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王芳 王翀 魏弘艺 杜运[摘 要]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面临诸多挑战。财务管理作为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思政的融入对达成专业目标至关重要。文章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引,深入剖析当前财务管理课程思政的现状及其面临的困境,提出通过深挖思政元素、重塑课程目标、构建教学链条、创新教学方法及实施多维教学评价等,构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课程思政体系,从而充分发挥财务管理课程在专业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三全育人”;财务管理;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4-0112-06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的要求。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
财务管理是研究企业如何规划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及达成财务目标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财务管理思维和资金管理能力。企业资金管理需要德才兼备的财务人员,经济社会发展也需要精准的财务信息。因此,财务人员素质的提升不仅关乎企业自身发展,而且关乎社会经济发展。
财务理论多源自西方发达国家,很多内容与中国国情不符,若在教学中不进行本土化融合,易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调整、资源整合以及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等,传统财务理论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培养新时代财务人员需在教学中立足国情,结合宏观财务环境,融入中国理念与实践,运用中国案例与实务来教授财务知识。在此基础上,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其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作用,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与实践的迫切需求。
一、财务管理课程思政现状与困境
(一)专业内容西方化,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脱节
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实现专业教育与价值塑造的深度融合,确保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政教育的协调统一。一方面,财务管理理论基础主要源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具有较强的社会和时代烙印,并不能完全满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求;另一方面,财务专任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掌握尚显不足,对课程思政的深层价值和核心内涵的理解尚停留在表层。因此,课堂教学多侧重于财务理论的直观理解和基础应用,缺乏对理论的本土化创新与适应性调整的深入探讨,这种教学方法易导致“泛思政化”现象,造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
(二)思政内容浅显且碎片化,缺乏系统性规划
课程思政应当采取融入式、嵌入式、渗透式的教学方法,追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并遵循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层次性和顺序性原则。然而,当前部分教师重专业轻思政,导致教学设计缺乏系统规划与层次递进,思政内容浅显且碎片化。此外,评价体系也未能有效考核思政目标的实现程度,这使得财务管理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情怀方面存在困难,难以实现专业育人的目标。
(三)重理论轻实践,课外教育边缘化
在财务管理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过分侧重理论知识传授的现象,而实践教学未能获得足够的重视,课外教育的补充作用也未得到充分发挥。具体而言,过分侧重理论教学可能会导致学生虽然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难以将这些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财务管理这一专业领域涉及大量抽象的财务模型和复杂的分析工具。如果这些内容的学习缺乏实践的支撑,学生将难以深刻理解和掌握它们在市场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及其具体操作方法。此外,部分教师并未将课外教育视为课程教育的有效补充,而是过度依赖课堂教育,忽视了课外教育在拓宽学生视野和深化理解方面的独特价值。课外教育在实践教育以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课外教育的边缘化进一步加剧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失衡,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的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财务管理课程思政要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立足于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因此,教师应致力于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正确理解和认识课程思政的科学性及其内在含义,并积极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效融合,构建一套既注重知识掌握又强调价值导向和能力提升的考核评价体系。同时,要全面深入挖掘专业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并对其进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规划与设计。此外,还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积极性,有效利用课外时间,延长学习时间链条,最终形成“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的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实施路径(见图1)。
(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消除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隔阂
坚持“全员育人”理念,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倡导跨学科对话,通过研讨会等形式,促进专业教师与思政教育专家的深入交流,共同研究并制定策略,旨在将思政教育理念和元素有效地融入财务管理课程。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启发式教学,引入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管理案例和社会热点事件,将理论应用进行本土化适配,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效提升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同时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成为既具备专业素养又拥有高尚品德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协同设计旨在消除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隔阂,提升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全面性。
(二)系统化课程思政:整合资源,系统规划教学内容
坚持“全方位育人”理念,强调教育的全面覆盖与多维度发展,旨在解决课程思政的碎片化问题,全方位促进学生能力的均衡成长。对财务管理课程实施模块化改革,并按学期或学年制订详尽的财务管理课程思政计划,以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专业知识层次,将思政教育内容分阶段、递进式地融入课程,有序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逐步深入到对复杂问题的思考,不断深化他们对财务伦理、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以及社会责任的理解与认识,避免浅尝辄止的表面化教学,减少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和碎片化现象。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应用,提升综合能力
坚持“全过程育人”理念,在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其设计与实施应当贯穿课前准备、课中互动以及课后巩固三个关键阶段,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升教学效率。
在课前准备阶段,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等现代教育资源自主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基础知识,这不仅为课堂深入讨论奠定知识基础,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术探究精神。在课中互动阶段,教师应侧重于运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将财务管理课程的理论知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的财务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扮演知识引导者和思维激发者的角色,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后巩固阶段,通过组织反思性讨论、实践操作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学术竞赛,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为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应构建以过程性评价与成果性评价为核心的多元评价体系,全程跟踪学生学习进度,并根据学生反馈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构建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框架,并将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能够实现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实施过程
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实施过程如图2所示,课程思政部分重点内容如表1所示。
(一)重塑课程目标,打磨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置应与其他专业课程相互协调、互为支撑,坚持“全员育人”理念,从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出发,确保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财务管理作为承上启下的核心课程,其课程目标的设置应注重深化专业知识、强化实践应用,并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以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同时,财务管理课程目标的设置需紧密结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立足于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聚焦企业财务关系和财务活动,层层递进地深化学生对微观主体、中观主体、宏观主体的认知,实现从个人责任、企业责任到社会责任的升华,实现从个人目标、企业目标到国家目标的跨越,以及从个人风险控制、企业风险控制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宏观把握。通过深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规范,培养既有专业能力又有专业情怀的财务管理人才。
(二)重构教学链条,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核心环节,以“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为指引,将传统依赖单一课堂教学的模式转变为重视课前准备、课中互动与课后反馈的全过程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需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合理设置理论与实践部分,明确课堂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充分运用数字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同时,应精选教学案例,创新教学方法,突破“围墙式”教学局限,以消除学生对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认知障碍,从而使其深入理解并积极参与资本市场的实践与创新,最终培养成具备国际视野和本土智慧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1.课前
教师在课前应利用雨课堂、微信、QQ等平台,推送课内知识点、案例背景及相关问题,供学生预习并激发其主动思考;同时,分享课程视频、讲义、论文等数字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与深入研究。通过设计简单的测试题目,教师可以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并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灵活调整教学进度,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中
财务管理的课堂教学内容应聚焦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素养,充分利用线上资源辅助并强化线下教学,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通过采用综合性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财务管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方面:通过精心选取与理论知识契合度高的案例,并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思政主题融入,奠定课堂思政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情景创设、分组讨论、启发式与探究式等多元化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同时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思考案例背后的伦理道德问题,使其在面对复杂财务问题和市场环境变化时,能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相互学习、共同协作,从而培养出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拥有高尚品德的未来财务管理人才。
教学工具方面:利用数字化工具,如在线讨论板、协作软件等,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与合作,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同时,结合数字化投票、即时反馈等功能,可以进一步增强课堂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将线上预习与线下讨论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3.课后
课后学习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内化、自主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的关键阶段。鉴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难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道德品质,课后的自主学习与实践活动对学生而言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巩固课堂所学、深化理解的桥梁,更是学生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培养以及思政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后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指导,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同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确保课后学习成为学生知识内化、能力提升和思政素养增强的有效途径。
为了支持学生的课后学习,教师可以推荐一系列优质的线上学习平台,如大型开放在线课程(MOOCs)和学术视频分享平台(如超星、B站)。这些平台提供了丰富的专业内容和教学视频,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和自主学习。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专业技能竞赛及富有社会意义的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融入现实生活,在实际操作中塑造和强化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评价既评学生又评教师。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需综合考量学生、同行、督导以及自我反思等多方面的反馈,以便更全面地评估教学成效,并据此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此外,需构建多元的学生评价体系,将思政目标纳入考评范围,结合过程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及成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评价。评价内容应涵盖学习时长、答题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后参加活动、竞赛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表现,旨在全面、客观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效。在实施评价体系过程中,思政目标的实现更多依赖于过程性评价,如平时课堂中对思政问题的回答、案例分析中对思政元素的反馈、课程论文中对国家经济政策的解读与把握程度,以及课外参与的社会服务、创新创业项目、专业技能竞赛等实践活动。这些环节不仅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着重评估其思政素养的培育与提升,鼓励学生将思政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知行合一。
四、结语
本文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引,深入分析了财务管理课程思政的现状,并发现了以下问题:专业内容西方化,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脱节;思政内容浅显且碎片化,缺乏系统性规划;重理论轻实践,课外教育边缘化。基于此,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提出了改进策略。首先,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教学要求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深入交流,共同重塑课程目标,集体打磨教学设计。在此过程中,应深入挖掘并系统设计具有层次性和内涵性的思政内容,确保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专业内容。其次,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构建“课前—课中—课后”的完整教学链条,以延长学习时间。这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激励学生课后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和专业竞赛。最后,完善评价体系,及时进行课后反思,并根据反馈动态调整教学进度。在全程关注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应全方位进行考核,将思政目标纳入考核体系,并设定合理的分值比例,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提升,从而有效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5)[2024-05-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 李元霞.“三全育人”视阈下《财务管理》课程思政素材挖掘与实施路径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9(3):156-158.
[3] 周谦,赵娟.“课程思政”视阈下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财会通讯,2021(11):165-168.
[4] 夏庆利.《财务管理》翻转教学实践及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7(3):46-47.
[5] 王秋霞,池昭梅.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案例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23.
[责任编辑:梁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