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法医学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

作者: 李伟 张振 廖鹰 胡萌 齐麟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公安院校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培养学生的从警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法医学课程的特点,总结提炼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将爱国主义教育、生命观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融入法医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人文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并促进教师的师德和育人水平同步提高。

[关键词]课程思政;公安院校;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2-0063-04

加强新形势下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把思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和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不懈地应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立志成为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是新时期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主要奋斗目标。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因此,公安院校应认真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切实可行的推进路径,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形成合力。

一、公安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一)思政教育是公安院校立德树人的必然路径

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目标。公安院校是公安民警的主要培养基地,必须通过立德树人教育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17年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国公安机关和公安队伍提出“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3],为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公安院校必须把总书记对公安机关和公安队伍提出的总要求作为公安教育工作的主线,融入专业知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新时代命题,全面提升信仰的温度,塑造忠诚警魂,始终坚持“政治建校、政治建警”理念不放松,坚持“忠诚塑警、丹心育人”使命不动摇。可见,思政教育是公安院校合格警务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的必然路径。

(二)思政教育是公安院校培养学生从警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公安机关是具有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是法律的捍卫者和执行者,是党和人民的“刀把子”和“枪杆子”,必须有绝对忠诚的政治本色作为根本保证,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公安机关和公安院校要始终坚持“政治建警”方针,全面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公安队伍[4]。公安院校毕业生是公安民警的主要来源,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教育引导广大警校学生始终牢记“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宗旨,牢记神圣使命,永葆为民本色,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公安院校必须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打造一支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预备警官队伍。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公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从警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3]

公安院校通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共同发展,这样不仅能使思政课起到主渠道的作用,也能使其他各类课程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融入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公安姓党”的根本政治属性,毫不动摇坚持“政治建校、政治建警”的基本方针[5],增强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使二者形成协同效应,确保公安院校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从而推动公安机关“政治建警”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旋律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一直是国家教育工作的重点,中央各部门始终关注高校的思政教育,注重并引导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6-7]。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的是让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教育本位,寓育人于课堂中,寓教育于教学之中[8],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9]。因此,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思路,更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增长点,为公安院校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的预备警官提供了必须遵循的重要路径。

(四)公安院校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对于培养学生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具有重要的作用

专业课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专业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对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是新形势下落实公安教育立德树人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必须深入研究公安院校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10],增加专业课在课程思政育人中的作用。

公安院校要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法制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该侧重对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强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政课程中集中进行,学生不能结合从警过程中的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要求来学习,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专业课程中没有融入思政元素,仅靠思政课程单兵作战进行思政教育,就容易形成“孤岛”的窘境,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此外,部分学生在未接触专业课时对思政课程认识不到位,造成他们学习上的松懈。因此,应该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使思政教育从小处入手,从细节处落脚,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产生耳濡目染的效果,而这些都需要专业课程的协助,发挥协同育人的功能和作用。

二、公安院校法医学课程的性质

法医学是公安院校刑事科学技术、侦查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学习法医学课程,了解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毒理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物证学等方面的内容,这对于涉及医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现场勘查、案件侦查、物证检验、起诉和审判等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与公安院校其他专业课相比,法医学课程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基础性。该课程内容覆盖面广、领域跨度大,为公安学、公安技术领域众多学科提供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是一门交叉性、融合性很强的课程。二是应用广泛。法医学课程与公安机关工作实践结合紧密,在刑事侦查、治安管理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还与生物物证的发现、保护、提取、应用以及损伤检验鉴定、伤病关系分析等社会热点问题息息相关。三是发展迅速。由于医学、生物学、化学等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突破性的理论及技术不断涌现,推动了生命科学领域的整体发展,与公安院校其他专业课相比,法医学专业技术发展的速度较快。

三、法医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探索

(一)准备阶段

在立足法医学课程特色的基础上,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并将其纳入课程教学大纲,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结合法医学的课程特点,制订的课程德育培养目标是:通过讲授法医学勘验过程,使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的科研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证据意识;结合生物物证在侦查中的实际应用和最新的社会热点案例,使学生深刻意识到生物物证、损伤检验、伤病关系分析等专业问题在公安执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

思政教育不能单纯生硬地添加到教学过程中或者以空洞说教挤占专业知识的讲授时间,而是要根据不同专业知识内容,联系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路线方针政策,挖掘相应的思政元素,结合课程知识点找准融入点,精准化设计教学过程,灵活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法医学课程与公安工作联系紧密,引导学生实时关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更能够激发学生的专业情感。而通过鲜活的案例教学来学习案件侦破过程,能使学生产生专业共鸣,让学生意识到端正的专业思想与扎实的专业知识同等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在典型案例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但能够开展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二)实践阶段

在法医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社会服务方面,均拥有大量极具思政教育意义的案例素材,可以搜集、整理、积累相关材料,建设课程思政教学的案例库,并与每个章节中相关知识点进行精准结合,将思政内容更好地融入专业知识教育体系中。本文仅列举部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供大家讨论。

1.通过讲述法医鉴定发展历程中杰出代表人物的先进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绪论教学中,通过介绍法医学发展历史,结合《大宋提刑官》《宋慈》等影视剧,让学生了解南宋法医学家宋慈在法医学工作中的贡献,指出其著作《洗冤集录》是现存最早的法医学著作,为现代法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学习公安专业知识的信念。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现代法医学家林几教授,当代法医学院士、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刘耀的先进事迹。教师一方面要系统科学地传授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传播法医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探索未知的务实诚信精神、在鉴定工作中为维护司法公正坚持正义的法治精神和在案件侦查过程中锲而不舍寻找破案证据的敬业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产生专业思想认同感,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爱国、敬业、诚信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2.通过法医学检验案例对学生进行生命意义教育,培养学生尽职尽责的职业道德

生命观教育是从警工作的重要内容。人民警察只有关爱生命,才能在执法工作中体会人民群众的疾苦,实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因此,公安院校一定要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即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法医学课程教学中通过列举各类案件中死伤人员检验案例,教育学生要学会尊重和关爱生命,在工作中要尽职尽责,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

3.通过现场生物物证保护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现场微量甚至超微量生物物证检验已成为现实,因此,公安民警一定要养成认真细致的职业习惯,不放过现场任何微细的物证,以从中发现犯罪嫌疑人的有关信息。可结合实际案例教学,使学生了解微量物证在侦破案件中的作用,养成认真细致的职业素养。同时,为了保护物证、不破坏物证,还要引导学生养成不抽烟、不吐痰、不在公共场所随意谈笑和吃食物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警务素养。

4.通过道路交通事故以及铁路交通事故损伤检验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素养

法医学课程教学中关于道路交通事故、铁路交通事故损伤检验的内容较多,可以通过“交通事故原因分析”的课堂讨论,帮助学生了解交通事故形成的原因,让学生树立遵守交通法规的职业理念,这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也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树立执法者首先要有做守法者的理念。

5.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刑事科学技术在打击犯罪中的作用,激发其专业热情,提高其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刑事案件尤其是命案侦查过程需要刑事技术工作人员付出辛勤的劳动,从现场勘查到物证的发现、保护、提取、检验以及现场证据信息的综合应用等各项工作,都需要刑事技术人员认真细致地为侦查提供线索,为审判提供依据。在法医学课程教学中,通过鲜活的案例分析,在学生间展开讨论,让学生置身于案件环境之中,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激发其专业热情,培育其敬业精神,从而使其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不忘警学的初心,牢记从警者的使命,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这样的课堂可以提升课程思政的感染力、亲和力、说服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