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协同视角下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体系的构建

作者: 许媚 彭莹 郎璐米

[摘要]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协同为目标,探索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是新时期高职院校资助工作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资助育人的必然要求。当前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体系建设面临着标准差异、关怀缺失和监管不力等问题。对此,高职院校需进一步明确发展型资助体系建设的关键点,紧抓经济帮扶、资助育人、能力提升、精准施策、教育公平等方面,以“五育”协同理念为指导,推动发展型资助体系的改革创新;以项目式资助为载体,促进发展型资助体系与“五育”目标有机融合;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实现对贫困生的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以长效监管机制为保障,实现资助工作的“五育”育人目标;以学生资助范式的三重转换为基础,开展资助育人系列教育活动,构建“五育”协同的发展型资助体系。

[关键词]“五育”协同;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资助体系;精准资助

[作者简介]许媚(1983- ),女,浙江宁波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彭莹(1992- ),女,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郎璐米(1994- ),女,土家族,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硕士。(重庆  4011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五育协同’的发展型资助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skxszz03)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6-0056-0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强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的要求。高职院校以教育资助为抓手,促进教育公平化,扩大教育脱贫攻坚战成效,可服务教育强国战略,助力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但是,目前各高职院校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资助体系,可依然存在资助育人观念较弱、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根据教育脱贫攻坚战实际情况,结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高职院校应构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发展型教育资助体系,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内生动力。

一、基于“五育”协同的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体系建设的新定位

(一)从“保障型”到“发展型”,政策导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2017年,教育部将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要求将“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建立起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2020年全国学生资助工作要点》指出,要加强资助育人工作。推动各校形成全员参与、各部门配合、各教育环节统筹协调的资助育人机制,对受助学生身心发展、道德品质培养、学业帮扶、就业指导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促进贫困生成长成才。《2021年全国学生资助工作要点》提出,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精准资助,深入推进资助育人,积极应对疫情对学生资助工作的影响,建立健全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的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和灾情应急保障机制。《2022年全国学生资助工作要点》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推进“发展型”资助。坚持把促进贫困生成长成才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巩固“保障型”资助的同时,推动学生资助向“发展型”拓展。可见,发展型资助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资助育人的主要实现路径,也是新时代学生资助育人改革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国家对学生资助工作的整体部署有力地完善了我国学生资助体系,不仅实现了教育公平的第一步——向贫困生政策倾斜,推进了高等教育普及化,而且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起到了激励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资助体系,在脱贫攻坚后时代,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应从普惠型资助转向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塑造自立、诚信、感恩、坚强的优秀品质。

(二)从“传统”到“现代”,“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助推精准资助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高职院校凭借网络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建立起数据共享机制,更加快捷地获得受资助学生的信息,掌握每位受助学生家庭、学习成绩、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对外交流等方面的情况,精准识别资助对象。同时,高职院校在发展型资助体系建设过程中,通过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灵活掌握资助额度,实现资助工作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动态管理及监督反馈等,进一步促进国家资助的公平公正,帮助受助学生全面发展,顺利完成学业,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实现“五育并举”的培养目标。

(三)从“90后”到“00后”,新生代学生群体提出新挑战

当前,我国高职学生大部分是“00后”,不同于“90后”,他们的思想更独立,需求更个性化,发展的方向更多样化。显而易见,过去单纯的以经济资助为主的资助形式已不能满足新生代家庭困难学生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高职院校亟待建立发展型资助体系,帮助有不同发展需求的贫困生实现其个性化的需求和人生价值。发展型资助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将资助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相结合,方能提升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育人效果。

二、当前高职院校资助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标准差异:贫困生认定标准不统一,认定精准度有待提升

当前,高职院校对于贫困生的认定缺乏量化标准。虽然,教育部针对贫困生标准有相关规定,但是具体的操作细则仍只是由高职院校自行制定,在贫困生的认定方面存在一些差异。目前,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方法主要包括三种:一是根据学生提供的 《家庭情况调查表》等材料进行认定。该方法能够较为直接地判定贫困生,但是相关证明材料的真实性难以考察。二是通过审核认定的方式选出贫困生,经过“班级初选—年级评定—学院认定—学校终审”四个层级的审核进行认定。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班内其他同学很难掌握贫困生的具体情况,在投票选举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结果偏差,而且公开投票的方式会给困难学生带来一定心理压力。三是通过填写《贫困生认定量化表》对学生困难程度进行量化评定。这种方式,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前两种方法的主观性认定成分,但量化评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仍值得进一步研究。高职院校大多采用上述三种认定方式,由于评定标准不一,认定的精准度有待提升。

(二)关怀缺失:过度关注经济资助,忽视精神关怀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集中于经济帮助,重点关注学生物质生活层面,为学生解决学费和生活费用,但是对贫困生心理方面的关注较少。由于高职院校对贫困资助工作的认知不够深入,忽视了贫困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感恩教育等,导致部分受助学生感恩意识缺失、诚信观念淡薄、责任感不强,对贫困资助产生了比较严重的依赖心理,更有甚者拿着补助挥霍浪费。所以,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不仅要关注贫困生经济方面的问题,还要关注他们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帮助他们脱离经济贫困的同时,助力他们实现精神层面的升华,形成健康的心理品格,提升综合素质。

(三)监管不力: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长效监督渠道

建立监督管理机制是保障学生资助工作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阳光资助和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目前,高职院校为了保证贫困生评选的公开、公平和公正,都会对结果进行公示。但是,整个资助过程形式化严重,缺少真实有效的监督和反馈,尤其是针对受助学生的后期监督,一直是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薄弱环节,导致了一些不良现象的产生。高职院校进行学生资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公开评选出那些真正需要资助的贫困生,在资助金使用方面还需要对学生做好前期的规划教育,达到资助工作的育人效果。

三、“五育”协同视角下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体系建设的关键

(一)经济帮扶:发展型资助体系的基础

发展型资助体系是建立在保障型资助体系基础上,优化资助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首先要为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在此基础上才能对这部分学生开展教育活动。对此,高职院校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仍要将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摆在基础地位,只有先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方面的难题,才能在知识教育、能力塑造、精神提升等方面留足发展空间。高职院校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要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手段进行精准资助,确保资助资金发挥最大的帮扶和育人效果,明确每位贫困生的需求,保障每一位真正贫困的学生都能受到资助,才能使他们拥有实现自我发展的机会。

(二)资助育人:发展型资助体系的目标

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体系建设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引领,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种资助形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将资助体系作为育人阵地,不仅要扶危济贫,还要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可见,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体系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资助育人。通过整合相关资源,在资助工作实施过程中贯穿育人理念,帮助贫困生摆脱经济贫困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创造性地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将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等内容融入其中,最终达到真正的资助育人的目的,帮助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能力提升:发展型资助体系的根本

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体系建设的根本是要超越最基本的经济资助,更加注重提升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思想品质、创新能力、实践技能、人文底蕴等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真正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奠定基础。一是通过实施发展型资助育人实现德育目标,培育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理念,并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通过实施发展型资助育人实现智育目标,任课教师和辅导员要更加关注贫困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顺利掌握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并为他们提供学习指导。三是通过实施发展型资助育人实现体育目标,帮助贫困生参与体育活动,在增强贫困生体质的基础上,培养百折不挠的意志力。四是通过实施发展型资助育人实现美育目标,通过举办美育活动培育贫困生的审美能力,帮助他们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学会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提升对生活的信心。五是通过实施发展型资助育人实现劳育目标,对贫困生进行劳动观念教育和劳动技能教育,使他们具备自食其力的能力,摒弃“等、靠、要”的思想,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更多的经济基础。提升学生能力是发展型资助体系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发展型资助体系最大的内核价值。

(四)精准施策:发展型资助体系的原则

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体系建设需要精准把握学生成长的特点和需求,这也是建设发展型资助体系的原则。一是了解贫困生的成长背景。大部分贫困生的成长环境和条件有限,表现为父母很难正确引导子女的学业发展,也不能为子女提供太多的社会资源,更有一些孩子从小就是留守儿童,很少得到父母的教导。与其他家庭经济水平较好的学生相比,很大一部分贫困生的视野和见识不够开阔,教育基础薄弱,缺少个人才艺。高职院校针对贫困生的这些特点,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提升资助工作的有效性。二是了解贫困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大部分贫困生具有一定的思想包袱,包括思想方面的负担、报喜不报忧的习惯、急于反哺家庭的心理、患得患失的心态等。这就导致了贫困生具有双重的性格特征:一方面,能吃苦耐劳,自立自强;另一方面,自信不足,敏感多疑,思想保守。基于这些思想行为特征,精准分析受助学生的多层次需求,聚焦贫困生在生活、学习、精神上的重点难点问题,精准定位资助工作,帮助学生实现较高层次的需求,提升贫困生在整个资助工作当中的幸福感。

(五)教育公平:发展型资助体系的价值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最终目标在于帮助贫困生成才,使贫困生享有和其他学生一样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体系建设的价值就在于实现教育公平。发展型资助和保障型资助都是基于教育公平原则基础上,对教育资源进行的再分配,前者更加注重为受助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机会,后者的关注点在于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保障型资助更多地停留在经济层面,未能更好地发掘育人功能;而发展型资助能够为贫困生提供综合性的帮助,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价值。发展型资助可以有效减少受助学生消极的思想,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