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国视角下思政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梁庆建

[摘 要]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固体废物的分类、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使学生成为具有环保伦理、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的海洋复合型人才。在党的精神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引领下,课程组将专业知识、创新意识与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等有机结合,为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思路。

[关键词]海洋强国;思政课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7-0089-04

新时代,高等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当代大学生予以正确的引导[1]。《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中全面推进,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2]。

如今是全球化时代,海洋事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浙江海洋大学作为一所以海洋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秉持着“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致力于培养能够为海洋强国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作出贡献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在这一背景下,课程组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引导,将枯燥单一的课程教学与当前国家发展理念和需求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素养,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养专业型人才。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以“优化资源配置与利用,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为主题,试图从海洋强国视角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可行的融入路径,力争构建大学课程思政示范性教育模式,既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一、海洋强国战略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之间的关系

建设海洋强国的核心内涵,源自提高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这四大方面。在海洋经济领域,中国通过推动海洋产业发展、建设现代海洋港口、加强海洋牧场建设,不仅为经济增长添砖加瓦,而且为国家发展赋予新的动力。然而,建设海洋强国并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同样重要。严格的环保措施和科学管理,能确保海洋生态的健康与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是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环境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连接的重要纽带。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主要研究城市垃圾、工业废物、其他有毒有害废物的预处理及管理,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处置、综合利用和资源化,危险废物的管理、预处理以及最终处置等。其课程特征是内容多且比较分散、计算量小、跨学科概念及原理多、实践性强[4-6]。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与海洋强国战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互动,它们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蓝色未来。一方面,海洋强国战略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作为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核心课程,专注于废弃物的处理、无害化、综合利用等环保方面的内容,正是为了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废弃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为海洋的健康与生态平衡作贡献。另一方面,海洋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海洋强国建设需要依赖先进的海洋科技与工程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培养了学生海洋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使学生未来从事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保等领域的工作时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些能力。

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思政的切入点

(一)突出环保意识与海洋意识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海洋意识。通过深入研究固体废物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学生将认识到对固体废物的不当处理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进而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保护海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将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资源,尊重自然,关注环境问题,明确维护海洋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个人责任在海洋强国建设中的作用。

(三)强调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应当注重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先进的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可以实现和谐统一。

(四)培养社会责任感

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了解固体废物对社会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志愿活动,为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领域的发展和海洋保护作贡献。

此外,在探讨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重要性,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学生建设海洋强国的国际视野,认识到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三、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使其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 挖掘环境资源与环境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使学生具备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导致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的“绪论”中提到,全球最大的垃圾场相当于4个日本大小,约有400万吨的太平洋垃圾正在缓慢移动,并将进一步影响中国的环境。“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措施”部分提到固体废物污染所带来的危害,以及需要采取的控制措施。例如,全球最大的垃圾填埋场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结合当前我国政策及“十四五”规划,教师在第一节课就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环境问题,提醒他们意识到作为专业学习者,他们将成为解决环境污染与防治问题的重要力量,并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接班人。因此,学生将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到他们需要积极解决众多环境问题,并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

2.整合模块化课程内容

在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中,课程组以“优化资源配置与利用,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为主题,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模块化整合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教材,使教学内容有条理且高效,同时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领悟为人处世的重要道理。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以宁平主编的《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作为主要参考书目,同时将赵由才主编的《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蒋建国主编的《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以及聂永丰主编的《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作为辅助参考书。将教材进行模块化凝练,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见表1)。

在整合教学内容过程中,课程组注重将课程内外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组合,以融入思政元素。如在讲模块一的“固体废物的收集”这一内容时,融入两个澳大利亚人发明的海洋垃圾桶能够在海洋中自动回收海洋垃圾的事例;在讲“矿业固体废物资源化”这一内容时,加入知名教授利用矿渣作为胶凝材料,制造低碱度人工鱼礁混凝土等事例。这样,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和引导,提高综合素质。

3. 立德树人,从学生自身出发开辟课程思政新渠道

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学生则是这一过程的主体。在浙江海洋大学精神的指引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课程组通过一系列实践来达到这一根本目标。

首先,设立“学校环保志愿者”项目,让学生亲身参与环保实践。在志愿活动中,学生面对实际情况,讨论环保问题,并从中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责任。这样的经历使他们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自觉培养社会责任感。

其次,组织“污水处理”实践团队,让学生深入了解污水处理的技术和实际操作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将亲身体验到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易和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专业知识,而且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

通过以上方式,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实践者和思考者,同时充分体现了学校立德树人的成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德才兼备,是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同时,这样的课程思政新渠道还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为了推进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思政教学融合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建设,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课程思政的合作伙伴和实践共同体。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热情,树立科学的价值观,重构学生的理性认知,并强化其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借助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以思政促教学,以教学拓思政”的教学方式,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思政教育的渗透,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引导他们在专业学习中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和使命。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知识本身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课程组以“优化资源配置与利用,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为主题,将其恰当地融入相关教学内容。而模块化课程内容是对教材内容的梳理,浓缩精华、找出内在联系,再通过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及融入的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因此,依托模块化课程内容构建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是本课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实践效果与反思

(一)实践效果

课程开始,课程组从海洋中的固体废物污染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全球性的环境挑战,并激发他们积极参与保护海洋的热情。教师先播放一个引人深思的视频,展示海洋生态系统因固体废物污染所面临的巨大威胁。学生被视频中的画面所震撼,随后分成小组,就所观看的视频展开热烈的讨论。每个小组都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同时提出了如何应对这一问题的想法。这个环节旨在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培养他们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实践课方面,每名学生都积极参加海洋环保比赛,以创意和行动宣传固体废物的危害,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应对环境挑战的能力。此外,学生还积极参加洁净海滩环保志愿活动,亲身体验清理海洋垃圾的重要性。通过实际行动,学生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固体废物污染现状,以及每个人都能为环保事业作贡献。

在课程结束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了精彩的结课汇报。他们通过PPT介绍了自己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分享了自己参与海洋环保行动的经历和成果。这个环节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展现了他们在环保领域的积极贡献和创意思维。

(二) 教学反思与不足

通过课前调查数据,课题组了解了学生在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习中对于环境问题的认知和态度。结合这些数据,课题组选择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即海洋固体废物污染现状,以期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其进行深入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讨论、分析案例等方式,深入探讨固体废物污染的影响及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定位;接着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关于海洋环境问题的案例,并与当前的时事热点相结合,进一步拓展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的实践感知。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学习更加主动和积极,而且促使他们从课程中获得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有些学生思考问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和引导。另外,对于环境问题的讨论,有时可能会引发一些争议,需要教师在引导讨论过程中注意处理好学生的观点差异。此外,海洋环境问题的引入也需要更多的关联和扩展,使其有机融入课程内容。

五、 结语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对固体废物问题的认识,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固体废物的来源、性质,以及处理与处置的科学方法、技术手段,意识到固体废物处理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课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实践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学生将能够应对固体废物问题的挑战,并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 参 考 文 献 ]

[1] 石丽艳.关于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0):41-4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3-09-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bd988cfd0003ee5500000003642e6a65.

[3] 贾宇.关于海洋强国战略的思考[J].太平洋学报,2018,26(1):1-8.

[4] 项玮.环境工程专业《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50):119-120.

[5] 游文华,奚道国,方龙香,等.环境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12):88-89.

[6] 刘青松.《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40):65-66.

[责任编辑:刘凤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