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兽医类在校生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强化途径
作者: 贺鹏宇
[摘 要]为摸清现阶段山西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类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管理的建议,文章采用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抽取动物科技学院除大四以外的6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调研、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接受过安全教育,但依然存在实验室不规范行为和不良习惯,同时也暴露出学生对基础实验室安全知识掌握不深的问题。可见,畜牧兽医类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有待加强,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并使之常态化,同时辅导员和专业导师要协同助力实验室安全教育,减少甚至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安全意识;实验室安全;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1-0024-05
21世纪以来,科技成为影响国家世界地位和人民福祉的重要因素。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这一战略目标[1]。各类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科研的重要场所,承担着我国主要的科研任务,其中实验室作为科研实践的主要基地,有着使用频率高、人员密度大等特点。大多数科研实验室内均存放着各类易燃、易爆、有毒的化学品,部分实验室由于科研需要还培养着各种微生物、有害菌等,由此成为安全事故的易发场所[2]。实验室安全是关系到学生、教师、学校乃至社会的安全问题,每一次的实验室安全事故都会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教育部多次下发有关实验室安全管理等相关文件,要求各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切实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保障校园安全稳定和师生生命安全。
然而,从国内外近10年报道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情况看,实验室安全教育仍然任重而道远。自2009年起,可在网上查找到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就有30起,其中实验室火灾或爆炸事故22起,生物安全类实验室事故3起,因操作不当造成人员死亡2起,有害气体泄漏2起,剧毒品管理疏漏导致的投毒事件1起。其中生物安全类实验室事故中有2起均为畜牧兽医实验室发生的布病感染事件,这让畜牧兽医类专业的在读学生感到担忧。
畜牧兽医类专业设置横跨化学、医学、药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教学实验和科研过程中不仅会接触各类化学药品,而且涉及各种实验动物和病原微生物,如何做好此类专业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尤为重要[3]。为了摸清现阶段山西农业大学中畜牧兽医类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基本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建议,本研究设计了一套针对畜牧兽医实验室安全教育的调查问卷。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中除大四以外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共收集到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600份有效答卷。
(二)调查方法
本调查问卷采用自行设计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利用线上问卷的方式,通过问卷星平台设计问题和进行数据统计。为了提高收集效率和调查问卷的质量,本问卷共有25道题目,包括学生基本情况(2题)、实验室安全教育制度及主观评价(8题)、实验室安全认知及行为(11题)和基本实验室安全常识(4题)。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共计收集600份有效问卷,其中本科342人,硕士197人,博士61人。按专业分,畜牧类专业186人,兽医类专业323人,草学类专业59人,水产类专业32人,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二)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情况
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第一道防线[4]。动物科技学院在新生入学时会为学生分发实验室安全手册,同时要求学生签署实验室安全承诺书,从开学第一天起就将安全教育工作落在实处。而调查数据显示,69.17%的学生表示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参加过学院或实验室组织安排的培训或者考核,还有136名本科生、38名硕士研究生和11名博士研究生表示自己未接受过相关的培训或考核。其中同一学历间未参加实验室培训或考核的人数中以本科生占比最大,为39.77%,如图2。由此可知,尽管学院在学生一入学就已经开始落实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但部分学生并未放在心上。而硕、博研究生作为高校科研的主力军,相对于本科生,其更加注重实验室安全教育。在常见的集中实验室安全教育方式中,以具体实验教师提及、培训或讲座、查阅相关资料这三种方式最为普遍,且各学历之间的教育方式无较大差别。还有少部分学生接受过安全知识考试、应急演练、安全知识竞赛、上届学生传帮带等其他培训方式,具体调查结果见图3。
(三)实验室主要危险源调查
畜牧兽医类专业作为一个综合类学科,同时涉及化学、微生物学、兽医学等多门课程,因此学生会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进入不同类型的实验室进行学习或科研。为了解学生在实验时会接触何种危险源,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389人表示会接触有毒、易燃、易爆的危险化学品,344人表示会接触实验动物,278人表示会接触病原微生物、有害菌、致病菌;146人表示会接触氢气、氦气等气瓶,部分学生会接触到特种设备、射线装置等,具体情况见图4。由此可知,对于畜牧兽医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实验动物、危险化学品、微生物或致病菌是最为常见的实验室危险源。对比不同学历间学生接触危险源的差异,发现本科生接触最多的危险源是实验动物,而硕、博研究生接触最多的是各类化学品。分析原因可知,本科生几乎所有的专业课实验都会涉及动物实验,因此他们接触最多的危险源为实验动物。而硕、博研究生的科研实验已经从宏观实验上升到分子生物学领域,实验过程中会更多使用一些有机化学试剂进行实验处理分析,因此危险化学品是最主要的危险源。
(四)实验室安全意识
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意识是保障实验室安全运行的前提[5]。根据被调查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90.82%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后会留心防护用具、消防设施、防风装置和安全通道。86.81%的学生会在实验需要时佩戴防护用具,但也有13.19%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获取防护用具的途径。82.8%的学生在实验仪器安装后每次都进行安全检查,也有2.5%的学生直接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24.21%的学生有偶尔离开的经历,更有3.01%的学生经常临时离开。实验结束后,71.79%的学生会用洗手液仔细冲洗,有26.88%的学生会简单冲洗,也有1.34%的学生表示实验后一般不洗手。在离开实验室前,81.14%的学生会仔细清理、打扫实验室,检查并关闭水、电、气及门窗,有15.86%的学生表示会偶尔检查,但还有3.01%的学生表示实验结束后直接离开。相比于硕、博研究生,本科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在所有显示无实验室安全意识的调查项中,本科生人数占比均超过50%,其中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实验后洗手这一项,仅本科生没有做到,具体情况详见图5。
(五)实验室不良习惯
学生在实验室中的不良习惯也是经常造成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原因[6]。调查实验室不良习惯的结果表明,42.33%的学生表示未见身边人员在实验室有不良习惯,34.06%的学生表示有看到实验室人员不束长发做实验,33.39%的学生有看到实验室人员不穿实验服进行实验操作,26.71%的学生会携带与实验无关的物品进入实验室,更有18.03%的学生有过在实验室食用食物的行为。从上述的调查结果可知,尽管大部分学生都经历过实验室培训,并有一定的实验室安全防护意识,但是不安全行为还是时有发生。实验室作为广大师生开展教学课程、科研试验的主要场所,部分很不起眼甚至学生习以为常的一些习惯都可能酿成实验室安全事故,从而威胁到实验室甚至整栋实验楼里人员的安全[7]。
(六)试剂及精密仪器的安全使用
畜牧兽医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到一些剧毒、有害的化学试剂或一些价格昂贵的精密仪器。如何保证化学试剂按需领取、废液的正确排放以及精密仪器的正确使用,成为确保实验室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调查结果可知,92.49%的学生表示,在领取危险化学品时,需要履行申报、审批、相关负责人签字等一系列手续,其余学生表示不清楚。处理废弃物时,57.6%的学生选择直接倾倒在废液桶或者扔到专用垃圾桶,38.56%的学生会先对废弃物进行相关处理再进行排放,有3.84%的学生选择直接倾倒在水槽或者扔到生活垃圾桶。92.65%的学生表示使用精密仪器或危险仪器前会有专人进行培训讲解,保证仪器的正确使用,还有7.35%的学生表示需要自己摸索使用方法。在后期的随机访谈中了解到,由于目前学校实验平台有限,经常是同一楼层的学生使用同一台实验仪器,尤其是一些昂贵的精密仪器,可能整个实验楼只有一台,学生使用频率高、操作不规范等多种因素经常导致仪器出现问题,从而引发一些实验室安全事故。上述几个问题结果表明:畜牧兽医类实验室对于危险化学品的领取、排放和精密仪器培训这三方面的安全教育落实相对到位,90%以上的学生都能正确处理应对相关问题。
(七)实验室全事故及应急处理方法
生物类实验多涉及危险化学品的使用、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实验动物的取材等,容易造成突发安全事故[8],因此了解学生在实验室遇到过哪些意外事故,掌握学生面对实验室安全事故所采取的处理方式,有针对性地改进实验室安全教育手段十分必要。对于实验室遇到过的意外事故调查结果如图6所示,由图可知,最为常见的实验室安全事故是玻璃实验仪器破裂,其次为被实验动物咬伤或抓伤,排在第三位的是被注射器针头扎伤,其余意外事故包括有毒或腐蚀性溶液倾倒、液体爆沸、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漏电短路、失火或爆炸等。另外有213位学生表示自己在实验室中并未遇到过意外事故。当问及到如何处理突发性安全事故时,90.48%学生表示可对情况进行初判后进行合理处置后再报告教师,有7.85%的学生表示会第一时间通知相关教师,有1%的学生表示自己自行处理并不向教师报备,剩余0.67%的学生表示自己会惊慌失措。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在面对突发性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所采取的处理方式还是正确、及时的,至于采取何种有效措施还是与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有关。
(八)实验室安全的主观评价
从被调查者对实验室安全情况的主观评价看(见图7),87.5%的学生对自己实验室的评价为较满意及以上,有3%的学生表示对是实验室的安全状况很不满意。当问及目前实验室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时,有51%的学生认为实验室无安全隐患,另外还有20.17%的学生认为目前实验室存在安全隐患,其中以仪器陈旧或故障、防护用具欠缺、线路老化或负荷太大问题最为严重。而当问及希望参加哪种类型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时,安全知识培训及讲座、观看安全教育影片和张贴安全标语是学生们选择最多的。
对于如何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学生也给出了宝贵意见。84.83%的学生认为加强师生自我保护意识是维护实验室安全的重要前提,72%的学生认为通过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可以极大地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还有70.17%的学生建议学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实验室提供必备的防护用具保障。
(九)实验室安全知识掌握情况
为了解学生对于实验室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本调查问卷紧贴畜牧兽医类专业实验内容,设计了4道客观选择题,包括利器的处置方法、失火处理、实验动物处理和消毒液的选择。从整体的调查情况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于常见的实验室安全内容掌握得并不理想,具体情况详见图8。4道客观题全对的本科生人数为113人,仅占所有调查本科生人数的33.04%,硕、博研究生的100%正确率的比例相对高一点,但也仅为57.36%和 49.18%。而仅对1道题目的人数共有30人,分别是本科26人,硕士3人,博士1人。对于哪类不是生物医学实验室常用消毒液一题,错误率高达40.17%。以上情况均充分反映出学生对实验室安全知识掌握不移,仅仅依靠入学时的实验安全培训和具体实验教师的提及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