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职学生辍学问题的宏观分析与个案研究

作者: 高德强 孔令勇 高光

全国中职学生辍学问题的宏观分析与个案研究0

[摘要]中职学生高辍学率一直是困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通过对连续9年国家权威数据的分析,结合个案学校5位教师、3位中职辍学学生及部分在校学生进行的小规模访谈,从生师比、生均投入、学校内部管理三个方面探讨了中职学生辍学率高背后的原因。针对上述问题,从人力资本的社会保障、教育投资的经济保障、办学主体的内驱保障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生辍学率;辍学原因;控制辍学策略

[作者简介]高德强(1976- ),男,重庆人,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讲师。(重庆  402160)孔令勇(1971- ),男,重庆人,重庆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职业教育研究院西部职教基地研究院院长,高级讲师。(重庆  402160)高光(1982- ),男,江苏徐州人,重庆文理学院,讲师,博士。(重庆  402160)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22年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基于课堂革命的中等职业教育‘三教’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Z223442,项目主持人:高德强)和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22年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中职学校产教融合模式建构与课程实施研究”(项目编号:ZZ221023,项目主持人:孔令勇)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0-0099-08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1]理论及实践业已证实,受教育程度与家庭贫困的发生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2]为此,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提高儿童的受教育程度,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近年来投入不断增加,希望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应用技能型人才。然而,中职学生的辍学率虽逐年下降,但仍处于高位态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2023共9年的数据统计分析,2017—2022共六届全国中职学生的届辍学率分别为17.96%、17.26%、15.25%、15.07%、12.40%,12.71%,平均届辍学率为15.19%①。换言之,每100名中职学生在高一注册入学,到高三毕业时就有15名学生中途辍学,未能获得毕业证书。相比之下,同期普通高中学生的平均辍学率仅约为2%,远低于中职学生。为何如此多的中职学生急于离开学校,是社会的推力还是家长的拉力?抑或是学校的不作为还是学生主动为之?

二、文献综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收集与分析发现,中职学生辍学问题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得到了广泛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关于中职学生辍学现象的调查研究。这些研究多是以某地区或具体学校的辍学情况为对象进行的实地调查。例如,林克松等人在对云、贵、川、渝四个省市18个国家级贫困县及其县域职业教育中心进行的实地调研中发现,在2014—2019年这五年间,3个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职业学校的学生辍学率平均约为40%,8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职业学校学生辍学率平均约为20%[3];杨敏调查了西部某中职学校,发现其辍学率高达13.1%[4];吕庚圣估算,职业学校学生辍学率普遍在20%左右[5];王青梅认为,中职学校学生入学后,辍学率偏高,有的学校高达30%以上[6]。这些调查研究有助于了解中等职业学校辍学的基本情况,但仍缺乏对全国范围内辍学率的权威数据支持。

二是关于辍学原因的分析研究。辍学原因是研究的热点,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许妤认为,辍学原因主要包括参加工作、学生基础差和跟不上、传统教育思想对学生的影响等[7];王春梅认为,辍学原因涉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自身的原因、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自身的原因等[8];杨敏从“家庭教育缺失”[9]方面对辍学率进行了分析;牛保顿认为,学校是造成辍学的根本原因,社会及家庭起着关键的导向作用,学生起着决定性作用[10]。这些辍学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有微观层面,也有宏观层面。它们为本研究采用宏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原因分析提供了借鉴,但多数分析偏向于共性,缺乏深入挖掘,同时也缺乏数据支撑,显得较为笼络。

三是关于中职学生辍学问题的建议研究。吕庚圣提出,应从教师关怀、教师队伍打造、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入手[11];王春梅则认为,应从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四个方面共同协作;许妤则建议从国家、社会、学校、学生自身以及校企合作方面着手解决;牛保顿认为,从改善实训环境、强化教师队伍、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就业质量、加强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努力[12]。这些建议较为全面,涉及学校、家庭、社会、就业等多个层面,为本研究提出对策建议提供了方向。

四是针对研究框架与模型的研究。在研究框架与模型方面,相关学者引入了多种理论模型进行分析。马晖、李玉飞依托布迪厄场域理论框架,从家庭场域、学校场域、资本、惯习等方面论述了影响学生辍学的主要因素[13];魏莉莉总结了辍学理论,包括社会学习理论、社会紧张理论、文化传递理论、抑制理论、生态系统理论五个理论[14];刘婧进一步将各种辍学理论归类于教育视域、经济视域、社会视域、心理视域四个方面[15]。这些理论框架与模型为本研究在更高层面上分析中职学生辍学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相关理论综述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根本动因。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了“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的概念。他认为:“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16]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也指出:“社会和个人为接受教育所付出的各项成本,都是为了获得一种存在于人体之内的,可提供未来收益的生产性资本。”[17]之所以极力减少中职学生的辍学,是因为让他们继续留在学校学习,学会一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掌握的特定技能或熟练职业,相当于获得一台高价值机器。掌握职业技能的人,在从事工作时,期望不仅获得普通劳动收入,还能收回所有的学费,至少获得普通利润。“熟练劳动工资与一般劳动工资之间的差异,就基于这个原则。”[18]因此,中职学生的辍学不仅对学生本人和家庭造成损失,也对国家长期利益造成损害。

萨伊(Jean Baptiste Say)认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有足够的身长和足够的力气来搞甚至最基本的劳动。他要到大约15岁或20岁才取得这种能力,因此可以把他看作一项资本,这项资本由每年用以教养他的款项累积形成。”[19]他们认为,资本除传统可见的物质资本外,还有工作中的人身上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这些对提高生产力越来越重要。因此,政府和生产机构不仅要注重物质资本的投资,更要加强对人的教育,尤其是对15~20岁年轻人的教育。这不仅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还可以增加个人资本,使学生进入职场后获得更大的回报。

(二)教育投资理论

教育投资理论是基于人力资本理论衍生而来,是对教育投资者的方向指引和长短期利益博弈的考验。“一般来说,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提升工作效率、选择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完善人格,并通过这四种效应使受教育者获得更高收益,同时还带来一些难以计量的外溢性收益。”[20]教育投资是一项持续且效益递增的巨大投资,通常由政府主导。既然是投资,就得遵循经济规律。“每个具有经济理性的个体选择接受多少教育以及接受什么类型的教育,就像其他物质资本投资一样,以追求收益最大化为目标。若给定时间偏好、融资成本和预期收益,每个人对于教育投资的选择最终将确定在接受这种教育所付出的边际成本与预期边际收益相等的水平上。”[21]政府要想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就必须加大在教育领域的投资,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与对象

本研究采用宏观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既把握了中职学生辍学的总体情况,又针对典型个案进行深入探究,以实现教育认识上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思想。宏观数据采集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教育部教育发展统计公报等权威数据,对各类数据进行分类汇总、计算整理,挖掘数据的内在联系。

个案研究以方便抽样法选取西部某中职学校,预访谈了该校教务主任和德育主任。随后,通过个别访谈法对该校不同专业的三位班主任进行了访谈(见表1),并以焦点访谈法对这三个班级中的辍学学生(每班选取一人),以及这三位班主任所管理的部分在校学生进行了访谈(见表2)。同时,收集了该校2019—2022届(较早的数据有缺失)学生的入学和毕业数据。通过访谈和个案学校数据的分析,构建一个较为丰富完整的中职学生辍学现状的真实图景。

(二)资料收集与整理

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于2023年10月开始,为期两个月。

1.宏观分析资料收集整理的基本思路。首先,从国家统计局官网下载汇总并分析2017—2022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职和普通高中学生学籍注册人数和对应的毕业生人数,计算各届的辍学率。其次,下载汇总分析2014—2022年中职和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数与专任教师数,计算出生师比,以提供辍学率与生师比之间关系的数据支持。再次,从教育部官网下载汇总分析2014—2022年中职和普通高中学生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以提供与辍学率的内在关系分析所需的数据支持。最后,以个案学校的辍学率数据为主,探讨学校管理与辍学率之间的关系。

2.个案研究资料收集整理的基本思路。首先,分别与教务主任和德育主任进行一次访谈,了解辍学学生的基本情况,搜集个案学校关于学籍管理、教育教学方面的文本资料,为编写访谈提纲提供基本依据。其次,在征得班主任和学生的同意后,以结构化访谈的方式进行三次访谈,并做好记录和录音。最后,运用比较静态分析法对个案学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学生辍学情况进行分析。采用主题归纳分析法,以自下而上的归纳方式对文本进行归纳性内容分析。

(三)研究伦理与信效度

宏观分析数据只采信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数据,提高数据信度。个案访谈时,信息的告知、信息的理解、同意的能力、自由地同意是一个重要的伦理问题。研究者向受访者保证,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保密,确保受访者有权确认整理后稿件的准确性。通过与教师和学生的核实,确保所采访信息的准确性。此外,两位研究成员相互配合,检查各自资料的选取向度及呈现的适当性。

五、研究结果

(一)高生师比影响辍学率

生师比一直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较高的生师比通常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2007年,《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规模达到130万人,其中兼职教师占教师队伍总量的比例达到30%,生师比逐步达到16:1左右。然而,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2010年生师比为25.69:1,远高于教育部的预期目标。即使到了2022年,生师比仍为18.65:1,未能达到2010年的预期目标。

为了更好地探究中职学校生师比对中职学生辍学率的影响,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与同等层次的普通高中进行对比分析,二是探究生师比与中职学生辍学率之间的关系。首先,比较中职与普通高中生师比可以发现,中职生师比远高于普通高中,且降幅也低于普通高中。2014—2021年全国普通高中与中职的生师比(如表3所示),普通高中的生师比逐年稳步下降,中职生师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2018年不降反升了0.63%,2020年又上升3.17%,呈现不稳定的波动状态。这意味着中职教师没有像普通高中那样随生源的增加而进行及时的补充。总体上,普通高中与中职的生师比比值为2:3,即中职学校两名专任老师所教的学生数量相当于普通高中三名专任老师所教的学生数量。这说明中职学校教师的管理负担过重,难以保证教育质量,抬高了中职学生的辍学率。其次,中职生师比与学生辍学率呈正相关关系。生师比越高的地区,学生辍学率越高。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2023年数据整理,东北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②生师比分别为8.43、12.05、13.41和20.91,呈递增趋势。相应地,这些地区的辍学率也依次增加,分别为12.92%、17.16%、21.73%和22.91%。中职学校高生师比的情况意味着学校不得不利用较少的教师去管理比普通高中更多、更具挑战性的学生。教师数量的不足导致教学任务沉重,因而在学生管理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这也进一步解释了中职辍学率为何会增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