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人才培养视域下新媒体项目管理与实践课程教改研究

作者: 彭佳琪

[摘 要]新质生产力强调培养和汇聚能够驱动高技术化劳动资料和对象以及熟练运用新型生产工具并催生创新生产价值的人才力量,以迎接和引领新一轮技术变革。在新质人才培养视域下,新媒体项目管理与实践课程基于FD⁃QM标准,重新审视学生主体性,对课程进行深层次的调整与优化,突出“以人为本”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课程通过建设跨领域教学团队,整合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和前沿的新媒体技术,提升教学内容与课程活动的前瞻性、应用性。同时,课程密切对接产业实际需求,关注技术的具身性,着力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渗透素养,提升其掌握和驾驭新劳动工具的能力。课程持续聚焦于培养适应产业发展趋势的新质人才,以期通过这些探索,推动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新质人才;FD⁃QM标准;新媒体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8-0044-08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整合和优化科教创新资源,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强调“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1]。人才是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智力来源,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2]。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新质人才培养担负着双重使命:一方面,它要求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出对学生创新思维、跨学科交叉合作及实践技能的培育,确保学生能够敏锐捕捉并快速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时代特征;另一方面,高层次创新型的新质人才是推动各行业健康发展和实现社会价值的关键力量。新媒体专业课程不仅要回应教育系统内部对新质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而且要紧密围绕新质生产力构筑的新型生产模式和市场环境,重新审视和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以培养出能够推动产生创新价值的新质人才。

一、新质人才培养视域下开展新媒体项目管理与实践课程教改的意义

工业时代将知识体系划分为以概念体系、思想推导为主要特征的人文社会科学和以数学为基本语言并形成符号化体系的自然科学两大领域。1959年,英国学者、物理学家斯诺发表题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认为存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即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两种文化之间存在割裂问题[3]。在我国,随着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元宇宙、新能源、量子计算等尖端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两种文化的割裂”所表征的知识观差异日渐显著,不仅反映了两种知识体系的分歧,而且凸显了传统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日渐加剧的矛盾。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恰恰要求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壁垒,倡导跨学科、跨文化的深度融合,培养能够驾驭多元知识体系、具备复合型素养的新质人才。基于此,新质生产力将带动建设成一种新型的、面向未来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质人才培养范式,这对新媒体教育领域尤其是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质生产力反映了教育领域与时代变迁相融合的特征,它不仅倡导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而且强调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精神互文性。新质生产力旨在通过多维度的整合,促进知识的创新演进与社会实际需求的紧密对接。教育的改革理路在与时代发展的相互作用中展示了对知识传授与社会发展趋势之间关联的深刻理解。在新质人才培养框架下,传媒教育的本质被重新审视,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旨在通过新的教学方法和产品化、数字化思维方式,使传媒教育体系能更好地适应新媒体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求。对教学设计的改革不仅是对传统教学范式的继承,更是对学科知识体系的重构与创新,借助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新媒体行业发展与学科教育相融合,更好地回应社会的需求和行业的需求。

新质生产力展现出人才培养与新兴领域日渐紧密的融合态势,体现了对前沿科学与技术结合的深度追求,其倡导的是具有先导性、引领性、创新性的教育范式。新媒体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是一个跨专业、跨学科的新兴方向,其在内容创作、版权保护、平台运营、项目管理、前沿技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实践中面临众多困惑与迷思。然而,尽管存在挑战,新媒体依然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其核心动力在于持续创新。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新媒体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内容创作与传播技能,而且要对用户和产品有深刻的理解,包括具备敏锐的“网感”、市场洞察力以及较强的产品思维、用户思维,这也是新媒体人才培养中创新理念的核心所在。在此背景下,新媒体项目管理与实践课程基于FD⁃QM标准的教学设计改革研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课程教学改革从学习目标、教学设计、课程体系、实践体系、教学评估管理等维度展开,经历了全面的重新构建,拓展了教学思路和视野,超越了单一维度的课程研究,在改革的基础上搭建起一个顺应新质人才培养需求的应用型教学框架。

新质生产力诠释了课程体系与产业前沿动态的密切关联性,它敦促教育者关注人才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明确指出新质人才应具备跨领域、多元化的技能组合,由此推动课程体系实现持续迭代,确保教育内容的时代贴合性与前瞻性。新质人才的培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因此新媒体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应当着力于加强教学实践环节,通过项目导向学习、实习实践和案例研究等方式,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知识获取与技能培养、教育过程与市场需求的双向对接。鉴于新媒体行业具有快速迭代的特性,从业者须具备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力,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和市场需求。因此,新媒体教育体系需要精准把握行业发展动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确保培养出的新媒体人才不仅能够满足当前的职业技能要求,而且能灵活应对未来行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在新质人才培养背景下,新媒体专业课程需要充分利用智能技术的优势,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为基础,致力于培养能够坚定“四个自信”的综合型新媒体人才。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注重把握时代特征和学科发展趋势,持续探索更为先进的教育模式和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二、新媒体项目管理与实践课程教学现状与学情分析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转型驱动着媒体格局与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与重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移动应用、社交媒体、网络直播、聚合平台等新兴应用与业态的不断涌现,不仅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范式,更催生了受众与媒体间互动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新媒体专业课程扮演着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关键角色,承担着融合技术创新与人文素养培育的关键任务。然而,面对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市场的动态需求,新媒体专业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了若干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以新媒体项目管理与实践课程为例,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维度。

(一)学生对教师引导过度依赖

新媒体项目管理与实践课程是一门专注于高层次学习者的新媒体专业课程,涵盖了传播学理论、新媒体产品设计理论、新媒体营销理论和新媒体项目管理理论等多个核心领域。该课程旨在回应新媒体行业快速发展对于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通过系统化、实战化的教学模式,向学生传授在新媒体产品设计构思、策划、执行与管理全过程中的专业知识和关键技能。在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系统构建一套横跨新媒体产品设计逻辑、项目管理流程及实战应用策略的知识体系,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新媒体行业实践案例进行有机结合,以求通过实例解析、模拟演练等教学手段,有效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拓展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范式中,教师的讲解往往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多采用单向的知识传授模式。这种模式有助于系统地传递知识,但也可能导致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的引导,影响其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对新媒体领域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深入理解与探索,对其创新能力和适应未来行业变革需求的潜能挖掘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新媒体项目管理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深度改革,构建更加开放、互动性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潜能。

(二)教学团队结构较为单一

当前,新媒体项目管理与实践课程的架构呈现出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间的结构性断层现象,具体表现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现有课程架构倾向于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与解析,与行业实践需求相匹配的实务导向较弱,导致两者之间出现了定位上的不协调。高等教育领域内负责新媒体专业课程的教学团队,学术理论积淀具有深厚的底蕴与扎实的基础,但在实时追踪和对接新媒体行业前沿实践动态方面,则可能遭遇一种时间性与实践性结合的滞后效应。这种滞后性在课程内容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体现为对理论知识体系的深度剖析和解读占据了主导地位,相比之下,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系统化培养与锻炼则相对不足,未能有效地匹配和满足新媒体行业对具备实战应用能力人才的迫切需求。

为有效缓解新媒体专业教育与行业实际需求间的脱节状态,亟须对新媒体项目管理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团队结构进行优化,构建集理论教育与实践应用于一体的教学团队。理想的教学团队应发挥理论教育与实践应用的双重优势,通过行业专家或一线工作者介绍最新的实践案例及技术动态。这种做法既有利于确保课程内容紧跟行业发展前沿,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应用能力,以期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上达到更高层次的一致性与和谐性,弥合理论教育与实践应用之间的间隙;又有利于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的紧密贴合和动态适应,在学术研究与实践操作两个维度上同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实践之间的深度融合与良性互动。

(三)学生对新媒体产品的认知停留在表层

新媒体行业的快速演进和产品化趋势的驱动,促进了技术与内容的高度整合,使得技术创新、内容创作与产品设计开发密不可分,客观上提升了对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及信息素养的期望值和要求层次。学生不仅需要扎实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技巧,而且需要具备敏锐的信息捕捉、分析、整合及创新应用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面对新媒体产品及项目时,部分学生展现出对相关理论和原则的理解尚停留在表层,往往难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导致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明显的鸿沟。另外,由于缺乏在新媒体行业实践的机会,因此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适应未来的相关现实挑战。

截至2023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91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了2562万人,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9%[4]。庞大的用户群体被分流至不同类别和功能的产品中。作为未来的新媒体行业从业者,对产品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认知上,而要更加深入地探究新媒体产品背后的产品设计理念、应用技术、市场趋势和用户行为。鉴于新媒体产品日益增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新媒体项目管理与实践课程教学设计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现有的课程结构,确保课程能够覆盖新媒体产品需求分析、用户研究、竞品分析、市场分析、产品设计等多元化的知识模块,培养学生的理论前瞻性与跨领域综合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课程应当强化对学生新媒体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在真实的项目情境中开展统筹规划、团队协作和有效执行,使其具备在新媒体产品开发过程中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创新设计思路和高效管理项目的能力。

(四)学生的数字化适应力与人工智能渗透素养不足

在当今新媒体技术持续突破与快速迭代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行业对一线从业者的综合能力要求日趋严苛,其中尤以强大的数字化适应能力和高水平的人工智能渗透素养为核心诉求,以保证从业者能够有效适应并积极应对新媒体行业的高速发展与持续演化。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表现出数字化适应力欠缺,未能充分展现对复杂多变的数字化环境的应对能力,具体表现为在数据分析技能方面的基础薄弱,比如在数据收集的准确性、数据处理的高效性以及数据解读的洞察力等方面存在不足。

另外,部分学生在理解并掌握人工智能相关知识、技能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如缺乏对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内容生产模式、AIGC与数字经济的关联、AIGC对垂直行业生态的影响以及人机共生等问题的关注和了解。这些情况导致学生在适应和运用新媒体技术、参与创新性项目以及提出独创性解决方案方面遇到困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