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作者: 余静 李梦卿

[摘要]建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技精湛的创新型技能人才队伍是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技能中国的重要支撑。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当前职业教育亟须突破在育人理念、产教融合、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建设困局。面向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应以“技能中国行动”方案中“技能提升”“技能强企”“技能激励”等行动为导向,遵循能力为重、管理先行、校企共进的实践原则,以提质培优为主线,以激励机制为依托,以双向交流为关键,优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布局,构建多元共治育人新格局,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为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技能型社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简介]余静(1998- ),女,河南信阳人,湖北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在读硕士;李梦卿(1969- ),男,安徽滁州人,湖北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  武汉  43006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中央统战部重点课题“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统办发〔2019〕9号,项目主持人:李梦卿)和2021年度湖北省重大调研课题基金项目“加快构建湖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21W23-3,项目主持人:李梦卿)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9-0013-08

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始终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着力点。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我国要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就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6月,人社部印发了《“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技能中国行动”),提出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先导,带动技能人才队伍梯次发展”;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理应以建设技能型社会、建设技能中国为目标引领,明确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多维度审思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理路,切实推进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期形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格局。

一、突破人才发展瓶颈,厘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现实问题

当前,职业教育在育人理念、产教融合、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与技能型社会建设预期仍存在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为此,立足实际审思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突破制约人才发展的瓶颈,对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需要实现职业院校育人理念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目标相匹配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一书中提到,“当孩子到了40岁,他们在学校所学的一切知识可能都已变得陈旧。而避免被社会淘汰的唯一路径即: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创造全新的自我”①。技能型社会的建设致力于为贯通式技能人才培养寻求一条最佳路径,职业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理应深刻认识到建设技能型社会的价值意蕴,树立起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目标相契合的育人理念。

1.以就业为导向的传统职教观局限了技术技能人才发展格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就业优先导向逐渐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②而这种就业导向使得各个职业院校以及技能学习者形成了一种“唯就业论”“唯技能论”的片面职业教育观念,与终身教育的内在价值诉求相背离。这种短期即时的职业教育方式能够帮助学习者较快适应当下企业的岗位需要,但缺乏长足发展与未来学习规划的职教观终会被企业与社会所淘汰。因此,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仅需要拥有丰厚的专业技能知识储备,更需要认识到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的必要性。

2.以技能竞赛为载体的人才培育观有待进一步完善。推进“以赛促教”育人模式的发展能够有效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但部分职业院校缺乏公平性的参赛人员选拔方式,不规范的办赛方式以及不合理的备赛方式极大地破坏了技能大赛举办的科学性、专业性以及广泛性,违背了技能大赛培养人才的初衷。一旦技能大赛所得成果被看作衡量人才培养质量、院校发展前景的重要标准,那么旨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技能竞赛也会逐渐沦为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的工具。基于此,部分职业院校亟须改变不良的竞赛育人观,引领技能大赛回归教育本真,充分发挥其在实现“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推进信息化建设”等技能型社会发展目标中的作用,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3.重技能轻素养的功利文化观阻碍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全面发展。职业素养是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品质、职业意识以及职业技能,重视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素养的养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技能型社会建设目标的主要抓手。“当前我国的职业素养教育主要存在两类问题,一类是在认知上存在误区,师生普遍缺乏重视性;另一类是在教学中的偏差,重技能轻素质的功利文化观念长期存在,导致学生素养意识薄弱。”③由此,改变职业素养教育现状,强调职业素养教育的关键作用,并将其以科学规范的形式纳入职教课程体系,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需要推进产教融合建设与技能型社会发展方向相协调

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曾提到,“一个系统的结构层次和运行过程只有在与环境的互动关联中才得以存在,而且只有在这样的交互关系中加以考虑才能够被理解”④。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则是以系统与环境的关系达成共生发展,并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寻求价值理解。技能型社会的构建进一步增强了职业教育系统与外部企业环境的关联性,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1.企业主体性的缺失影响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效率。推进产教融合建设的关键在于学校与企业多元主体共同发力。正如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所述,“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主体与交互主体能够以一种内在建构的方式彼此关联,以此展现出自我与他人在同一环境知觉中的彼此差异,从而实现其形态互补”⑤,创建一个以学校、企业、行业等多元组织为主体的产教融合育人平台,能够有效促进职业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互补形态的产生,为培养产业急需且技艺高超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保障。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企业在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中存在主体性缺失、参与性较低的问题,加之企业本质上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机构,难以真正参与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计、标准认证等事务中去,致使校企联合打造育人平台进度发展缓慢、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效率低下。为此,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根植“技能强企”意识,落实“技能强企”行动方案,是助推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的应然选择。

2.人才培养需求性滞后降低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切性。职业院校以提升人才培养适切性为基本原则,致力于促进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间的动态平衡。然而,我国职业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企业市场人才需求比例仍旧处于失衡状态。一方面,由于院校专业结构设置脱离实际产业需要,易出现某些专业实际人才缺口较少但学校“扎堆开设”,或出现专业急缺对口人才但却沦为“冷门陷阱”的专业设置乱象;另一方面,由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需求较为滞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止步于基础技能的获得,而综合素质培养难以落实,“企业的一线技术岗、基层管理岗与后备技术骨干岗”⑥仍处于紧缺状况。因而,加快推进校企互联互通,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适切性的核心要义。

3.实训教学不足限制了技术技能人才实践技能提升。“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过程中,应当体现普适性、可塑性以及可迁移性等特征”⑦,实训教学则是培养应用能力的基本环节。然而,不少职业院校在推进实践教学过程中面临实践教学效果低下、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由于校企之间还未完全建立起深度联系,企业难以切实参与实训教学,实训教学缺乏有效且科学的指导,教学效果低下。除此之外,职业院校往往会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担任实训教学的兼职教师,但部分教师尚未获得专业教师资格认证,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实训教学工作与兼职教师团队间的教学矛盾,大大降低了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技能中国行动”推出的新型学徒制、岗位技能培训等方案为实训教学工作的推进与优化提供了新思路,探求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增强教师教学的专业性,有利于改善职业院校实训教学的质量,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能力。

(三)需要促使职业教育管理制度与技能型社会预期实施行动路径相一致

根据协同学理论,“如果对系统内部的各个独立子系统进行协同,便能生成一个结构与功能更加强大的组织系统,使得系统的整体功能效应更有效地发挥”⑧。职业教育的管理工作也需要遵循系统内部的协同原则,以激励机制与综合评价为着眼点,以技能型社会预期实施行动路径为参照,通过营造有序的系统内部管理环境,充分调动各方主客体的办学积极性。

1.激励机制不健全抑制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活力。心理学家维克托·弗鲁姆认为,“工人的劳动是以一定的期望为根基来建立个人活动与其结果之间的关联,以此满足自身某方面的需要”⑨。“技能激励”行动是技能型社会建设中的重点任务,旨在通过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待遇水平等,激发每个劳动者提升技能、发展技能的热情。从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考核、激励机制尚不完善,“企业行业、政府等组织机构在激励机制建设中存在‘缺位’‘失位’‘越位’等现象”⑩,致使难以真正调动起劳动者提高素质、发展技能的积极主动性。要进一步完善高水平技能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构建政、企、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通道,激发劳动者技能学习新动能,扭转劳动力市场高素质技能者紧缺局面,打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技能型社会。

2.人才评价制度不完善制约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高度。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克龙巴赫提出,“教育评价的实质是推动教育活动的优化,评价能够完成的最大贡献即是让被评价者更清楚地认识问题并明确自己的改进方向,这也是教育评价最大的价值所在”11。教育评价始终是职业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迄今为止,大部分职业院校尚未制定科学规范的技能人才评估制度,技能人才评估主体仍旧局限于高校教师、专家学者,外部管理主体缺失,评估模式单一且固化。因而,要将协同性原则作为高校人才评价的基本原则,遵循“技能中国行动”中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方案要义,“创建一个由外部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专家学者、第三方评价组织机构及学校内部相关部门、师生群体等异质性主体构成的质量评价共同体”12,充分发挥评价组织系统的整体功能效应。

3.办学质量保障机制不健全拉低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是决定能否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因素,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需要全面统筹规划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工作计划以及质量保障制度。考量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大多数职业院校仍停留在以学校为主导的传统办学模式,社会力量参与度较低,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进程中发展缓慢,毕业生仍旧面临“就业难”“稳定难”的现状,这与“我国职业院校内部缺乏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与运行制度,外部缺乏统一监管的质量认可与保障机制”13有很大关系。我国亟须建设“政府支持、企业协同、院校统筹”的立体化办学保障机制,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有效政策支持与制度支撑。

二、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明确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技能型社会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职业教育亟须培养一批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创新型技能人才队伍。把握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目标定位,是稳步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先决条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