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高校课程思政沉浸式学习变革

作者: 蔡伟 邵璟璟 李超恩 温小栋

[摘 要]数字赋能课程思政教学是近年新兴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需要科学界定其核心要义和精细设计其变革路径。文章剖析了高校课程思政沉浸式学习范式蕴含的因材施教、个性培养、多向交互等特征,从教学目标精准化、教学内容定制化、教学过程立体化的视角揭示了数字赋能课程思政沉浸式学习的变革要义,从全息传输、全程贯通、全员参与、全效聚合等方面提出了打造信息新载体、优化教育叙事体、建设育人共同体、构建评价有机体的数字赋能课程思政变革路径,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

[关键词]课程思政;数字赋能;学习模式;沉浸式体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4-0097-06

当前,以云计算、区块链、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蓬勃发展,正加速渗透到教育场景中,高等教育迎来了教育信息化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历史机遇[1]。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点内容,更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2]。数字赋能高校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变革的崭新样态,体现了教育范式的新跃迁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3-4]。

沉浸式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5-6],是借助数字技术重构教学体系、重建教学范式、重构教学场景,打造物理与信息交互的课程思政沉浸式学习环境,实现价值观、专业知识和职业兴趣有机统一的课程思政学习模式。本文挖掘数字赋能高校课程思政沉浸式学习的核心要义,寻求未来可能的突破方向,以最大限度发挥数字课程思政优势,使数字赋能真正成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发展的新赛道。

一、数字赋能高校课程思政沉浸式学习变革的要义

数字赋能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是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和思政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使然[7]。新时代需要厘清数字赋能课程思政沉浸式学习的理论逻辑和核心要义,围绕因材施教、个性培养和多向交互,以教学目标精准化、教学内容定制化、教学过程立体化推动课程思政数字化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因材施教:教学目标精准化

数字赋能高校课程思政沉浸式学习,首先体现在赋能教学目标的精准聚焦、有的放矢[8]。通过课前精准诊断学情、课中精准开展教学活动、课后精准提供导学服务,从课程全链条落实教学目标要求[9],切实提升课程思政教学实效。

课前精准诊断学情。尊重个体差异,在正式授课前,教师设计教学,在平台下发调查问卷,智能采集学生课程学习基础、学习习惯、行为偏好、价值取向等学情信息,开展基于多模态数据的诊断评价。通过聚类分析授课对象的水平差异,精准掌握学生的个体特征和思想素养动态,并有针对性地选择导学资源,实施一对一的精准推送,开展因课而异、因人而异的导学活动。

课中精准开展教学活动。紧抓课堂教学主线,以数据平台与智能技术赋能人机交互,根据课程知识属性选择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同时借助身份识别、路径跟踪等数字手段,精准识别学生的思想动态、成绩轨迹和行为特征,动态追踪学生的专业水平、潜在行为和发展趋势,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开展知识传授、思维培养、情感塑造,激发学生内生学习动力。

课后精准提供导学服务。坚持目标导向,以显性的数字供给和隐性的工匠精神相引领,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根据学生的客观特征和课程学习程度,利用算法匹配优质数字服务,精准供给个性化作业,帮助有不同需求的学生达成指标。多层次数字服务侧重课程内容传授的同时,还注重渗透红色基因和工匠精神。课后勾勒学生多维度学习的“数字画像”,将学生学习全过程数据纳入成长档案,并将可视化数据反馈给学生,激励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二)个性培养:教学内容定制化

数字赋能高校课程思政沉浸式学习,还体现在结合学生多元化需求,赋能教学内容的量身定制。通过分组分层培养,定制教学场景、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增强教书育人的感召力和阐释力[10]。

定制教学场景。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需求,构建定制式、智慧化课程思政学习空间,支持情境展示、课堂辩论、小组研讨等教学革新。丰富的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数字手段使教学场景呈现虚实融合、弹性拓展,突出知识呈现方式多元化,调动学生多感官深度参与积极性,增强突破时空限制的课堂氛围感和体验感,为教学场景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

定制教学资源。在共享网络优秀课程思政作品的同时,利用软件平台和工具进行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和选择性编辑,将零散、笨重的物质化教学资源转换成可复制、传播、共享的数字化产品,构建鲜活、生动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同时,围绕学生个性化培养需求,以多来源、多维度数据融合趋向定制化目标,用算法匹配学生所需数字教育资源,为教学资源赋予量身定制能力。

定制教学模式。数字环境下的教学呈现智慧多元趋势,尤其是AI助教、自适应系统、学习分析系统等辅助工具的兴起,加速促进技术成为学习助理、导师及伙伴,推动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师—生”二元结构向新型的“师—机—生”三元结构转变[11]。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需求,选择定制教学模式,利用生动丰富的数字化内容,向学生讲授课程思政理论内涵与价值理念。与此相对应,学生也可按自身诉求挑选数字课件、学习程序甚至是授课教师,多角度掌握专业知识、理解思政理论。教师有针对性地教和学生个性化地学,可让学生拥有独特的课程思政“套餐”,从而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三)多向交互:教学过程立体化

数字赋能高校课程思政沉浸式学习,不仅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精准化、教学内容的定制化,还体现在教师侧、学生侧、管理侧的多向交互,推动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与运行,促进师生不断更新学习理念、深化学习领域、拓宽学习视野。

“人师”与“机师”的多向交互。数字技术凭借储存容量大、覆盖面广、运算速度快等优势,支撑“机师”24小时在线服务、提供个性化教学方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使教育教学更加符合学生发展规律。但不可忽略的是,“机师”对学生缺乏情感关怀,更缺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的培养。而“人师”与“机师”的协同合作,有效地弥补了“机师”固有缺点,在共同设计教学活动、分析数据功能过程中,因人因时因地提供有针对性的情感教育,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知识建构者、能力设计者、心灵引导者,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线性与网状的多向交互。与传统课堂的教师核心、单向输出不同,数字赋能教师成为多向交互的促进者,发挥过滤或放大信息、促进寻径等作用[12]。数字课堂在强调个性化学习、探究式学习的同时,更重视学习群体的沟通渠道,除了以往师生之间的一对一线性交往方式,还可通过数字平台实施开放、联通、复杂的多对多网状交互。学生群体的思想交流、意见发表和反思推演等异步、非线性交互,有助于学生提升认知水平,实现合作性学习和多层次学习,加速实现在知识体系、思想品德上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建构。

需求与供给的多向交互。从需求侧看,利用数字技术有助于打破时空边界、转变角色定位,学生根据个人学习数据和实时反馈灵活开展学习复习、平等进行互动交流。从供给侧看,管理者从全覆盖、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视域,审视学生群体全貌、剖析个体细节、挖掘其客观特征、跟踪其成长轨迹、解答其困惑。需求与供给改变了原有固化的育人方式,不再按单一时序进行,教学主客体和智能设备的实时交互、理性交互、深度交互,可有效促进学生学业与思想品德的共同进步。

二、数字赋能课程思政沉浸式学习的变革路径

数字赋能高等教育发展作为新兴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新时代需要厘清数字赋能课程思政方式,需要推行全息传输、全程贯通、全员参与、全效聚合的实施路径,打造数字课程思政信息新载体,优化数字课程思政教育叙事体,建设数字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构建数字课程思政评价有机体,支撑课程思政沉浸式学习的高效推进[13]。

(一)全息传输:打造数字课程思政信息新载体

根据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精神需求,依托全媒体重塑高校课程思政的知识与信息传播模式、学习方式、教育范式,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感染力与生命力,于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采用全觉传播模式。依托全息媒体开展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沉浸式体验,营造三觉交互的立体学习环境,增强课程思政影响力度。一是增强视觉感知。在新形态教材的文字叙事和图片说理基础上,精心设计思政动漫和短视频,并创建跨越时空的智能建造虚拟空间,促进重大工程建造呈现,学生自由开展置身参观、现场学习和同伴交互,极大地增强了专业课程的黏性。二是丰富听觉体验。以数字媒介提高思政内容精度、优化话语形态与提升实施效果,使用全景声、多维声和3D Audio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创作好听、易懂、有温度、有情怀的场景音频,实现“声入人心”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用安静倾听和专注思考的方式,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效果。三是激发触觉反应。配置多点触控令牌,手指穿越空中影像,开启3D画面实时切换,架构连接工程现场与实体感知的桥梁,深化青年学生沉浸式体验,满足学生多元需求。

采用泛在化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拘泥于地点的安排、时间的约定,改以学习任务为中心,利用信息化手段灵活开展资源共享、普适学习和师生交互。一是组织情境式学习。随着社交网络、虚拟现实、智能机器人和3D打印机陆续走进课堂,教学技术从传统手工技术迅速升级到多媒体技术,再到智慧环境下数字技术的跃迁,学习方式也从传统教室的灌输式、多媒体教室的整齐化升级为数字教室的个性化[14]。学习场景的变革和优质数字资源的供给,有利于促进实现情境式学习。二是开展动态化管理。打造数字赋能、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管理平台,对学生整体开展教学全程监控、学习实时记录、思政动态反馈、问题统筹整改,对学生个体开展思想动态、学习习惯和行为轨迹的智能分析,形成动态优化、持续改进的课程思政闭环体系,有效实现思政育人和专业育才的高效统一。三是助力可持续发展。数字技术不仅可以帮助丰富课程内容、监督教学过程、提升思政教育效果,而且能引导学生自我规划学习计划、探索学习方式、剖析学习原因、反思学习结果、挖掘学习潜力,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控力,进而加强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并促使学生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

采用跨界教育范式。数字技术作用下,教育实体、实况和实践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直接赋能教育空间、时间和内容的跨界,形成一种新的教育范式。一是开展实体教育变革。跳出传统学科约束,拓展数字技术、信息工程、网络安全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打造智慧教室、对分课堂、多样化教学等跨界场景,优化实体课堂配置,建立数字技能实训基地,实现专业知识与5G、AR、VR等智能技术的交叉、融合,支持个性化的课程思政需求。二是加强实况教育支撑。依托智能可穿戴交互设备,打造一线教学场景,课前对学生个体进行精准画像,课中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学习研讨、思政互动、平台活动,课后引导学生参与云端实践和数字技能实训,将教学秩序调整为“数字平台—教师—信息—参与者—媒介”的新型教育场域。三是开展实践教育探索。提供身临其境参与大国工程、重大复杂工程的具身实践,可观可触、可追可及的实践教育,让学生在互动体验中深化理念认同、培养爱国情怀,实现课程小课堂与社会大场域的有机统一,有效发挥“高校+社会”的协同育人合力,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全程贯通:优化数字课程思政教育叙事体

依托语义网络、VR技术赋能课堂重构,将理论与实践相贯通、线上与线下相贯通、课内与课外相贯通,系统性、多角度、分层次进行数据描摹和科学分析,有效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叙事。

实行理论与实践相贯通。依托数字媒体技术,全方位分析和挖掘专业思政元素,强化理论价值导向,优化实践资源配置。以知识为主线,构建“课程传授+工程训练+文化浸润”的一体化知识图谱;以能力为导向,形成“理论学习+实践应用+价值融入”的贯通式能力体系;以素养为引领,打造“意识培养+精神培育+人格培养”的融合型素养模式。办“活”第一课堂、办“实”第二课堂,寓价值观引导于理论传授和实践锻炼之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理论的“学”内化到实践的“做”,提高课程思政供给的实效性。

实行线上与线下相贯通。凭借先进的数智科技,打造线上与线下相贯通的沉浸式教学环境。立足重大工程项目和工匠文化,汇编形成课程思政资源库、教学案例集和精品教学素材,编写融入思政元素的新形态教材,开发深度沉浸式的虚拟仿真项目和身临其境般的设备VR实验平台。全部课程开通网络平台授课,将大国工程案例、身边工匠事迹有机融入直播课堂,以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吸引青年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兴趣和工匠精神。线上与线下的深度互动,有助于实现师生同心、课程同构、资源同步,形成立体化课程思政体系,增强课程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