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与智能技术的生态融合之道
作者: 王思瑶 马秀峰[摘要]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以及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老年教育应智能时代的召唤,逐渐呈现出老年教学过程的多元化、老年教学资源的适时化、老年教学手段的技术化、老年教育评价的动态化以及老年教育对象的全面化等新样态。智能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其中充当着协作者、创设者、评价者的角色。然而,智能技术的本质决定了其对老年教育有座驾引诱之险:智能技术垄断老年教育思想,工具理性超越价值理性,弱化评价多重性和复杂性,服务体系倾向于“技术+”。因此,为实现老年教育与智能技术的生态耦合,应坚定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秉持以老年人为本的理念,兼顾技术评价之维的双向价值,构建智能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老年教育;智能技术;生态融合
[作者简介]王思瑶(1997- ),女,河北河间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读硕士;马秀峰(1963- ),男,山东济南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山东 曲阜 27316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项目“现代远程教育”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DYKC20101)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8-0069-07
随着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拓展和广泛应用,智能技术赋能老年教育必将成为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剂。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各种相关政策鼓励老年教育的智能化建设。例如,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强调应当运用信息技术服务老年教育,提升老年教育现代化水平。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广泛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教育培训的通知》,指出通过开展具有普惠性的老年人智能技术教育,提高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能力,为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提供教育支持服务。发展智能化老年教育,把智能技术融入老年教育是有效途径。然而,大数据、VR技术、云计算等智能技术在助推老年教育价值实现的同时,也可能以其技术的本质遮蔽老年教育中的人与物,使其沦为智能技术发展的“附属品”。智能技术应遵循怎样的融合之道,才能实现与老年教育的生态融合并助推老年教育现代化?基于此,本文首先阐释智能技术支撑下老年教育呈现的新样态以及智能技术于老年教育价值实现的角色定位,进而深入分析智能技术与老年教育融合的现实困境,最终提出智能技术与老年教育的生态融合之道,以期为智能技术助推老年教育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一、发展愿景:智能技术支撑下老年教育的新样态
(一)老年教学过程的多元化
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智能技术能够赋予老年教育教学过程多元化形态,包括开放、立体、交互三个要素,主要表现为智能技术为老年人创设泛在化、强感知、高交互的学习情景,使其能在多元化的教学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并掌握实际的知识技能。首先,老年教育在智能技术的驱动下呈现教学过程的开放化,打破了原先传统老年教育教学的封闭式格局,增强了老年教育对现代化进程的适应性。其次,老年教育在智能技术的张力下呈现立体化形态。随着3D、AR、VR、5G等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借助现代化智能技术所营造的三维立体的“具象式”教学情境,可强化老年人获取知识的亲身体验。最后,老年教育在智能技术的助力下呈现较强的交互性。“线上+线下”的交流模式使得传统老年教学过程转变为授课过程的共享、讨论、交流、实践、验证等复合型师生学习共同体双向参与的过程。
(二)老年教学资源的适时化
智能时代背景下,智能技术赋能老年教育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有益条件,主要体现在为老年人提供适时的资源。一是作为调研、搜集与整合资源的手段。大数据的数据采集、加工与挖掘的功能以及资源搜索技术,将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和身心发展数据,如年龄层次、智力差异、心理发展状况等导入深度学习系统,通过数据计算以读取老年人的相关数据并提供符合老年人身心特征的资源。通过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技术提供的教学资源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与老年人学习需求的匹配度更高。二是作为教学资源的载体和更新工具。智能技术凭借其资源信息储备量大的特点,可容纳老年教育教学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资源,并整合为若干个具有系统性、条理性的模块化数据库,提高了资源获取的方便性。此外,老年人退休后的学习生涯可能长达几十年,老年学习资源不能是一次建成长期使用,而是需要紧跟社会发展需要。智能技术为老年教育提供了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学资源,并不断及时更新数据资源库,进而促使老年人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老年教学手段的技术化
现代技术目前已经发展到可以支持构建教育新生态的阶段,具体到老年教育中就是智能技术的积极参与使其教学手段具备了技术化的形态特征。譬如,老年多媒体教学将一些利用传统老年教学手段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抽象的问题表象化、直观化地展现出来,克服了传统老年教学抽象、枯燥、理解困难的弊端,极大地提高了老年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此外,远程老年教育主要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同步直播和异步录播的网络形式,为老年人提供时空分离的远程教学。随着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老年教育应用智能技术的进程也提上了日程,这无疑更加凸显了老年教育教学手段技术化的新样态。
(四)老年教育评价的动态化
在智能技术尚未引入教育领域之时,教育评价只能通过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有限观察来开展,而这无疑是一种静态化、散落化的评价,不能充分展现对学员的系统性评价,老年教育更是如此,甚至评价环节缺失于整个教学大纲。然而,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老年教育评价夯实了技术支撑,有助于建构系统化的老年人综合评价系统,促使老年教育评价呈现出一种更加科学、更加真实、更加客观以及更具动态性的趋势,进而推动老年教育朝着精品化、优质化的方向发展。动态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有效评估手段,指通过评价者和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及评价者的介入、探索和研究评价主体潜在发展能力的一系列评价的统称。“老年教育+智能技术”的模式为老年教育动态评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通过全面记录老年人学习过程的详细数据对其进行系统化、动态化的评价,可及时发现老年人存在的学习、情感等问题并及时做出课程与教学上的调整与优化,从而有效开发老年人潜在的人力资源优势。
(五)老年教育对象的全面化
老年教育对象的全面化符合全纳教育的理念。全纳教育理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民教育思想的延伸与拓展。而智能技术则是实现人人都能老有所学,构建“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工具与手段。具体而言,智能技术可以照顾到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身体状况、不同地域、不同学习基础的有学习意愿的老年群体,使其均能接受各种形式的老年教育,获得继续学习的机会,彰显老年教育的公平。譬如,从年龄层次来看,可以覆盖不同年龄阶段的全体老年人;从身体健康状况来看,配备智能技术的老年教育既可以面向身体健康、行动方便的老年人,也包括行动不便、部分失能的老年人;从分布地域来看,通过智能技术开展的远程老年教育可以涵盖各地区的老年人,使相对贫困地区的老年人也能和处于发达地区的老年人一样享有优质的教育和学习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学习支持服务。
二、角色定位:智能技术助力老年教育的支点
(一)协作者:协同老年教育的智能转型
协作者是指智能技术参与老年教育智能转型,包括与老年教育教师、管理者等人员的外部协同和智能技术本身各元素的内部协同。老年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的教育系统,尤其是在智能时代,只有协同各方的力量,才能持续有效地运作。一方面表现为智能技术与老年教育教师的协同。在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的时代,并不意味着教师和智能技术是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而应是协同发展的友好关系,二者只有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才能实现老年教育智能化转型升级。智能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老年教育发展质量并推进其现代化发展进程,老年教育在智能技术和老年教育教师的协同下必然绽放出新的表征。另一方面体现为智能技术本身各方面的协调运行。智能技术内部各要素在教育中的协调是实现老年教育智能转型的前提条件。譬如,老年人学习需求等相关原始数据的处理、加工和整合,以及从数据中提炼、加工并体系化成资源等,均需要智能关键技术、知识管理关键技术的先后协调和无缝衔接的“输入—输出”贯通服务。
(二)创设者:创设老年教育的双重空间
创设者是指智能技术可以为老年教育创设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一方面,智能技术能够搭建虚实融合的学习活动分布式发生场,主要为老年人提供虚实、情景、资源等多方面相融合的分布式学习场所,进而构建系统化的老年教育物质空间。首先,智能技术可以搭建“实体在场”和“虚拟在场”两种教与学的空间情景,打破传统老年教育的时空限制,实现线上和线下两种空间的贯通,形成包含不同属性、不同功能等空间因素的分布式场所,进而为老年人的学习提供有效便捷的物质发生场。其次,智能技术作为“器物”既充实了老年教育教学的资源数量和类型,也让老年教育资源可以无边界地向外辐射拓展。譬如,资源中心和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储备大量的即时性资源信息,涵盖生命知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以及技术知识等。其中,技术知识是保证老年人能够掌握和应用智能技术的重要条件,通过让技术之本体再现技术知识之本身的方式,借智能技术的虚拟功能为其创设实践情境,助其掌握智能技术知识和应用技能。另一方面,智能技术可以应时代潮流创设老年教育的精神空间,让老年人以一种“在场”且“置身其中”的存在状态,主动地接受学习活动和享受多元的精神体验。首先,注重老年人情感体验。运用智能技术建构学习空间的精神属性,激发老年人的精神潜能和使其获得情感层面的体验,进而使其产生对场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强调老年人身心的良性交互。老年教育精神空间更为重视智能技术与老年教育的“具身式”关系,智能技术赋权下的老年教育精神空间可以助推老年人身心交互的深度耦合。譬如,智能技术可以促进老年人的“心流体验”,即让老年人在老年教育精神空间活动过程中达到全身心的、完全忘我的投入状态和最优体验。
(三)评价者:提升老年教育的服务质量
智能技术赋能为老年教育评价变革发展提供了支撑引领,以智能技术支持老年教育评价创新是提升老年教育服务质量和深化新时代老年教育的应有之义。智能技术赋能老年教育评价关键在于用智能技术助力老年教育评价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运用,以此全方位地预测和诊断老年教育课程、教学效果以及老年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有助于老年教育形成动态化的、精准化的生态评价体系,以便提升老年教育的服务质量。譬如,在智能化老年教育评价中以传感器网络和通信技术等为中介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多维度的数据收集,利用这些数据找准规律、发现问题和预测趋势,提高老年教育评价的应用效能和服务水平,将原先对老年人学习和需求的碎片化评价转化为多维的、全面的以及深入的系统化评价,进而为老年教育服务质量的改善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
三、潜在问题:智能技术于老年教育的座架引诱
智能技术在老年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可能给老年教育带来潜在问题,尤其是座架引诱之险。“技术的座架”是指技术和围绕技术的一系列制度和文化构成的一个绵延不断的整体,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人存在的前提,这就可能致使智能技术与老年教育的融合陷入座架引诱的泥潭。
(一)“本末倒置”:智能技术垄断老年教育思想
智能技术融入老年教育的过程目前存在两种路线,一是根据问题找技术,二是依据技术找问题。前者展现的是一种主动性,是一种理想的融合状态。然而,在智能技术与老年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可能会更多地陷入后者的引诱之中,智能技术与老年教育现实问题逻辑关系颠倒,其融合的相关性超越因果关系,将所有老年教育问题都转化为智能技术的实现问题。大数据时代,智能技术带来的最大变革莫过于忽视对因果性关系的寻求,而仅仅满足于关系的相关性。而智能技术与老年教育的融合则需要借助于因果关系来解释相关性,否则二者的融合就会停留于虚假的表层,不能达到真实的深度耦合。换言之,智能技术的发展遮蔽了老年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即不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反而盲目地将任何老年教育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智能技术,将二者强加相关性,忽略了老年教育由此获得意义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