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信仰塑造研究

作者: 潘颖

[摘 要]科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品质。大学生要成长为新时代好青年,就要认真学习党史,努力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要求。新时代强化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应以文化建设深化信仰塑造认知理路,以网络思政创新信仰塑造载体建设,以社会实践强化信仰塑造行为锻炼,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取得良好成效。

[关键词]新时代好青年;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信仰塑造;红色基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8-0097-08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决策。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必须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并要求青年学好党史,发挥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为了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教育引导青年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还出版了《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权威党史学习教育书籍,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清晰翔实的党史论述和重要的理论指导。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面向大学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中国共产党由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再到惊天动地的奋斗历程,而且可以使他们从党史蕴含的历史智慧中获得丰厚滋养,为塑造“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提供坚实基础。新时代大学生应以实际行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应在学思践悟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承红色基因,在党一百多年来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再创辉煌,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描绘奋斗新画卷。

一、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信仰塑造的目标所向

(一)以党史学习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接受、认同和信服。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先进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救国方案。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存续的重要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均涌现出无数青年为国奋斗的感人事迹,是广大青年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生动表现。新发展阶段面临“两个大局”,需要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现在泛娱乐主义、功利主义等多元社会思潮使部分大学生出现信仰危机,淡化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青年“圈层”的主流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1]。党史中革命先烈和英模人物的伟大事迹显示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巨大感召力和引领力,能够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想认同和情感共鸣。大学生要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深刻体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践行者。

(二)以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正确党史观。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能否树立正确党史观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为更好凝聚广大青年的共识和力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斗,迫切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并坚持三个原则:其一,坚持党性原则。“党史姓党”,要求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看待党史,在旗帜鲜明讲政治中学习党史,学习党史先进人物的高尚品行,增进对党的情感认同。其二,坚持人民性原则。坚持正确党史观就是要站稳人民立场,就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学习党史就是让大学生明白党的历史由人民创造、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基本事实。“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史是党发动人民力量,维护人民利益,领导人民攻坚克难、创造伟大成就的历史,大学生学习党史要站稳人民立场,以人民的视角认识党史,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其三,坚持规律性原则。一要把握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大学生必须清楚党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奋斗、取得历史性成就是主流,警惕“把支流看作主流、用细节代替本质”的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观点,必须在党史中发掘最关键线索、最主要本质,做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二要实事求是对待党史。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求大学生用全面、客观、发展的眼光看待党史,用历史思维、系统思维评价党史事件和党史人物,而不能以臆测代替党史客观事实,应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充分认识历史必然性。

(三)以党史学习教育培养青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2]。“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是新时代大学生信仰塑造的重要品质。

“有理想”是新时代大学生的立身之本。青年有理想,国家有希望。大学生应利用党史丰富的理想信念素材培养“有理想”品质。一是应有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奋斗。大学生应牢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目标和任务,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心和决心,以久久为功的奋斗把中国式现代化推向新的胜利。二是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3]。大学生要时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理解和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三是应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大学生应学习党史先进人物的奋斗精神,立志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实现个人理想的“航向标”,在实现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中升华个人理想。

“敢担当”是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之基。党的一百多年奋斗史表明敢担当是青年的突出品质。新时代需要继续爬坡过坎、攻坚克难,这就要求大学生有“敢担当”的品质。一是应有担当意识。新时代大学生要继承先辈敢担当的精神,树牢“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意识,在敢担当中激励自己成长成才。二是应有敢担当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志气是新时代好青年应有的敢担当的气魄,骨气是新时代好青年面对挑战时敢斗争的气节,底气是新时代好青年面对困局时敢挑战的气概。青年敢担当的志气、骨气和底气,要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培养和增强。三是应有担当能力。青年的敢担当最终要体现为善于担当,要有担当的能力。新时代大学生身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应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创新水平,并以此锻炼善于担当的能力,为科技兴国贡献力量。

“能吃苦”是新时代大学生的成才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4]青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肯吃学习、生活、成才之苦,才能锻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栋梁之材。一要吃学习之苦。大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当作时代赋予自己的光荣使命,应树立主动学习的理念,在勤学苦练中克服本领恐慌,做到又红又专。二要吃生活之苦。现在的生活水平已实现质的跃升,大学生从“去哪儿都新鲜”到“去哪儿都习以为常”,但依然需要传承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勤俭节约意识。三要吃成才之苦。大学生应甘于吃苦,在自找苦吃中磨砺斗志。近几年,部分大学生常以“躺平”“摆烂”为由逃避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大学生应克服消极思想,用能吃苦的实际行动磨砺意志,努力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高水平人才。

“肯奋斗”是新时代大学生的成功之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5]。一是在专业技能学习方面,面临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形势,大学生要迎难而上、接续奋斗,努力成为国家需要的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助力国家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二是在做就业选择时,大学生要弘扬艰苦奋斗、接续奋斗的优良传统,坚决抵制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目前有部分大学生的奋斗观出现偏差,误以为靠流量走红赚快钱大钱是人生捷径,或是在择业时以“钱多事少离家近”为最佳选项,不愿从事艰苦的工作。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绝不是“敲锣打鼓”就能轻松实现的。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应在学习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中传承艰苦奋斗精神,将不懈奋斗、永久奋斗转化为自觉行动,在接续奋斗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二、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信仰塑造的时代价值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采取各种方式,对我国意识形态阵地进行渗透,大学生要时刻警惕西方错误思潮的侵蚀。党史学习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对错误思潮的鉴别力和抵御能力,并且让大学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一)党史学习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要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国家意识形态的价值浓缩,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精神指引。党的十八大首次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二十大要求我们“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持续抓好“四史”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党一百多年的发展史蕴含的丰富育人资源是推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撑,加强党史学习教育能有力推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史学习教育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理论基础。回顾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推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十九大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提升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相对应:经济建设主要对应“实现高质量发展”,须广泛践行“富强”价值理念;政治建设主要对应“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须广泛践行“爱国、自由、民主、法治、友善”等价值理念;文化建设主要对应“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须广泛践行“文明”价值理念;社会建设主要对应“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须广泛践行“平等、公正、敬业、诚信”等价值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对应“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须广泛践行“和谐”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参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价值归依,大学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可以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可以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促使他们自觉遵循和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为人处世的行动指南。

党史学习教育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实践根基。我党一百多年来在新中国成立、振兴、富强的实践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历史必然性。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现实逻辑,可以使大学生更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本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对应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等价值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的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应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理念,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对应“公正”“法治”等价值理念;在我党一百多年奋斗实践中形成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涵盖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能使大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嵌的党性和人民性原则,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认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强化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担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有利于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同转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际行动,这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意义所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