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创设的价值诠释、运行逻辑与实践路径
作者: 张雪翠 王屹[摘要]从创设价值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是兼具多维学科视角的新型校企合作形势下的社会共享型组织。产业学院以共生共建共享为逻辑出发点组建创设,着眼于实现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的共性需要,归宿于实现区域的整体性发展。基于此,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创设过程中应完善顶层设计,整合多元利益;做好精准定位,避免产业学院的生态与区位重叠;坚持质量兜底,提升产业学院的持续赋能。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区域适应性;产教融合
[作者简介]张雪翠(1998- ),女,江苏无锡人,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王屹(1962- ),男,河北张家口人,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 南宁 53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广西职业教育第一批专业发展研究基地项目“广西职业教育专业与专业群建设发展研究基地”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桂教职成〔2018〕37号,项目主持人:王屹)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4-0013-08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创设既是化解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以“权责分离”“利己主义”为导向的院校合作弊病的重要抓手,也是整合职业教育多元办学资源、实现高职院校对资源的最优化整合的主要手段,还是促进职业教育区域适应性的关键因素,更是实现以职业和人为导向的个体全面发展的终极需要。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指出,“经过四年左右时间,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重点是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这对新时期产业学院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众所周知,职业教育较之于普通教育而言独具类型特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链接产业的办学模式是其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律,而与这一规律完美匹配的教学路径便是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岗位链、产业链的有效衔接。随着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确立,这既是对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模式的深层探颐,也是对支撑职业教育作为整体性发展的利益整合和关系重构。因此,产业学院作为契合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办学模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改革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路径。同时,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态,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能否实现对原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超越与深化便自然成为创设前应考虑的问题。基于此,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创设的价值诠释、运行逻辑、实践路径等进行正确澄清,有助于为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提供新思路。
一、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创设的价值诠释
产业学院是学校、企业与政府通过合作共建、资源共享、利益共赢和风险共担联合创新的实体组织。从外在表现看,产业学院是基于多方参与的合作组织,理想状态下具备组织所应承载的相关功能和作用机制。从内在关系来看,随着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和组织形态必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变,以促使其在“双循环”建设潮流下形成自身的生态位和共生体系。从汉语语境来看,“产业学院”可被阐释为“基于产业为核心根脉的教育组织”。产业学院是兼具共生性、经济性、教育性等多维属性的合作样态,具备以下三个特性:第一,以组织特征为基准。主要表现为作为共生组织的产业学院应具备明确的组织运行规则、组员权限、资源分配和利益划分等内容。第二,以产业为导向。产业学院创设的首要目的是满足行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通过产业学院的建立实现各核心产业和从属产业的有机结合,打破产业间的“发展重叠”,实现由单一产业向多个产业联合而成的产业链的转变。第三,以育人为初衷。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创设的另一目的在于补齐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短板的弊端,始终关注学生在市场中的就业和未来发展,实现产业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总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是一个多维参与的整体性存在,对其进行多学科视域下的价值诠释与解构是明晰其创设意义的有益探索。
1.社会学视角:多维参与的共享性组织。从社会学视角来看,产业学院可被视作典型的组织,其产生源于对职业教育群体组织研究的专门化和功能化。根据所属功能和分配视角的不同,产业学院可分为教育型、行政型、产业型等。从受惠视角来看,美国社会学家P.M.布劳和W.R.斯科特将组织划分为功利性组织、互利性组织、服务性组织和公益性组织。产业学院应当是基于四种类型所属共性下形成的公益性组织,主要满足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学生为直接受益者。产业学院创设的初衷在于整合企业和教育资源以满足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第二,人才培养直接作用于区域发展。职业教育是与区域和产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其存在的首要价值是为满足区域发展而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第三,间接式参与者获益。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过程是校政行企多元主体合作协调的过程,其中行业企业通过提供资金、场地、设备、技术等社会资源培养能力结构合理的岗位急需人才,有效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随着我国对产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单一经济主体的优势在对“双循环”的容纳和适应中逐渐被遮蔽,因此迫切需要同类产业和同属产业进行联合以组建共生发展场域。基于此,将产业学院视作一种社会组织需满足四大特性:第一,满足参与主体的功利性需要。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出,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皆具备功利性导向,产业学院的创设也同样如此。区别于单一的以利益为导向的社会组织,产业学院的最大特点在于组织功利性的共益化。第二,满足参与主体的互利化。在产业学院的创设和运作过程中,各参与主体围绕共性目标展开相关合作,基于适应性人才培养对接区域产业需求,最终实现彼此获益。第三,对接区域发展的服务性。对技术人才的直接需求是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内核。产业学院创设和生成是通过人才的结构化培养以及各方资源的优势集合,对当前人才匮乏制约企业发展这一关键问题的攻坚。第四,实现组织整体的社会化。技术和人才是产业学院发展的根本脉络。产业学院通过传承高度匹配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培育适应区域可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职业归属感,提升社会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为确立和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地位提供社会支持。
2.经济学视角:建构职业教育区域适应的核心命题。产业学院的产生与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产业发展是从“产业点—产业链(线)—产业集群(面)—产业生态群”的方向逐步演化。从经济学视角来看,职业教育通常与技术、生产力、技术技能人才等因素相互衔接。技术可被视作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依赖的重要支撑。因此,产业学院创设的价值在于通过对技术的改造和对技能的研习实现整个社会和区域生产力的提升。换言之,职业院校对学生的教育可被视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经济要素和经济形态交叉融合下的人才需求的反映。
推动世界发展趋势的主要动力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而市场可被视作生产关系和生产要素调整的主要指挥棒。基于此,从经济学视角来看,产业学院创设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第一,满足市场要素调整下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直观性需求。满足市场对人才结构的调整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所应审视的前置问题。从专业设置角度来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专业设置应以市场准入为原则,紧密切合产业需要,这对于学生的劳动就业、转识成智意义重大。第二,平衡“投入与产出”的整体效益。产业学院创设是多元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调整。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和平衡多元参与主体的现实引导者,通过制定适合区域发展需要的产业学院运行规章制度、指导意见等正式文件,引导院校和企业合理配置资金、设备、场地、师资等资源,达到主体利益的共生与平衡;从院校角度来看,职业院校作为学生的培养主体对学生的主要投入在于师资、知识和相关成果的保障投入等,保证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安于学习,对专业和职业选择形成正确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通过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活动的真实岗位、场地设备、师傅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同时产业学院的运行过程也是实现院校和企业双向受益的过程。第三,满足整体性的利益整合倾向。利益是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合作的逻辑起点,是开展高效产教融合的重要纽带。产业学院是高度整合的利益共生形态,这一整合是对组织目标、运行机制、保障策略等的多角度整合。通过产业学院创设能够有效解决当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中的“单向度”问题,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在实现产业学院建设的同时如何明晰产业学院的责权利间的关系,如何实现产业学院的深层次育人等一系列问题,应当成为今后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
3.文化学视角:构建职业教育完整性文化的现实需要。“校企文化”是文化学视角下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双重共向育人的融合载体,其更深层表现为以人的成长为导向的学校和企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职业院校办学宗旨需满足以下两条,即人才培养的外部适应和人才成长的内部塑成,而统摄此二者的重要支撑在于文化。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创设需满足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完整性文化的需要。
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层面:第一,从学校层面来看,形成具备办学特色的院校文化。职业院校由两部分组成,即作为发展需要的硬件设施和支撑学校运转和发展的软件设施。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各职业院校硬件设施建设逐渐完备,校园建设逐渐向现代化校园转变,数字校园、智能校园、无纸化办公等成为院校自身形成竞争的重要支撑,但同时以文化为核心特征的校园软件设施建设相对不足。伴随着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确立,文化育人这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成为当前产业学院建设中极为紧迫的任务。若职业教育文化偏向于学校文化,其人才培养必然与产业和行业出现断层,因此对企业文化、产业文化等的补充便成为产业学院创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第二,从企业层面来看,文化是形成行业竞争优势的必然要求。企业文化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隐性支撑,对企业的竞争力、凝聚力、塑造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往往是以逐利导向的企业文化占主导,企业育人价值弱化。因此,通过产业学院创设可以弥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文化塑造的短板,帮助企业建立完整的文化机制,促进企业高技术人才的形成,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第三,从学生层面来看,企业文化是形成学生职业认可度的重要来源。当前,人才流失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短板,而通过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职业和岗位的正确认知,增强学生的职业归属感。第四,从社会层面来看,文化是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支撑。随着产业结构快速升级和市场经济化对职业的变革,职业教育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时代,而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仍相对较低。通过在产业学院创设高度融合的校企文化,以优秀校企文化精神为核心培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可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能力和社会认可度,实现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的整体提升,使得职业院校在新的人才竞争中有所作为,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4.教育学视角:增强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从教育学角度来看,发挥院校和企业“双元”育人是世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逻辑规律。职业教育是以技术和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因此传统的以学校为主要教学阵地的教育方式自然已不适应当前技术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职业教育是兼具职业性、教育性、产业性等多维属性且综合发展的跨界教育,其价值是为学生的职业成长储备相关的技能和知识,这需要多方共同合作实现。因此从教育学视角看,产业学院创设主要是通过对多维办学利益的共性整合,以实现学生成长的增值赋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合格的劳动者。第一,产业学院创设是打破学校和企业合作“冷热不均”的重要手段。目前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合作主要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来实现,而因学校和企业的性质、出发点等的不同使得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限于表象。通过产业学院创设,可以建立并形成多维参与主体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人才培养“入口端”和“出口端”的有效衔接,并共同作用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第二,产业学院是实现“四链”衔接的承载。实现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教育链间的高效协作是产业学院创设和运行的逻辑生成点。产业链为职业院校提供高质量发展和品牌要素供给,人才链是保障校企合作中技术技能型人才人力资本供应的重要来源,创新链实现生产、教学、研发间的有机结合,教育链满足企业技能教育和培训的需要。第三,产业学院是学校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当前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往往与自身未来从事岗位所应掌握的技术技能存在脱节现象,因此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可联合各参与主体共同制定岗位所需的人才要求和知识储备需要,通过活页教材的创新、从业标准的制定、岗位技能培训证书的设定等实现学生所学和工位所需的有效结合,以搭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双循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