不可分,其中蕴含的建设理念与特色制度值得我国借鉴与学习。随着全球产业转型升级的持续深入,掌握基础技术技能已成为现代劳动者的必要生存本领,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综合职业素养要求愈加提高,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面临更大挑战。为应对挑战,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和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出台“职业教育4.0”计划,并以此为契机积极谋划职业教育转型战略,迄今已取得一定进展。目前,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建设充分吸收该计划要求,值得学界重点关注。

梳理相关研究发现,多数研究集中在德国职业教育适应性、职业教育包容性、改革方向与举措等方面。这些研究视野较为宏观,缺少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聚焦思考,不利于对德国职业教育领域专业建设发展现状与效果进行深入剖析。实际上,专业建设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就某一专业的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以及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设计与执行的过程,其系统性与科学性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专业建设支撑德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整体需求,分析其专业建设特征将为我国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提供域外镜鉴。为此,本研究以德国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HM München)、亚琛应用技术大学(FH Aachen)等学校的机械制造专业为案例,系统梳理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专业建设的具体实践,并归纳为举措与特色两个维度,从“嵌入”与“坚守”两个视角剖析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专业建设经验,以期为我国职业本科教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二、追本溯源: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专业建设的历史沿革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四种主要高等教育机构类型之一,为社会输出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并对德国产业竞争力提升有着杰出贡献。据有关数据统计,德国工程师数量超160万人次,其中的三分之二毕业于应用技术大学①。正是有着完整的技术技能人才供应闭环,才使得德国每年的高科技产品出口量占全球比重超10%。整体上看,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及其专业发展经历了“产生—雏形—发展—稳定”四个阶段。

(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产生与雏形阶段

无论是德国的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它们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19世纪初,柏林洪堡大学正式创立。德国大学长期视知识传播与学术科研为大学职能,并不重视培养实务型人才。该办学理念一直印刻在德国近代大学的基因中,形成了“学术至上”的大学办学风格。直到20世纪60年代,德国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德国大学过分注重学术科研,人才输出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为此,德国政府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办学与教学改革,采用大学开办应用型专业的方式来缓解技术技能人才短缺问题,试图改变大学“重理轻实”的现状,但收效甚微。随后,德国又试办兼顾学术导向与应用导向的综合高等学校,它虽打破了传统大学“唯学术”的局面,但依旧偏重学科教学,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达到办学高潮后便持续衰弱,最终以失败告终。德国政府意识到,只有改变单轨制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由不同教育类型组成的高等教育体系,才能使教育真正发挥符合社会需要的育人功能。1967年,德国政府创新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建立了以工程技术为专业特色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并在部分州建立办学试点工作。1968年10月,德国政府与各州讨论通过《联邦共和国各州统一专科学校的协定》,签订了共同建立应用技术大学的协议,并规定从1969年到1971年,将工程师学校、经济高级专科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合并改制,建立高等专科学校(即当前的应用技术大学)。德国政府还于1976年颁布了《高等教育总纲法》,规定应用技术大学文凭与综合大学文凭享有同等法律效力且地位相同,以此确立了应用技术大学的法定地位。至此,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得以诞生并初步具有办学合法性,成为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体系的支柱之一。

(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与稳定阶段

德国联邦政府综合运用政策、舆论宣传等多元化手段,有效扩大了应用技术大学的生源数量。自《高等教育总纲法》颁布以来,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设置呈现综合性、国际化、适应性等特征。由于应用技术大学所培养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强、专业识别度高,能够精准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这种办学模式开始得到家长、学生、企业等各类群体的重视与青睐。随后,政府通过赋予应用技术大学相应的学位授予权限,以增强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与人才培养质量,应用技术大学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此时,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学校数量增加的同时,教师与学生数量也在不断扩大。1990年,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对高等教育有需求的人口总量开始剧增,德国科学评议委员会决定大力扩建应用技术大学。1992年,德国教育部指出,要尽可能迅速地将应用技术类高校的学生数量提高到高校学生总量的40%,由此开启了应用技术大学规模扩张模式。据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数据显示,1993—2012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数量增加至214所,注册大学生数量达82.8万人。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也步入了质量与规模并重的稳定阶段。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0年冬季学期,德国注册在校大学生人数达289.73万人,其中约35.5%选择应用技术大学。由此可见,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趋势平稳向好,已成功占据高等教育体系最为核心的位置,成为推动德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三)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与专业建设考评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产生缘于传统大学培养的理论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纯粹的学科化教学理念被工业化进程逐渐消解。但客观来看,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在建设初期,德国依托传统大学开办应用型专业,并试办综合高等学校,但当时开展的应用型教育存在明显的学科化倾向,该局限使得改革最终走向失败。但不可否认的是,创立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探索在德国取得了成功,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突出专业的职业属性。应用技术大学从创办以来,便抛弃了传统大学和综合高等学校按学科设置专业的老路,实施按照社会需求、职业领域与具体岗位设置专业,专业建设过程中凸显职业属性。同时,在发展后期,应用技术大学的部分专业已实现跨门类设置,充分体现岗位与职业需求。第二,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特色明显。应用技术大学设置的专业与综合大学有极大区别,其设置的专业能与职业领域和行业企业紧密对接,为生产一线带来经济效益。值得说明的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并不要求学生放弃追求高深的知识,而是认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三,教学团队组成多元化。德国应用技术大学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突出“学业”向“职业”的过渡,学校会主动邀请企业雇主、行业专家等群体参与教学,专业建设呈现出实践性与先进性共存的发展趋势。伴随着社会发展需求改变,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专业建设在不同阶段呈现出差异化特征,但时至今日,该模式已具备较强的社会与岗位适应性,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融合与根植: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专业建设的特色驱动

德国“职业教育4.0”计划主要以“工业4.0”为改革核心,重点依托制造业互联网平台,围绕智能制造底层技术、标准以及知识产权争夺创新生产的制高点。在该背景下,以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为例,总结专业建设过程中体现的“融合”与“根植”特色。

(一)机械工程专业建设的定位融合与根植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建设注重融合理念,具体体现为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融合、人才培养定位与岗位要求融合两个方面。

第一,专业设置定位融合了现实需求与学科发展要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紧密根植于区域经济发展,并设立了相应的职业学科群。如在鲁尔区等重点工业区域,应用技术大学开设了机械工程相关专业。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有关调研发现,90%的应用技术大学学生认为所选专业需要与未来工作紧密相关,而这一数据在综合大学中仅占到57%。同时,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在设置上更倾向于职业学科群划分,而非传统大学的学科体系。值得一提的是,“职业教育的专业从本源上与社会职业紧密相关,是对真实的社会职业(群)或岗位(群)所需的共同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科学编码”②。此外,融合理念也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如许多学校会将管理类、信息技术类、生物类学科知识融入机械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

第二,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德国应用技术大学要求融入多项能力要求。德国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呈现全面且系统的倾向,向学生传授工作实践所需的知识与技能,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促使学生能够胜任企业、公共机构的复杂专业工作。人才培养目标牢牢根植于机械工程师的任职资格和实践定向,严格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获得相应的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总体而言,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不仅关注学生在具体专业领域知识的掌握,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增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环节。

(二)机械工程专业建设的制度融合与根植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专业建设过程按一定的运行逻辑进行,在机械工程专业建设中,学校注重制度融合,具体体现在模块化课程、实践性教学与毕业标准三个方面。

第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构建了以应用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融合了大量不同类型的课程与职业所需知识。模块化课程是指将同主题的若干门课程进行汇合,以此组成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德国机械工程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以专业课程为主,“尽管设置了数学自然科学基础模块,但课程的内容是根据专业学习需要选择数学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是为专业学习服务的”③。每个模块有具体的考核方式,通过考核的学生可获得相应学分。绝大多数的应用技术大学在开设机械工程专业时,会设置基础类课程(数学、物理等课程)、工程类理论课程(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等课程)、工程类应用课程(机械设计、工程机械制图、机械精度设计、电工电子等课程)、工程类实践课程(机械工程基础实验、机械工程训练、企业实习等课程)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