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张雪翠 王屹摘要]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是优化产业学院育人质量的重要手段,具有实践环境的高度情境化、实践过程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实践结构的完整性三大特征。针对当前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理性认识缺乏、目标设定低效、课时安排合理性不足、教学实施滞后、管理机构与制度缺位、教学资源使用效能不佳、评价方式固化、评价标准统一性不足的问题,借鉴系统论思维,应在驱动系统上精准定位,实现目标与观念统一;在主导系统上立足能力本位,确保教学质量持续赋能;在支持系统上坚持互惠共生,共建产教融合管理新模式;在评价系统上坚持动态灵活评价,实现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张雪翠(1998- ),女,江苏无锡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读博士。( 广西 桂林 541004)王屹(1962- ),男,河北张家口人,广西产教融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 南宁 53000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2-0050-06
实践教学体系作为提升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途径,其既是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相匹配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产业学院作为当前深化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创新模式,需打破和重构原有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深度衔接的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场域,以满足我国产业结构深度转型的需要、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缓解企业“招工难”现象,实现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高质量赋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战略需要。基于此,文章在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本质特征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审视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优化路径,以助力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提升。
一、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特征阐释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较之于一般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而言,本质区别在于其根植产业,依托产业设定实践教学中的相关环节和任务,注重深度的企业引领和产业导向,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等。具体而言,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践环境的高度情境化
情境是进行实践教学的关键要素。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体系构建的核心目标在于打破现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理实脱节、学用分离、供需不对应等问题,其通过高度的仿真情境,确保学生对真实的市场要求和职业结构的准确把握,解决学生“所学非所需”的困境。具体表现为:一是实践教学环境的企业仿真性。满足现代产业结构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这必然要求产业学院实践教学环境针对企业和社会职业发展的真实情境来创设仿真化的实践环境,以实现学生对企业和职业环境的真实感知和理解。二是实践岗位环境的仿真性。着重以岗位为载体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建构,确保实践内容的针对性。传统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过程中多是通过对现有企业人才岗位的相关职责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学生对于岗位的认知仅存在于理解层面。而以能力为导向的产业学院实践教学内容来源于对现有职业岗位的深度剖析,其是产业学院和企业双向师资队伍共同研制产生的,这一内容最终面向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需要。三是实践教学内容的可操作化。教学内容的可操作化就是通过将岗位和职业环境中所需的相关能力进行项目化的设计和过程化任务的制定,确保学生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进行操作性强的实践锻炼,整个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合作能力、动手能力、探索能力等的深度激活。
(二)实践过程的开放性与共享性
产业学院是以组织为基本特征,以共商共建为基本原则,最终实现各参与主体利益共享的育人性组织。这一特性决定了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必然需要遵循开放性和共享性的原则,以确保各参与主体的主体性彰显。具体表现为:一是参与主体的开放性。产业学院实践教学的核心目标在于实现“有教无类”,即确保不同层次、类型的学习者能够参与到学习中。这就要求实践教学体系具备强大的主体包容性。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并非某一主体可以单独主导的,更需要通过主体边界的开放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优质化,通过共建共享避免单个主体陷入“利己主义”的旋涡。跨专业、跨学校的产业学院主体参与能有效实现产业学院实践教学的育人质量和水平。二是实践形式的开放性。产业学院通过组织化的资源组建和深度资源重组,创新学生的实践形式,通过小—大、易—难的形式进行结构化、项目式教学,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基础,开放性地参与实践。三是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共享性。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实现知识内容的共享,通过资源共享、利益互换,组建灵活开放的学生实践教学资源库。
(三)实践结构的完整性
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是围绕产业和学生圈发展需要而建构的完整性的实践教学结构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是实践教学体系构成的完整性。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着重于从学生的整个专业和职业发展需要着手,综合调动企业、行业、政府等多元主体的深度参与,对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管理和教学保障等进行系统化和深入化的构建,避免实践教学各要素脱节。二是注重对学生的完整性培养。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着重打破现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实践思维,注重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视角探索重构学生的实践途径和方式,从学生的职业成长视角整合现有实践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总之,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完整性,既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注重将学生的个体职业成长纳入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指标之内,避免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与普通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同质化。
二、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问题审视
实践教学是教育教学领域的关键一环,实践教学体系是贯通产业学院诸多育人环节的关键系统。借鉴系统论观点,从实践教学的驱动系统、主导系统、支持系统和评价系统对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深入探索发现,当前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在不同层面呈现出如下问题。
(一)实践教学驱动系统:理性认识缺乏,目标设定低效
实践教学驱动系统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系统,包含实践教学观念和实践教学目标两个要素。目前,实践教学驱动系统层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地位、价值及意义缺少理性认识,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部分师生将实践教学视为理论学习的补充,缺乏将实践教学作为独立教学体系的全局性认识。由于学校所学与企业实践的脱节,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易陷入困境,致使其忽视实践教学重要地位,降低了参与的积极性。二是实践教学目标设定参与主体单一,设定低效。目标设定多以学校为主导,学校设定实践教学目标主要根据各专业发展需要,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主体性明显不足。且目标设定仅停留在表面,实践能力定位不够准确明晰,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可操作性不强。实践教学目标设定封闭性、低效,常与当前用人市场需求不符。三是学生对实践目标的设定了解程度相对较低,致使其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相对迷茫的状态。产业学院实践教学目标设定的直接获益者是学生,但现下学生未享有实践教学目标设定全过程的知情权,致使其在实践过程中不清楚如何做和应当重点做什么。
(二)实践教学主导系统:课时安排合理性不足,教学实施滞后
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主导系统是产业学院实践教学运行的核心构成,包括教学内容、课时比例、教学方法、师资等。目前,实践教学主导系统层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内容更新滞后严重,与岗位市场需求匹配度低。所开设的部分实践教学课程与所学专业关联度不强,学与用脱节,教材中部分知识更新相对较慢,案例选取缺乏实践性,部分内容甚至出现交叉重叠,内容延滞性突出。二是课时安排合理性有待强化,形式相对单一。目前,实践教学过程仍坚持以知识为导向,课时比例明显低于理论学习,未达到占总学时数50%以上的要求。学生参与专业实训、实地观摩、社会实践的频率较低,主要以课程实验、见习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这几种常见活动形式参与,形式不够完善、丰富。三是实践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所用研究方法主要为传统讲授法和示范操作法。这种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一味强调学科理论教学,停留于单纯机械的模仿,突出教师主导地位,学生停留在被动接受的位置,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得不到提升。同时,以岗位和职业技能为导向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受教师自身能力水平的影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被搁浅。四是实践教学教师专业技能不高,指导效果有限。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部分教师由专门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兼任,他们虽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一线实践经验;同时,新技术学习、适应、运用等的复杂性,易使其产生为难情绪,抗拒接受新技术,致使实践教学育人的预期效果难以实现。
(三)实践教学支持系统:管理机构与制度缺位,教学资源使用效能不佳
支持系统是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高质量运行的外部保障条件,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管理要素和保障要素。其中,实践教学管理要素为实践教学过程中所必备的实习管理机构、实习教学管理制度等;实践教学保障要素为实践教学场所、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设备等。目前,产业学院实践教学支持系统层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实践教学管理机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当前产业学院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多由学校教务处、科研处和各二级学院进行相关管理,企业教师的主体性难以发挥。同时,各机构间缺乏有效衔接和深度协作,导致在实践过程中各层级部门难以承担自身的角色,不同学院和专业在实践教学管理标准上难以达成统一意见,实践教学效果相对不明显。二是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一方面,制度管理有明显的行政性。从现有的管理制度看,整个实习实训的管理多是对学生行为的约束,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性极易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制度的产业对接性明显缺失。现有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多是对学校所学知识和所需要掌握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制度性规约,制度内容多是一些共性表述,对于学生实践过程中所应当建立的能力和实践活动形式并未进行规定与明确。三是实践教学资源不能满足需求。一方面,实践教学场所类型单一。现有实践教学多以学校实训室和实验室为主,且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企业实训资源难以获取,校企实训资源的共享性不足。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设备资源更新维护不及时。因投资经费、维修运行、更新升级等费用不足,现有产业学院实践教学资源与企业的技术发展需要难以对接。
(四)实践教学评价系统:评价方式固化,评价标准统一性不足
评价系统是指导和鉴别产业学院实践育人体系完善的重要保障。以特定标准对现有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评价和问题审视,可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目前,产业学院实践教学评价系统层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评价方式传统、单一,过程性评价不足。当前产业学院实践教学评价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和教学评价理念,“考试制”仍然是当前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中的主要评价方式,考核内容仍以知识和成绩为主,评价方式单一,考核方式不够灵活多样。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仅停留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未对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后的实践运用情况以及教师的实践教学真实水平形成系统的评价。二是评价参与主体缺乏多元化。当前产业学院实践教学过程中多以国家层面评价标准为参照,落地学校中多以校内教师评价为主导,主观性较强,企业、行业等主体未能充分参与,实践教学第三方评价难以得到保障。三是评价标准统一性不足。一方面,学校标准和企业标准不融通。当前产业学院在实践教学评价中依托主观性评价标准展开评价,对企业的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标准、就业市场用人标准的关注度不足。学校和企业间评价标准的不统一,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以适应企业的需要,企业受益性不强。另一方面,各专业间标准衔接性不足。产业学院的实践教学多是以专业为主导的实践,而各专业因其专业属性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不同,标准难以衔接,相互借鉴性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