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湖北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演进协同发展研究
作者: 杜宇虹
[摘要]促进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演进协同发展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湖北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演进存在无序发展情况,主要表现为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落后于产业结构、教学资源建设很难追上新兴产业发展的步伐、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专业结构调整存在难度、专业设置不符合国家相关要求、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据此,为进一步推进湖北省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对接产业结构,健全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动态调整机制;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组建专业群,优化专业结构;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演进;协同发展
[作者简介]杜宇虹(1967- ),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湖北 武汉 43006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2022年一般课题“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湖北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GB23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4-0097-06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优化是重要支撑。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核心,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带来就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不断调整,人力资本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要素,影响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程的快慢。培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基本职能。2022年,《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引导职业学校紧贴市场和就业形势,完善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布局与当地产业结构紧密对接”。教育经济学理论认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产业结构决定专业结构,专业结构推动、影响或制约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演进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专业结构只有不断调整才能跟上其演进的步伐。
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演进协同性是两者之间差异与协同的辩证统一达到整体效应,使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满足产业需求。近年来,定量研究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同关系的成果逐渐丰富。汪涵依据协同学构建的高职专业与产业结构协同度模型实证测量了常州市高职专业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协同度。彭丽花以高职专业结构状态衡量指标和产业结构状态衡量指标分析广东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同性。陈基纯和王枫以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具体差异及演化规律。韩永强等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专业结构三个维度之间的偏差度来测量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协同度。总体看来,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必须与产业结构协同成为学者共识,其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但仍不够系统、全面。因此,本研究尝试应用偏差理论进行实证研究,依据湖北省产业结构演进表现,全面考察湖北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演进协同发展状况,针对现有困境提出对策,以期为调整高职教育专业结构、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操作参考。
二、湖北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演进协同性分析
(一)湖北省产业结构演进表现
根据2016—2021年《湖北统计年鉴》和《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数据计算得出2016—2021年湖北省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见表1),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10.8∶44.5∶44.7调整到2021年的9.5∶40.2∶50.3。其产业结构演进遵循了“配第—克拉克定理”,第一产业结构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结构比重下降明显,2021年比2016年的第二产业结构比重下降了9.66%;第三产业结构比重上升明显,2021年比2016年的第三产业结构比重上升了12.53%。2017年,第三产业结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结构比重,呈现“三二一”格局,服务业成为湖北省第一大产业。“十三五”时期,湖北省生产总值迈上4万亿元大台阶,到“十四五”开局的2021年,湖北省生产总值达5万亿元,2021年比2016年的3.34万亿元增加了近1.5倍,综合实力提档升级,产业结构演进成效显著。可见,湖北省产业结构日趋高级化和合理化,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为“十四五”时期湖北省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演进协同性
依据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差理论,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演进协同性可用专业结构偏差度(Z-C)来衡量,Z-C=专业结构比重/产业结构比重-1,Z-C反映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协同状态。Z-C的绝对值越接近0,表明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演进协同性越好,专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演进;Z-C>0,表明专业结构调整快于产业结构演进,数值越大,专业结构调整越影响产业结构演进,两者越会产生无序发展; Z-C<0,表明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演进,数值越小,专业结构调整越制约产业结构演进,两者也会产生无序发展。根据2016—2021年《湖北统计年鉴》和《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数据,结合表1,计算得出三次产业的专业结构偏差度(见下页表2)。2016—2021年,第一产业Z-C的平均值为-0.56,说明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演进,制约产业结构演进;第二产业Z-C的平均值约为-0.12,说明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演进,制约产业结构演进;第三产业Z-C的平均值约为0.21,说明专业结构调整快于产业结构演进,影响产业结构演进。可见,三次产业的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演进均为无序发展,需要持续优化。
(三)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演进协同性困境分析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关系,不仅能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程度,也能彰显高职教育服务现代产业的本质属性。当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演进协同发展时,就会产生推动产业发展的动力;反之,当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落后于产业结构演进时,就会产生影响产业发展的阻力。高质量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就是要逐步实现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演进协同,给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引领和促进产业发展。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演进协同性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落后于产业结构。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革命加速,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正向研发和智能制造转型逐步成为全球高新技术产品的重要生产高地。而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却追不上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很难实现提前布局符合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新兴专业,相应的人才培养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二是教学资源建设很难追上新兴产业发展的步伐。当前,许多高职院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意识淡薄,注重追求学校规模和专业数量,忽视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建设。申报与新兴产业对接的新专业,囿于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实训设备欠缺等原因,教学资源建设存在许多短板和制约因素。三是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当前,高职院校过于强调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数字素质、创新素质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部分毕业生个人素质、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不高,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不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够,无法满足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造成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演进协同性困境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结构调整存在难度。产业结构快速变革,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出现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交织在一起的状况,专业结构增量调整速度快、成本低、成效明显,很容易与产业结构演进实现同频共振。但专业结构存量调整速度慢、成本高、成效不显著,必然导致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演进协同难度大。二是专业设置不符合国家相关要求。《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第十四条对专业设置程序有5条规定,但部分高职院校在市场调研、人才需求分析预测、可行性论证等环节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甚至缺少这些环节;且行业企业缺位,致使出现随意增加热门专业,专业同质化、同构化严重的状况。另外,第十九条规定“人才培养明显不适应社会需求,就业率连续2年低于60%、对口就业率连续2年低于50%”,“应调减该专业招生计划或停止招生”。但实际上,部分院校就业率数据造假,掩盖了大量学生“被就业”“假就业”的情况,有问题的专业依旧在招生。三是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模式,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实施了校企合作,但因合作机制不够健全完善,企业并没有真正参与人才培养,没有实际或顺畅参与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导致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对接产业结构,健全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动态调整机制
1.建立政府引导协调和宏观调控机制。一是政府依据新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定期发布区域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确定区域产业结构演进路线,为高职教育调整专业结构指明方向。二是政府联合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第三方组织(高职教育研究机构)搭建产业人才供需预测大数据云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模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研制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演进协同的谱系图,科学预测湖北省产业人才供需的层次、数量和结构,定期发布湖北省产业人才供需情况年度报告。三是政府牵头搭建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机制平台,以产业结构演进为导向,大力推进动专业评估认证,形成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和第三方组织多方参与的专业评估机制,完善专业淘汰与预警机制,严格审批新开设专业,引导高职院校特色办学和高质量办学。
2.建立以产业结构演进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动态调整机制。一是建立校内专业认证评估制度。高职院校应根据产业人才供需预测大数据及时全面了解专业建设情况,定期认证评估全校所有专业,做到专业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二是建立校内专业设置调研论证决策机制。拟增新专业必须建立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之上,尤其要对接国家和湖北省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长远规划,预测产业人才需求的规模和特点,做到专业设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三是建立完善的专业预警、退出和合并机制。高职院校专业预警机制是对专业办学的生源状况、社会需求、教学质量、就业质量和社会评价等指标进行监控和评估,依此确定预警的专业名单,及时缩减招生规模,甚至裁撤专业,或者与有共同专业基础、技术领域相通的核心专业组成专业群,化解人才培养出现的结构性过剩风险。四是建立传统专业升级改造机制。对接《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专业,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对第一产业传统农业、第二产业传统工业、第三产业传统服务业等专业进行升级改造,形成与现代农业、先进工业、现代服务业对接的专业结构,并增加相应的人才培养规模。
3.建立以产业结构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市场调节机制。一是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应以产业结构需求为主要参考依据。高职院校要密切联系行业协会调研市场劳动供给变动情况和就业情况,调研产业结构需求发展趋势、各类人才分布现状、专业就业质量、专业的就业率、毕业生薪资和雇主满意度等内容,结合湖北省产业人才供需情况年度报告作为调节专业结构的依据。二是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应对接企业的人才需要。专业结构调整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思想,国家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引导产业、企业参与高等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学校与企业双向沟通,人力资源供需信息共享,使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满足产业企业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三是适当引入市场经济主体参与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工作。通过现代产业学院、校中厂、厂中校等产教融合实体开展相应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