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继续教育数字化发展的目标指向、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
作者: 杨咏梅[摘要]数字社会的核心要义是运用数字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现代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手段、新模式、新机制融入教育领域,给教育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数字社会,人才培养目标数字化、教学模式数字化、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数字化是高等继续教育数字化发展的主要目标。针对数字化人才培养认识不到位、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重视不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数字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新时代高等继续教育数字化发展应优化数字化素养的培养目标,重构数字化资源建设、教学和辅导模式,健全数字化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关键词]高等继续教育;数字化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质量保障
[作者简介]杨咏梅(1981- ),女,河南商丘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河南 商丘 47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河南省终身教育专项课题和课程开发立项项目“我国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豫教〔2023〕70133)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08-0107-06
数字社会并非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对现代社会以数字技术促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特征的一种理论描述[1],其核心要义是运用数字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创新发展[2]。数字社会,现代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手段、新模式、新机制融入教育领域,给教育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等继续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其数字化发展格局正在全面展开。在高等继续教育数字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发挥现代数字技术的价值,加强专业管理、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平台建设,推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
一、高等继续教育数字化发展的目标指向
(一)人才培养目标数字化
人才是数字社会发展的基石,数字社会发展使人才与现代数字技术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人才和现代数字技术相互影响与渗透,并通过现代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数字化。高等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数字化发展的任务和目标应包括:适应数字社会的发展需求,提升对高等继续教育数字化价值的认识;响应学员的发展需求,提升应用现代数字技术的自觉性;提升学员的通识性数字素养,丰富学员的数字知识;提升学员的专业性数字化素养,增强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培养学员的数字化应用意识,使之开展数字化学习;培养学员的数字化学习技能,使之高效率、个性化的学习。
(二)教学模式数字化
当代信息革命通过各种现代数字技术翻转了物理世界,各种现代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应用,促使教学模式向数字化转变。高等继续教育教学模式数字化发展的任务和目标应包括:增加专业和课程内容的数字化比重,提升学员的数字素养;加强多元化数字化资源建设,丰富优质特色数字化资源;加强数字化教学,提升主办高校教学质量;加强教师的数字化能力培训,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水平;加强数字化辅导,提升校外辅导站点的辅导质量。
(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数字化
数字化是新时代高等继续教育的主要特征和发展重点,从多媒体应用、计算机应用到互联网应用、现代数字技术综合应用,数字化发展越来越强调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现代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运行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工具。高等继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数字化发展的任务和目标应包括:加强教学管理和学习服务设施建设,健全数字化教学管理平台;利用多样化的数字化教学管理手段,丰富对学员的个性化支持和粘性增值服务;加强数字化教育共同体条件建设,提升共同体的数字化素养;增强协同育人意识,强化数字化协同育人;建设全国统一的数字学习账户,搭建各级各类教育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立交桥;完善课程互认和学历层次衔接等管理机制,为学员提供多样化的数字化学习机会。
二、高等继续教育数字化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对培养数字化人才的认识不到位
随着数字社会的发展,数字化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高等继续教育的重视,但对数字化人才的内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有的人把数字化人才看作具有读、写、算通识性素养的人,有的人把数字化人才看作具有与行业相关的专业性数字素养的人。对数字化人才理解上的偏差致使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教育教学实践出现偏差。同时,一些地方的高等继续教育对数字社会发展的反应较慢,未能及时将培养人才数字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坐标,致使所培养的学员在数字化获取、数字化分析、数字化加工等方面的能力发展滞后于数字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数字化调整的需求,适应数字社会的能力不足。具体表现为数字化学习意识淡薄,利用电脑、手机进行网络学习和移动智能学习的能力及收集、整理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欠缺,学习任务难以完成,学习质量偏低。
(二)对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重视不够
高等继续教育数字化发展离不开现代数字技术的支撑,其普遍应用是高等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但目前一些地方高等继续教育未能将现代数字技术充分地融入教育教学,数字化教育资源数量严重不足,数字化辅导质量偏低。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未能及时设置现代数字技术相关专业,未能增加现代数字技术相关课程,未能强化现代数字技术内容的比重,未能将最新的现代数字技术及时纳入课程内容。同时,一些地方高等继续教育对教育数字化建设的投入较小,基本硬件和软件设施不足,数字化教学设施和技术更新缓慢,存在过时老化、利用率低、开放共享度低等问题,从而导致数字化教学频率不高、质量不高和效果不好,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一些地方高等继续教育在线教学、MOOC、微课、VR技术等教学手段还没有普及,教师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网络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的能力不足,难以开展网络教学和混合式教学活动,难以维持数字化教学秩序。此外,个别校外辅导站点不重视数字化辅导条件提升,缺乏必要的数字化辅导、服务和管理条件,甚至缺少计算机、数字化管理平台等基本的数字化设施,只能采取传统的线下面对面辅导和管理模式,导致学员工学矛盾难以缓解,学员缺勤和缺考现象比较普遍。而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校外辅导站点不得不降低管理要求。
(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数字化水平不高
一些地方高等继续教育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数字化资源相对封闭,教育行政部门、主办高校、校外辅导站点之间难以进行及时的数字化交互、共用和共享,协同育人合力难以形成。同时,一些地方高等继续教育数字化教学管理和学习服务平台搭建水平较低,功能不全,系统不兼容,教师、学员和教务管理者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教学管理、学习管理、教务管理的应用程度及质量偏低。此外,还存在终身学习立交桥顶层框架和数字化操作层面设计不足、缺乏横向贯通机制的问题。学员学情档案往往是停留在档案库里的“纸档案”或者是留存在不同系统里的“孤岛性数据”,没有转化为成人高等教育、开放教育、远程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互认的“活档案”“关联性数据”,课程、学分和学历得不到及时的数字化认证、认可和转换,专业转换和学校转换比较困难,变更教育类型难度更大,严重削弱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三、高等继续教育数字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应对数字社会挑战,优化数字化人才培养目标
数字社会,高等继续教育应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有效回应数字社会发展要求、有效应答学员数字化发展诉求,全面构建基于现代数字技术的人才发展目标、学员学习能力培养目标,实现高等继续教育与社会和学员的融合发展。
1.明确数字化人才的时代内涵。数字化人才不仅应具有通识性数字化素养,而且应具有专业性数字化素养。因此,高等继续教育应加强学员通识性数字化素养和专业性数字化素养的培养。第一,明确通识性数字化素养培养的重点。通识性数字化素养是指公民在数字社会中生存、学习及工作所需的能力。数字社会的公民应具备数字胜任力,在生活、工作、交往中自信和批判地使用现代数字技术,运用多样化工具去存取、理解、使用、创造和分享各种形式的知识与技能。第二,明确学员专业性数字化素养培养的重点。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和基本的数字技能,更要具备数字化思维和运用数字知识、技能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3]。数字化素养是学员职业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等素养的重要模块,并使学员的认知能力、职业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数字化属性。数字社会的专业人才应具备良好的数字化专业知识、数字化专业态度、数字化专业情感和数字化专业价值观,具备良好的数字化专业思维、互联网专业思维和大数据专业思维。所以,高等继续教育不仅应重视学员专业数字化意识和技能的培养,而且应重视学员专业数字化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养成,使学员成为高素质的数字化专业人才。
2.充分认识现代数字技术的重大价值。现代数字技术是高等继续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基本要素、基本机制和关键变量,具有赋能高等继续教育的独特功能。第一,适应数字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国正进入建立在现代数字技术基础上的数字社会,推动数字社会发展既需要蒸汽机、电力,更需要各种现代数字技术。蒸汽机、电力能延展或取代人的体能,而现代数字技术能延展或取代人的脑能[4]。现代数字技术在改变人类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呼吁高等继续教育对接数字经济和数字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适应数字经济和数字产业发展的数字化人才。第二,响应学员的发展需求。现代数字技术越来越深入地改变和颠覆人们的学习、思维和信息处理方式,传统的教学空间、集中授课形式与整齐划一的教学组织方式已经不适应学员的认知方式和学习需求,运用现代数字技术为学员提供与他们认知方式相适应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成为必然。
3.培养学员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学员的数字化学习能力主要由数字化应用意识和数字化学习技能组成。第一,培养学员的数字化应用意识。数字社会的学习方式区别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放教育、远程教育的学员,都应树立数字化学习意识,建立现代数字技术的“工具”意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提升自己的职业品格、岗位技能和实践能力。高等继续教育应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学、学业辅导等方式,对学员进行现代数字技术伦理与道德、互联网应用技术、计算机操作技术、网络学习、混合式学习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升学员的数字化应用意识。第二,培养学员的数字化学习技能。现代数字技术支撑下的接受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明显具有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技术特征,现代数字技术主导下的混合式学习、移动学习、机器学习等更加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的教育特征。学员应利用纸质教育资源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等多种学习资源,利用电脑端、手机端等多种学习端口,通过线下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采用自我导向学习、自适应学习、探究式学习、微学习、MOOC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寻求工作之余、生活之余和社交之余的碎片时间进行高效率、个性化的学习。
(二)聚焦数字化人才培养质量,重构数字化资源建设和数字化教学模式、辅导模式
数字社会,高等继续教育应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有效重构教育资源建设模式、主办高校教学模式和校外辅导站点辅导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为专业和课程结构调整、主办高校教学质量提升和校外辅导站点辅导质量提升奠定数字化根基。
1.重构数字化资源建设模式。数字化教育资源是培养学员数字化素养的媒介,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应增加专业和课程内容的数字化比重,并采取多元化的建设方式。第一,高等继续教育应审时度势,及时设置人工智能、计算机、互联网等相关新兴专业,及时改造传统专业,大幅增加数字化在专业和课程结构中的比重。把现代数字技术作为教学内容,传授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历程、组成结构、工作方式流程和发展趋势等数字科学知识,使学员了解现代数字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情况,熟悉常见的现代数字技术工具,掌握现代数字技术的使用技巧和操作技能。第二,高等继续教育应加强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构建由分段式观看教学视频、阶段性测验、网上辅导、社区讨论、虚拟实验、网上提交和批改作业等环节组成的数字化资源课程体系。数字化课程资源应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便捷性、模块化等特点,通过独立开发、合作开发、租赁购买等多种课程开发形式,丰富和完善数字化教育资源,保证在降低数字化资源开发和运行成本的同时,保障学员能享受到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