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危机事件中辅导员精准治理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 何波 陈祎翀 刘骊珠

[摘 要]精准治理能力是辅导员处理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基本功,是辅导员职业能力体系中的核心能力之一。通过调研发现,高校学生危机事件中辅导员精准治理能力培养受到岗位认知、行政事务、专业指导和培训模式的影响。基于精准治理理念,课题组探索出一套学生危机事件精准治理解决方案,推动辅导员遵循学生危机事件的一般性规律,以获得精准信息,实现精准管理,做到精准响应,进行精准干预,开展精准教育,构建“底线思维—信息闭环—快速响应—协同处置—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工作链条,切实做好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同时,通过“干中学”机制提升辅导员的精准治理能力。

[关键词]精准治理;学生危机事件;辅导员;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3-0010-07

精准治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方法论中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建立在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基础上的,具有针对性、务实性和高效性特征的现代思想方法,包括精准细致的认识方法、严谨系统的分析方法,更是一种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将精准思维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精准治理,需要凸显针对性、主导性、融合性等核心理念[1]。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10周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高校在增强师生国家安全意识、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中承担重要使命,对学生危机事件的预警、处置和善后等机制建设,以及学校内部宏观指导和机制统筹等普遍重视,并努力建设校园安全治理工作体系,但效果不尽如人意。精准治理能力是辅导员处理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基本功,是辅导员职业能力体系中的核心能力之一。大量实践证明,肩负学生安全稳定责任的高校辅导员群体在学生危机事件中往往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同辅导员的精准治理能力差异较大,影响了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因此,如何构建辅导员精准治理能力体系,系统性地探索辅导员精准治理能力培养路径,推动学生安全稳定工作是当前高校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一、辅导员精准治理能力是影响高校大安全稳定工作格局的重要因素

学生危机事件是影响高校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早在2006年1月和6月,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危机治理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些学者对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有学者认为危机事件发展一般包括潜伏期、爆发期、蔓延期和恢复重建期等四个阶段。童心提出从源头掌控、过程处理、防范恢复三个维度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基于改进区间直觉模糊TOPSIS方法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模型 [2]。苗娣采用RAC法对火灾爆炸风险、管理风险、群发性风险和个体性风险等四个方面做了风险发生频率和损失程度的评估[3]。 张晓霞和李奇把高校校园安全风险归纳为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公共卫生、心理健康、校园暴力冲突等五种突发事件类型,并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 [4]。覃红霞和林冰冰认为要整合校园安全系统与救助资源,使高校与所在地政府、社区、企业、公众等形成更强大的社会网络,构建多层次的校园安全共治模式[5]。 但是就如何提升辅导员对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精准治理能力,构建更加精准有效的高校安全管理体系,目前学界仍存在不同观点,未达成共识。

辅导员精准治理能力是影响高校大安全稳定工作格局的重要因素。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要与学生形成最紧密的教育关系。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6]。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是在新时期背景下继续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重要制度安排。该规定提出,“校园危机事件应对”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要求辅导员组织开展基本安全教育;参与学校、院(系)危机事件工作预案制定和执行;对校园危机事件进行初步处理,稳定局面控制事态发展,及时掌握危机事件信息并按程序上报;参与危机事件后期应对及总结研究分析 [7]。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着重强调要构建“安全稳定体系”,指出要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切实保护学生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身体健康,严格落实安全防范工作规范要求,强化安全基础建设,完善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机制[8]。实践证明,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最前沿和高校安全治理最前端,是学校了解学生思想的“感应器”和维护学生情绪的“稳定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提升高校学生危机事件中辅导员的精准治理能力是一项防患于未然的工作,其内涵在于系统性建构辅导员精准治理能力体系,推动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构成平安校园治理共同体,建设校园大安全格局。因此,本文从精准治理理论视角,对高校辅导员应对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能力现状展开调研与分析,结合学生危机事件的一般性规律,构建“底线思维—信息闭环—快速响应—协同处置—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工作链条,进一步探索形成辅导员精准治理能力“干中学”提升机制,推动其从“经验”到“精准”的转型升级。

二、辅导员精准治理能力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为深入了解辅导员对学生危机事件的精准治理能力现状,本课题组自制结构化问卷《高校辅导员学生危机事件处置精准治理能力现状调研问卷》,于2024年3月至5月对杭州8所高校的专职辅导员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研,获得了268份有效问卷。为了使问题调研和原因分析更加清楚化、具体化,课题组增设了个别访谈、多人座谈环节,与31名辅导员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数据确认与解释补充,得出以下结论。

(一)辅导员对岗位职责认知不清晰,可能会导致履职失准

调研结果显示,有32名受访辅导员表示“无法很清楚地区分辅导员工作边界”,这可能是因为辅导员对工作主责主业理解不到位,使其精力投入不平衡、不协调。调研中还发现,一些高校有50%~60%的辅导员都是初涉职场不足3年的年轻人,缺乏成熟职业经验且业务水平偏低,对于自身思想引领者、活动组织者、工作实施者、生活指导者和学生危机事件管理者等多重身份职责没能准确理解,导致无法迅速准确履职。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学习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是启发学生、激励学生、引领学生的心灵导师,一般也是学生危机事件的第一知情人和现场维稳者。如果辅导员对自身岗位的定位或职责缺乏准确认识和理解,就可能会导致履职失准;如果学校有关辅导员岗位的标准不完善、制度不明确或聘任时未说明,就可能会造成辅导员角色定位模糊等问题。

(二)辅导员忙于行政事务,可能滋生侥幸心理

调研结果显示,有213名辅导员认为“要做很多行政事务”,有77名辅导员表示“晚上经常加班”,其中感到行政事务压力“较重”的辅导员占56.34%,感觉“一般”的辅导员占22.38%。在交流中发现,部分受访辅导员表示由于疲于应付行政事务,“平时没有太多时间联系学生及其家庭”,当学生危机事件发生之时,自己无法有效协调学校、家庭和其他学生的力量,存在一定程度的角色混乱问题。还有31名辅导员认为当学生有心理困惑时“可以直接找心理咨询师”。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础岗位,是许多工作的一线执行者,由于工作繁多,常常陷入“焦头烂额”的困境。因此,如果对学生危机事件存在“不太可能发生”和“不会这么倒霉”的侥幸想法,辅导员就会放松警惕,导致危机事件发生时难以应对。

(三)辅导员缺乏专业化指导,处理危机事件时可能陷入业务困境

调研结果显示,有107名辅导员感到“处置能力不足”,担心遇到实际情况时解决不好;有55名辅导员表示“遇到危机事件,就有些手忙脚乱”,有81名辅导员表示“没有参与过其他学生危机事件处置过程”;另有41名辅导员表示“学生有情况发生,我会联系家长”,有43名辅导员承认“害怕会在自己学生中发生危机事件”;还有22名辅导员表示“没有直接经历过学生危机事件”。在交流中发现,部分受访辅导员表示在遇到学生危机事件时会收到“多位领导指令”或“多条线上任务”,有些指令自己难以兼顾。原因可能是部分学校对辅导员缺乏科学的业务化指导,存在“用多教少”和缺乏实操演练的情况,导致辅导员面对学生危机事件时陷入“无所适从”的业务困境。

(四)辅导员缺乏有效培训,可能存在能力短板和本领恐慌

调研结果显示,有239名辅导员“接受过应急处置教育和训练”,但仍有133名辅导员认为培训效果“一般”,仅有56名辅导员表示在培训后感觉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由此可见,辅导员业务培训实效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座谈过程中,一些受访辅导员表示自己缺乏应对危机事件的经验,“遇到学生危机事件,不想直接去面对和处置”,其中较多辅导员表示“出了事情就听领导的”“怕自作主张犯错误”。可见,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平时的想法就是被动去领命、执行与反馈结果,究其原因是这些辅导员缺乏危机事件处置专门训练和经验积累,在面临学生危机事件时便会产生焦虑或退缩心理。因此,高校若不事先对辅导员进行统一规范的培训和演练,可能会使学生危机事件处置变得“雪上加霜”。

综上分析,学生危机事件中辅导员精准治理能力培养受到岗位认知、行政事务、专业化指导和培训模式的影响,而且不同学校对辅导员业务本质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课题组进一步发现,一方面,辅导员在学生危机事件的理解和应对行为选择上受到年龄、性别、工作年限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辅导员还受到主观意识、自我认知、工作态度、学校背景和专业背景的深层次影响。总而言之,辅导员对学生危机事件处置的精准治理能力水平会影响其处置信心与成效,事关学生安全稳定大局。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管服一体化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精准治理工作方案建设中辅导员的作用

学生危机事件的发展大致可为四个时期,即潜伏期、暴发期、蔓延期和恢复重建期。课题组成员均是多年来坚守在学生工作综合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管服一体化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精准治理工作方案,如图1所示。辅导员要具备精准思维,遵循学生危机事件的一般性规律,以获得精准信息、实现精准管理、做到精准响应、开展精准干预、做到精准教育,构建“底线思维—信息闭环—快速响应—协同处置—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工作链条,在及时调查、控制、消除或降低学生危机事件的危害、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校园秩序等方面精准施策。

[大局意识和底线思维 ][精准化协同处置 ][精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学工队伍快速精准响应 ][][工作闭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管服一体化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精准治理工作方案][工作闭环] [部门 ][学生 ][教职工 ][学院 ] [外部

保障] [联合

处置]

图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管服一体化高校学生危机事件

精准治理工作方案示意图

(一)时刻保持警惕的底线思维,获得精准信息

在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处置中,辅导员应坚持以下五个原则。一是“以人为本”,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会重来。要把学生生命安全摆在第一位,满足学生合理需求的同时,确保学生在事件中处于安全状态。二是“事先预防”,事先应建立预防机制和危机预警机制,有预见性地制订预防策略。三是“依法依规处置”,坚持从保护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危机事件的原委进行详细了解和慎重考虑,依法依规处理。四是“沟通疏导”,要本着对学生进行平等沟通和教育引导的态度来处理事件,不能把学生置于事件处理的对立面。五是“快速反应”,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的工作思路,事件一旦出现就必须迅速有效地将其消除在始发阶段,制止学生危机事件负面影响的蔓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