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意蕴、演进及趋势

作者: 桂文龙 胡新岗 苏治国

[摘要]高职产学研协同育人是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深入挖掘高职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内涵及意义基础上,可以总结归纳我国高职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及其特点,进而探索高职产学研协同育人路径,组建产学研共同体,实现从优势互补到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助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育人模式;产学研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8-0058-06

产学研协同育人是利用企业、学校、科研三方的不同教育环境和资源来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我国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研究与实施起步相对较晚,尤其在高职教育领域。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我国高职产学研协同育人经历了以技术转让推进产学研联合的“萌芽期”、以合作开发推进产学研结合的“起步期”、以共建平台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期”和以产教融合推进高职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融合期”四个历史阶段,逐步形成了从优势互补到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研究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发展历史,总结每个发展阶段的优势与特点,并探索具体实现路径,对未来全面实现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意蕴:高职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内涵及意义

(一)高职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内涵

1.高职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含义。高职产学研协同育人是指基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与企业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下开展产学研融合,共同培养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实现校企合作共赢的目标。从组织结构看,“产”指产业界或企业,“学”代表高职院校,“研”则指科研机构,其中,企业是技术技能的需求方,科研机构和高职院校是技术技能和人才的供给方,各主体扮演不同的角色,担任不同的责任。从功能上看,“产”指生产,“学”指教学,“研”指科研,即产学研合作是生产、教学和科研三大要素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是生产要素的有效联动,全方位实现协同育人。

2.高职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互动关系。高职产学研合作各方的深度融合,形成一个独特的互动关系系统,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中,高职院校作为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主体,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资源和环境,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在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制定协同育人目标、计划和方案,与企业、科研机构共同为社会输送所需的人才;企业则担负着科研成果转化、学生实验实训等重要任务,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创新创业项目;科研机构是实施产学研协同育人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科研项目和技术,以弥补高职院校设施设备落后、技术创新环境条件差等不足。

总之,高职产学研协同育人是各合作主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共同参与、实施人才培养,为企业输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水平,促使科研机构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产学研合作各方主体互利共赢,促进企业生产、教育教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有效促进社会经济进步,是一种良好的融合教育形态。

(二)高职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意义

1.有利于凸显高职教育特色。产学研协同育人是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凸显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手段。一是有助于高职院校快速明确企业发展需求,并根据企业需求迅速调整育人策略,将校企合作推向更高层面、更深层次,引领区域产业进步,实现合作共赢,从而助力产教融合的协同发展。二是能有效促进高职教师积极赴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开展技术合作,联合企业进行科技攻关,熟悉产业和行业的前沿动态,并结合企业实践经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优质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实施模块化教学,提升教师的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三是能够为高职学生提供企业生产实践项目、科研院所项目等,不仅让学生直接面向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接触关键技术,而且让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积极向上的学风,为其毕业后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2.有利于充分融合校企双方资源。产学研协同育人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校企合作教育资源的共享。产学研融合有利于取长补短,深入挖掘校企双方的优势,为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一是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企业员工不仅具有丰富的岗位生产知识和基本素质,而且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高职教师则具备丰富的教学改革能力、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产学研协同育人可以促进两者的融合,实现共同进步。二是实现物力资源的共享。高职院校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等优势,弥补自身在实习实训资源方面的不足,帮助学生缩短适应工作岗位的周期。企业则利用学校的师资和教学环境优势,为自己培养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利用学校的创新成果助力技术创新。三是实现财力资源的共享。在产学研融合过程中,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成果,将其转化至生产领域,为促进自身的技术革新降低研究成本。学校可充分利用企业的真实育人环境,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节约育人实践成本。因此,校企资源融合是解决当前高职教育育人成本不足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欠缺的关键举措之一。

3.有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落脚点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依托行业产业,积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探索育人路径,实现协同育人。一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技术的实践应用,只有将创新技术与企业的生产活动相结合,才能提高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的能力、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能力。二是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院校的育人质量。实施产学研协同育人,能够让行业企业直接参与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使学生直接接受行业企业文化和精神的熏陶,毕业前能熟悉企业生产一线所需的职业岗位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三是提升专业建设内涵。产学研合作主体共同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确保专业内涵建设与产业发展对接。同时,通过产学研融合,企业直接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现企业需求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对接,提升了专业内涵建设水平。

二、演进:高职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历史发展阶段

(一)萌芽期:以技术转让推进产学研联合

1977年,我国恢复了高等教育招生考试,高职教育也开始为社会输送适应生产一线岗位需要的技能人才,并以“职业大学”形式招收专科高职学生。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产学研合作”被纳入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内容。该文件指出“要鼓励中国科学院、高等学校和各部委、地方所属从事技术开发的研究机构,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同企业、设计机构建立各种形式的联合……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让为生产能力的中间环节,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推动以技术开发、转让、应用为核心的产学研联合。同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有权接受委托或与外单位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 。各高校包括高职院校为落实中央决定,积极推动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建立以技术转让为主的组织形式,推进产学研联合,促进人才培养。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我国产学研协同育人开始萌芽。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高校、科研机构所产出的新技术、新产品等技术创新成果,以技术转让的基本形式,与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合同或协议,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在科研、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长期合作。高校、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产出基地,也是企业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企业与高校相互依赖,共同促进产学研的深入开展。

(二)起步期:以合作开发推进产学研结合

1992年,国家教委党组发布《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决定实施国家“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组织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要推动产学研结合,赋予“科教兴国”新的时代内涵。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高等学校与产业界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同年又作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产学研结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形成符合市场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

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我国产学研协同育人处于起步期。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国家产学研结合的发力点主要集中于部属高校,支持高校与企业对接、合作与转化。然而在高职教育层面,合作开发或委托开发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企业生产亟须解决的技术难题或市场潜力较大的新产品,需要与学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发或委托开发,高职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成果需要在企业中转化,从而出现了合作研究、合作开发等项目,有力推动了产学研结合。

(三)发展期:以共建平台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21世纪以来,我国高职产学研协同育人进入创新合作教育发展的新时期。2004年,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实验基地和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基地正式落户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标志着以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为指导,对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实践活动和具体行为进行理论研究、指导,提炼科学的发展规律,加以推广。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要坚持产学研相结合,鼓励并支持学研机构同企业建立形式多样化、多渠道的密切协作关系,从而推进各高校联合企业等建立多种技术创新基地平台,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2009年,《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提出要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支持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1年,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启动实施了“2011计划”,有力促进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21世纪初至2012年,我国产学研协同育人处于发展期。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向导,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共同建立以“产学研合作教育实验基地”为核心的产学研技术创新平台,实现了从“产学研结合”向“产学研用”结合的新跨越。这既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

(四)融合期:以产教融合推进高职产学研协同育人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切实推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指引。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再次强调要坚持产教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重申,“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产教融合”被国家摆在特别突出的战略地位,并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和时代内涵。因此,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推进高职教育产学研协同育人。

2012年至今,我国产学研协同育人处于融合期。现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以深化产教融合为抓手,逐步提高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参与高职办学的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产学研协同育人,从而深入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教育与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基本解决,高职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度显著提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