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意蕴、现实审视和实践路径
作者: 钱兴成[摘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是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客观审视自身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准确把握“对上与对下”“内化与外化”“主责与主体”“所需与所能”“当下与长远”等多重关系,通过凸显专业优势、锚定以人为本、强化产业支撑、坚持变革重塑,在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载体、提升服务能级中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乡村振兴;时代意蕴;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钱兴成(1977- ),男,浙江绍兴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线上线下融合的乡村文化旅游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BH15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2022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文化旅游促进精神富有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NDYD027YB)、2021—2022年度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项目“乡贤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模式选择与政策框架研究”(项目编号:2023QN16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0-0059-06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必由路径和根本之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振兴是重点、人才振兴是支撑、文化振兴是灵魂、生态振兴是基础,组织振兴是保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领头羊和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也有与生俱来的优势和特长,必将“前途广阔、大有作为”。
一、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意蕴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和举措,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行了系统性、战略性、全局性谋划。高职院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科技和文化支撑,是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和担当。
(一)彰显类型特征的本质要求
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教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这样的类型教育定位,既突显了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也阐明了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适用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书(修订)》中提出,应当将技术和职业教育视为“有助于减轻贫困的一种方法”。“双高计划”要求高职院校要“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广泛开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在“办学定位”中明确要求坚定职业教育定位、属性和特色,培养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精准扶贫报告(2013—2020年)》的数据显示,近8年,全国高职院校累计为贫困地区派遣技术专家7.6万人次,开发特色产业项目8421个,引进产业项目4323个,累计帮扶贫困地区产业增收达45.15亿元,高职院校派出驻村干部2.2万人次,对口帮扶贫困村9586个,实现驻村脱贫57.6万人,对口帮扶贫困地区学校9359所,帮扶指导贫困地区学校建设专业6646个,为贫困地区学校培训教师58.4万人次。服务乡村振兴不仅增强了新时代高职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也充分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
(二)推进育训并举的应然之义
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是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在推进“三农”现代化发展中,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最具推动力、带动力、影响力的一大群体,也是当前乡村振兴最急需的人才。新型职业农民之“新”,并不是仅仅具备新技术、新技能,更代表着乡村振兴所需要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职业素养。这既需要加大引才力度,更需要加强对在地村民的本土化培训与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以下简称《乡村振兴促进法》)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带头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新职教法明确规定,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 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要求“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培训理念更加先进,培训层次更加完善,培训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培训类型与形式更加多样”。《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要重视高职学校建设,加大职业教育对农村农业人才的培养,服务乡村振兴。《2021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数据显示,全国有493所高职院校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其中年培训量超过10000人日的达86所,超过5000人日的达141所。高职院校的“育”“训”在培养涉农专业人才和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实现双向赋能的强劲引擎
长期以来,受城乡发展机遇落差、城市虹吸效应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乡村中青年、优秀人才持续外流,现存人口总量偏少、人才结构偏弱、受教育程度偏低、年龄结构偏高、产业类型单一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振兴的推进和高质量发展。从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的逻辑出发,这也成为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重点。《2021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指出,高职院校通过农业职教集团、乡村振兴学院、农业技术创新平台、科技特派员下乡等形式,将农业生产和经营技术送到乡村田间和涉农企业一线,推进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仅从浙江全省的高职院校统计来看,在现有的50所高职院校中有60%的学校与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共建“乡村振兴学院”或“共同富裕学院”,这样的创新实践虽然不全是实体性的,但却是地方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具有丰富的合作内涵和广阔的合作空间,成为乡村振兴重要的人才资源储备、产业研发平台、信息来源渠道。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初心和使命,要把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社会服务纳入学校的章程以及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和人才培养方案中,成为学校的制度体系和文化内涵;也是推动学校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不竭之源”,要把服务乡村振兴作为深化“三教”改革、优化治理体系、增强职教适应性的“蓄水池”和“能量库”,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深化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实现双向赋能。
二、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审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在牢牢把握这个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客观审视自身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充分运用全局思维、系统思维、整体思维,准确把握好多重关系。
(一)“对上”与“对下”的关系
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是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根本所在。这个适应性既要能准确贯彻落实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要求,也要能有效解决基层微观层面的现实急需。当前,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政策文件,成立了乡村振兴局,实施了《乡村振兴促进法》以及各部委印发了一系列政策举措。高职院校贯彻落实、见行见效,“对上”要系统学习、全面掌握上级政策文件的要义,吃透精神内涵,牢牢把握大政方针和总体目标,确保方向正确;“对下”要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服务对象的资源禀赋和在乡村振兴中的难点、突破点,将立德树人融入乡村振兴、教学科研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嵌入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立足乡村振兴、文化传承植根乡村振兴,形成“上”的意志与“下”的意愿有效融合的具体服务行动。
(二)“外化”与“内化”的关系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关系。高职院校既要积极外化于行,充分发挥自身在校地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方面的独特优势,抓住机遇提升服务乡村的贡献力,提升行业发展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让人民群众有更为直观的体验和收获,增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和认可度;也要用足用好对外服务的“反作用力”,深化教学、科研、人事评价制度改革,把服务乡村振兴的实绩纳入教师职称晋升的成果认定、干部选拔考核的重要依据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内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形成内外互动的合力机制,切实防止“两张皮”,破除“五唯”,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同时培养一批优秀师生、淬炼一批管理骨干、造就一批创新团队、涌现一批科研成果、形成一批教学案例,促进内涵式发展。
(三)“主责”与“主体”的关系
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要坚持立足学校实际,厘清主责主业,制定实施途径,学会运用矛盾论和重点论,精心设计、精密部署、精准发力,努力在智力赋能上形成标志性成果。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和平台优势,形成服务乡村振兴的着力点,探索教育教学与乡村振兴融合的新路径,构建扶智、扶业、扶志“三扶并举”的服务机制。找准定位,充分审视乡村振兴的对象是乡村、主体是乡民,始终立足乡村主导作用、群众主体地位,激发乡村振兴各责任主体家业有“甜头”、村业有“干头”、产业有“奔头”、乡村有“看头”的强大内生动力。加强校地之间的协同,通过乡村振兴学院、乡村振兴联盟等合作共同体,建立稳固的常态化沟通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和主观能动性,提升乡村自我的造血功能,形成服务的倍增效应。
(四)“所能”与“所需”的关系
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高职院校普遍有着较为丰富的实用型专业资源集聚优势和产业服务平台优势,为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奠定了厚实基础,但就目前整体情况看,这种资源优势还是相对的,辐射范围也是有限的。高职院校要立足办学定位和功能职责,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避免供需不对口、不合拍、不共鸣。要问计于地方,问需于群众,强调规划编制的落地性、载体设计的操作性、项目培植的成效性、服务对策的精准性,制定切实可行的服务清单,建立校方所能、地方所需、百姓所盼“三方”良性互动的协同机制,形成校内、校地相互协作、扎实有效的工作闭环,从运行机制上为帮扶工作奠定良好基础,打通“教育—人才—产业”链,构建“学业—专业—就业—事业”联动发展机制。
(五)“当下”与“长远”的关系
乡村振兴是国家实现共同富裕背景下的重大战略,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提高站位、锚定目标、立足长远、服务当下,把服务乡村振兴的愿景与学校发展远景、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有机融合,并能把这些工作细化落实到年度工作计划和具体项目实施中,制订富有学校特点、彰显专业特色、体现乡村特征的服务行动计划。要与地方政府建立长期紧密型的合作关系,打造校地发展共同体;要突出“授人以渔”,着力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爱乡村的现代乡土人才尤其是中青年乡村运营人才,着力活化一批有内涵、有特色、可重塑的乡村文化基因,着力构建一批能提供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的智库平台和服务团队,实现党建领富、人才强富、产业兴富、就业增富、智业创富、文化润富,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三、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应坚持需求融合、资源融合、文化融合、组织融合,从办学目标、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内部治理等多维度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和历史方位,构建立体式、多元化的创新服务体系。
(一)凸显资源优势,优化校地协同互促机制
1.发挥党建统领作用。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实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组织保障,农村治理好不好关键要看党组织建设强不强。要健全党领导乡村振兴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提高党领导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要充分发挥党建共同体的组织合力,组织开展面向村支书、村官等农村干部和农村人才开设各类培训班,实施组织层面的精准帮扶,强化基层党建工作,扭转广大乡村中的一些不良思想观念和遗风陋习,优化基层社会秩序和治理体系,提升乡村自治和德治水平,进而迈向善治,优化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
2.强化文化内核效应。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勇于承担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责任和使命,依托专业和人力资源优势,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古村落、特色文化小镇等的资源普查、文化基因解码,提高民众对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识。要继承弘扬农耕文化,开展乡村文化的活态表达,发展文化产业服务乡村振兴,培育乡村新文化和新风尚,为乡村振兴持续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要大力实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乡村非遗文化、乡土工匠文化、新时代乡贤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打造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富有生机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