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作者: 李斌 郭广军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0

[摘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以职业带理论、教育内外部关系理论、供给侧改革理论、教育适应性理论等作为重要的理论支撑,始终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力健全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体系,与普通教育实现差异化、错位化发展。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具体实践中,一要突出立法,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二要突出立标,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标准;三要突出立规,完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布局;四要突出立行,完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论框架;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李斌(1972- ),男,湖南常德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郭广军(1971- ),男,湖南双峰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在读博士。(湖南  长沙  41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高等教育产教融合质量协同治理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JA20010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1-0028-08

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导性基础工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建成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就必然要求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即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指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好职业教育选择,服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教育体系,包括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法规制度体系、职业教育学校教育体系、人才培养层次体系、学科专业体系、办学质量标准体系、投入条件保障体系、质量监测评价体系等结构要素。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依然存在内涵发展不足、层次结构不完善、培养质量不高、产教融合不深、社会吸引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因此,面向“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积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大意义

(一)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必然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确立了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的远景目标,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指向,部署了“突出职业技术(技工)教育类型特色”“优化结构与布局”“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深化职普融通”等系列重点任务,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目标、新规划。

(二)深化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提出要“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为服务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和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与人才支持”“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作为落实“职教20条”改革目标任务的重大项目举措,“双高计划”从“一个加强、四个打造、五个提升”(即加强党的建设,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高水平专业群、高水平“双师”队伍,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服务发展水平、学校治理水平、信息化水平、国际化水平)十个方面切实推动职业教育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突出问题导向,全面梳理“职教20条”的目标任务;突出改革落地,进一步释放“职教20条”的政策红利;突出管理创新,转职能、提效能。“行动计划”聚焦重点、疏通堵点、破解难点,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全面转向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阶段。“职教20条”“双高计划”“行动计划”均是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系统化战略,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新内涵、新举措。

(三)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要求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加强各学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融通,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着力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新要求、新思路。

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以职业带理论、教育内外部关系理论、供给侧改革理论、教育适应性理论等作为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指导,始终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力完善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体系,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一)职业带理论

职业带理论由H. W. French在所著的《工程技术员命名和分类的若干问题》中首次提出。此理论将工程领域的技术职业范围划分为一个连续带,不同类型的人才分布在职业带的不同区域,从左往右依次是技术工人、技术员、工程师。同时,不同的职业类型对应不同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技术工人对操作技能要求高,对理论知识要求低;工程师对操作技能要求低,对理论知识要求高;居于这两者之间的技术型人才,则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总体而言,职业带以工程型人才为主导、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体、普通技能型人才为基础。职业带理论对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指导意义。现阶段,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又分为专科层次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着不同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中职层次培养技能型(单项型)人才,专科层次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本科层次培养工程技术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不同类型的人才对应着不同的学术和技术标准,与职业带理论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工程技术型的人才结构划分相契合。

(二)教育内外部关系理论

教育内外部关系理论是中国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立足于教育功能角度提出的,其理论核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教育外部关系的规律,指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规律。社会发展是一个大系统,囊括诸多子系统,教育作为其中一个子系统,必须适应社会大系统而发展。其二,教育内部关系规律,指教育系统内各个因素之间的规律。特别强调教育应遵循基本规律,以实现人的全面综合发展的目标。其三,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与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之间的关系规律,即教育内外部关系的运行都相互影响、相互服务。

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无疑会受到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制约,即需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充分考虑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积极主动地适应“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牢牢把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定位,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变革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同时,必须充分考虑教育内部关系规律,即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突出“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育人理念。此外,还必须充分关注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与教育内部关系规律存在的必然联系,既要促进职业教育内部培养层次的提升和培养内容的拓展,也要确保培养质量的优化能够真正为外部社会发展服务。总的来说,遵循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先决条件。

(三)供给侧改革理论

供给侧改革理论由西方供给学派最先提出,主要源于供给经济学领域。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认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具有调节作用,劳动力、社会资本等都是供给端,在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供给侧改革就是通过供给侧,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辅以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将生产要素结构、产业结构和供给主体结构进行改革,创造新供给,刺激产生新需求,从而促进经济产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供给侧改革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指导作用。当前职业教育领域面临着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需要根据供给侧改革理论创造新的供给,从而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创造新供给。首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以为受教育者提供匹配的教育供给,包括中职、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层次的人才培养供给,能最大限度地提供机会和平台,充分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其次,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能够实现精准供给,通过内涵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保障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就业市场需求相匹配;最后,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是对供给方式、供给要素的创新,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供给效率。

(四)教育适应性理论

教育的适应性理论主要是指教育的发展要适应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适应性理论指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由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处于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所以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和个体适应性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且这种适应是一种主动适应、动态适应、恰当适应。

我国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十四五”时期,着力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对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深远意义。其一,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对技术技能人才整体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大幅提升,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利于增强人力智力支持,动态适应了经济转型升级。其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主动适应人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纵横贯通、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和机会,有利于减少人民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缓解教育焦虑,促进教育公平,适应劳动者的就业创业需要。

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分析框架

(一)纵向: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分析

根据职业带理论对技术职业层级的划分,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层次的视角出发,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当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科学合理地定位专业人才培养层次体系结构,根据学龄段和学历层次由低到高划分为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等职业教育层次,以培养适应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国友善、敬业诚信,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和优良职业素养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具体的人才培养层次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1.中职层次职业教育。中职层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实操岗位需要的,综合素质比较高,实际操作技能比较强的技能型人才,要求具备从事单项性、实操性为主的职业工作岗位的技术技能,对复合性、创新性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要求相对较低,主要招收初中毕业起点的15~18岁学龄段的学生,属于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2.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专科层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现场技术师岗位需要的,综合素质比较高,关键(通用)能力比较强,专业技术基础比较扎实,实际操作技能比较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备从事单项性为主并有一定复合性、创新性要求的职业工作岗位的技术技能,具有初阶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对所管理的人财物负责任的能力,主要招收对象为高中毕业起点的18~21岁学龄段的学生和具有一定工作实践经历、满足报考入学条件的公民,属于专科学历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3.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现场技术师岗位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关键(通用)能力强,专业技术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具备从事单项性、复合性、创新性相结合为主的职业工作岗位的专业技术技能,具有中阶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对所管理的人财物负责任的能力,主要招收对象为高中毕业起点的18~22岁学龄段的学生和具有一定工作实践经历、满足报考入学条件的公民,属于大学本科(学士)学历(学位)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