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应用型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作者: 李亚珍 王靖 夏美茹 石晶红

新时期应用型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研究0

[摘 要]通过对河套学院专任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及走访、查阅文献等方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均能认识到应用型高校需要“双师型”教师;一半以上(54.2%)的教师同时承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双重任务,教师具备双师素质非常必要;对于如何能成为“双师型”教师的认识非常清楚的教师不足三分之一(28.9%),这说明很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广泛宣传。研究认为,教师参与实验室工作、申报科研课题、深入行业企业开展社会服务或挂职锻炼、参加专项技能培训、参与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推广工作、深入行业企业参观考察、参加各类相关学术会议与专家论坛,以及政策的倾斜、制定相应的制度能有效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达到“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目的。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双师型”师资;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1-0179-05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应用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急需且紧缺的人才,培养应用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任务。根据《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和《关于遴选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的通知》(内教高函〔2016〕3号)要求,在学校申报、专家评审的基础上,2016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河套学院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转型发展试点学校。河套学院确立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应用性是应用型本科的特色和优势,而“双师型”教师是应用型本科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的教师多来自国内外各高校的硕士、博士毕业生,而且多为应届毕业生,这些高学历毕业生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但他们接触生产一线较少,对社会、行业、企业的了解不多,实践技术应用能力较弱。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中,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尤为重要,这是有效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质量,决定应用型高校办学水平和让应用型高校保持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2018 年,就专任教师对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双师型”教师及其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的认识,我们对河套学院11个教学部系的357名在校专任教师(其中文科专业教师170人,理工科专业教师187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50份(其中文科专业教师168 人,理工科专业教师182人),有效回收率为97.76%。对问卷采用SPSS13.0 统计分析,统计数据采用χ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一、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及分析

(一)基本情况及基本认识的调查

表1显示,100%的教师认识到学院转型发展(成为应用型高校)需要“双师型”教师;学院有62.2%的教师(224人)是“双师型”教师,而且理工科“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明显高于文科教师(理工科97.7%,文科28.3%),“双师型”教师占比在文理科教师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理工科教师更注重“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二)对教师所讲课程性质的调查

从表2可以看出,只有少数教师只上理论课或只上实践课,占比分别为37.2%和6.7%(专职实践教师极其缺乏),54.2%的教师既上理论课又上实践课,而且理工科教师中这种情况明显多于文科教师(分别为72.2%和37.0%)。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同时承担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的教师占比在不同学科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更说明教师具备”双师型”教师素质非常必要,特别是理工科教师。只有“双师型”教师才能同时胜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因为“双师型”教师既具备较扎实的理论教学功底,又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

(三)教师对如何成为“双师型”教师的认识

对于如何能成为“双师型”教师的认识调查结果见表3,认为非常清楚的教师占28.9%(不足三分之一),只了解一点的教师占64.2%(占了多数),仍然有极少数教师认为完全不了解(占6.9%)。这就说明很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广泛宣传。这也是做这个项目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只有教师的认识提高了,非常清楚如何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教师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途径提高教学能力,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最终成为合格甚至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学校也需要在这些方面创造并提供相应的条件,鼓励并支持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能力,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组织、政策、资金、基地等各方面的保障。

(四)对教师希望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应提供什么样的支持的调查

对教师希望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应提供什么样的支持的调查见表4,分别有63.9%、35.6%、53.1%、72.2%、54.2%、66.1%的教师认为职称晋升、提高学历、科研立项、外出学习、实践基地锻炼及相应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于这些认识,理工科教师与文科教师没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五)对“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有作用的途径调查

对“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有作用的途径调查结果见表5,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承担实践教学工作、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企业挂职锻炼,分别占参与调查教师总数的67.8%、56.7%和55.3%,虽然人数过半,但并不是很高;近一半教师认为行业经历有助于“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培养(占49.4%),而认为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参加教研活动、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外出培训开会、建立教师专业实践实训基地、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教师均在三分之一左右,极少数教师认为从书本中也能获取“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知识。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对“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培养途径虽然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是很深刻,部分教师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进一步强化。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需要培养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二是需要培养教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根据目前河套学院乃至我国其他应用型高校的实际,多数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没有或没有太多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 尤其是青年教师,他们虽然学历高、理论知识深厚,但缺乏专业实践经验;有些老教师由于在之前(特别是转型前)的从教经历中没有强化实践能力的硬性要求,因此参与行业企业的实践经历也不是很多。这些都表明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转型后的应用型高校更为重要。

二、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根据对河套学院的调查及通过文献对其他应用型高校的了解与研究,笔者发现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有很多。

(一)多走进实验室,牢固掌握实践的基本技能

应用型高校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责任,实验室的建设就是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来考量的。教师,特别是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教师,他们虽然在读大学和读研究生期间学习并掌握了一些实验室的操作技能,但这些技能既不全面又未必能与实践应用对接。所以这些教师很有必要在从教之后多走进学校的实验室,通过学习、训练或给学生上实验课的方式强化实践的基本技能;也应走进企业的实验室,了解企业实验室的工作。这样既可以充实自己、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又可以提高参与实践活动的自信心。同时,还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和新实验、实训项目的开发,这些经历对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有促进作用。

(二)积极申报科研课题,在科研活动中规范、强化实践技能

随着经济转型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时代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高等院校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力军。高校应注重培养教师科技创新的意识和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应用型高校教师在科学研究特别是在应用性的科学研究活动中,需要通过科学试验(实验)发现新的学科知识及新科技的实践应用。严谨的实践活动无疑会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因此要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研究课题,特别是申报结合当地生产实际的应用性科学研究课题,而且要亲力亲为潜心研究,系统、精心地完成科研项目活动中的各个实验步骤,以提高自己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教师在完成科学研究之时,既收获研究成果并将之服务社会、服务当地行业企业,又能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可谓成果与能力双丰收。如巴彦淖尔市一家畜牧养殖企业有大片的土壤,但由于地力较贫瘠种植效益一直不佳,希望河套学院帮助解决提高地力增加土地收益的问题(河套学院地处内蒙古巴彦淖尔河套地区)。河套学院农学系教师在深入企业做了详细调研之后,校企双方协商合作申报了一个校级科研项目“河套地区麦后复种大豆的品种筛选与高产栽培技术”,在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收益的基础上,利用大豆的固氮作用培肥地力。同时,豆科植物还是很好的饲草料。经过两年的试验研究,项目满足了企业的诉求,教师也根据试验成果发表了论文,还收获了生产经验,提高了实践能力,加快了成长的步伐。

(三)深入行业企业开展社会服务或挂职锻炼,提高实践能力

教育部2019年9月29日印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高校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建立高校中青年教师国内外访学、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制度。

高校教师担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责,在生产一线开展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全面了解并掌握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需求,在服务过程中学习技术技能,丰富实践能力,包括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鉴别能力。

教师在企事业单位挂职期间,可以积极参与企业行业一线的生产、技术咨询,培训及技术研发等工作,以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促进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也可根据教学需要,开展专业调研、技能训练、实践课程开发与建设、实训教材编写、实训基地开拓等工作;还可以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及专业前沿知识,掌握新的实践技能。如此既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让教师积累社会工作经验,又加强了学校与政企的联系,还能为稳固教学实践基地发挥作用。如河套学院农学系教师在给当地合作的奶牛养殖企业员工做“奶牛疫病防治技术”讲座时,先对整个巴彦淖尔河套地区的奶牛养殖企业的奶牛疫病防治情况做了一个详细的摸底调查,了解到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企业的实际开展讲座。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受益颇多,企业员工的奶牛疫病防治水平上了一个台阶,疫病控制效果明显;教师本人也收获了许多,这些收获对教师的教学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企业是“双师型”教师培养非常好的平台。

在与企业深入合作之时还可将企业实验室引入校园,如将企业的检测中心等直接放在校园内,既方便教师将实践教学与服务企业紧密结合,又可快速实现教师从知识型向技术、技能型顺利转变。

2018 年笔者对河套学院11个教学部系的357名在校专任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回收的350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2.3%的教师希望在企业兼职进行技术合作,29.7%的教师希望能在企业进行半年以上的挂职锻炼,20.3%的教师希望能有在企业短期培训和参观的机会,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无论是怎样的诉求,都表明专任教师普遍认识到了深入企业的意义,并且有深入企业的积极性。

(四)参加专项技能培训,快速掌握高新技术技能

高校应提供充足的经费和时间,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专项技能培训,这是培养教师实践能力快速、及时、高效的途径。如河套学院农学系教师参加内蒙古大学动物胚胎移植的培训后,教师的相关技能大幅提升,之后在培训动物科学专业学生、培训养殖企业人员的过程中,教师的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社会的水平都有大幅提升,得到学校、企业、社会的高度评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