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逻辑及路径
作者: 冯荣 周珂 王啸啸[摘 要]大陈岛垦荒精神诞生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是浙江精神甚或中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红船精神相融贯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在当下,将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能满足大学生更好地指导实践、适应未来发展和改造自我世界的需要,有助于践行社会的公共核心价值、拓宽学校的思政教育维度和提升学生的道德综合素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渗透思政教学环节、内化学生日常生活、搭载网络教育平台、熔铸大学校园文化等过程来感染人、磨砺人、涵养人和熏陶人。
[关键词]垦荒精神;核心素养;融入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2-0122-04
当下,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升级和高速发展期,党和人民都迫切需要一批批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时代重任,落到了肩负着人才培养主要任务的高校身上。换句话说,高校要致力于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需要且兼具一定核心素养的大学生。那什么是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提出:“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和理性思维两大核心点”[1]。本文所指的“大学生核心素养”,就是指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的学习技能、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自身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品格特质。大陈岛垦荒精神,诞生于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彼时的467名热血青年,积极响应团中央“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号召,奔赴大陈岛垦荒创业,用青春和汗水把一座满目疮痍的祖国荒岛变成了奉献的热土,铸就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大陈岛,“一次登岛、两次回信”赋予了今天大陈岛非比寻常的政治意义,也交付了我们去传承、弘扬和践行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光荣政治任务和伟大历史使命。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此背景下,探讨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既是个人成才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民族复兴的需要,能激励青年大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投身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进程。
一、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价值功能
大陈岛垦荒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不能割裂于社会实践而存在。相反,它不仅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一定历史阶段中服务于现实生活。深入挖掘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时代价值,并且将其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的传播载体,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一)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价值体现
1.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政治价值。大陈岛垦荒是特定历史时期对青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要求。老一辈垦荒队员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为完成这一艰巨任务挺身而出,扎根海岛,成就了“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如今,大陈岛的繁华昌盛就是这段历史最有力的证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陈岛垦荒精神体现的是时代背景下中华儿女敢于担当的政治责任。其次,大陈岛垦荒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国家最困难、大陈岛最荒芜时的一场生动的劳动教育。面对“大陈浩劫”,勤劳勇敢的青年一代,没有被困难吓倒,坚定地承担起了建设“新大陈”的政治嘱托,其中凝结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城市精神塑造的强大力量。
2.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教育价值。大陈岛垦荒史是一段可歌可泣的青年奋斗史。垦荒队员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融于这座海岛。六十载风吹雨打,几代人不懈奋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的星空中,大陈岛垦荒分外夺目。从萧条荒地到海洋宝岛的变化,正是源于垦荒队员对家乡最真挚的爱,更是出自于对祖国最深沉的爱。抚今追昔,垦荒脚步从未踌躇,垦荒热情从未冷却,垦荒精神永不褪色,凭借强烈的感染力,成为激励青年锐意进取的精神源泉。一个个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就是德育实施的鲜活范本。可见,将垦荒队员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展示出来,有助于推动大众对垦荒精神的接受认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弘扬。
(二)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主要功能
1.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政治导向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全国各族人民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干劲十足,风雪载途谋发展,壮志未酬誓不休。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大陈岛垦荒精神继续发挥着其政治引领的功能,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景区、中央团校“大陈岛党性教育基地”、全国唯一海岛型党性教育基地等荣誉频频落地于大陈岛。当前,大陈岛垦荒精神已经上升为台州的城市精神,是浙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有着重要的位置。
2.大陈岛垦荒精神的道德引领作用。大陈岛垦荒精神作为一种有伟力的红色文化,在德育教化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大陈岛垦荒史中,忠诚于人民、献身于党、甘洒热血等优良品质,凝结着新时期的活力因子;垦荒史中承载的道德资源、蕴含着的精神动力,对推动个人品性涵养、社会美德完善,主流价值引导,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具有积极意义。大陈岛垦荒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大力弘扬和积极阐释大陈岛垦荒精神,有利于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对此的普遍认同,更能激励当下青年为社会主义强国建设保驾护航。
二、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可行性
“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2]。作为一种天然的生命存在,人避免不了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旦个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情绪、心理和生活上的不适感,甚至可能出现“精神危机”。当代大学生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的一代,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必然要求我们加大文化的正向供给。
(一)大学生更好指导实践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揭示人的本质,阐明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地位,尊重人的需要,指向人的发展,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有许多的需要”,最高的需要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然而,“人的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3],在满足实践需求的过程中,理论总是发挥着无可比拟的指导作用。一个人即便了解自己的需要,还必须有相应的精神内驱。否则,需要就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动力。大陈岛垦荒精神,是被历史证明了能够促动当代青年奋发图强、锐意进取的强大力量。传承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将其融入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中,能够更好地催人奋进,培养既能满足当前社会主义建设要求,又能应对今后自身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大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它全部的观念、目的和方法都须遵从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因而,良好的教育目的,既要发挥彰显的个性,又要兼顾社会利益,最终使公民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新时代下的大陈岛垦荒精神不再局限于“垦荒”两个字,更加注重的是对“精神”的深入挖掘。放在当下视域,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更为丰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就具有忧国忧民的国家意识、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克己奉公的职业操守、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的人。这些美好品质是人们立足于当代乃至未来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基石。作为核心素养体系建设的内容,其不但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科学知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更重要的是拥有强健的心理品质和终身发展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学生核心素养也是培养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大学生的应然之需。
(三)大学生改造自我世界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活动具有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人类根据自身需要来改造世界,在此过程中又要受到客观规律的限制。某种程度上来说,改造自我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合规律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时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合目的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规律发生作用的主客观条件,通过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加以改造。历史也充分地证明,人类的进化与其自我世界观的改造息息相关。有了世界观的改造,才会有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换句话说,自我的改造,是提高个人思想、道德和素质的关键。因而,大学生自我世界的改造必然要求合乎青年的成长成才规律,更重要的是合乎成长成才的方向。大陈岛垦荒精神的魅力就在于其昭示了青年的家国情怀、奉献意识与责任担当,符合当下社会发展的主流政治思想,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进行自我世界持续改造的道德标尺。
三、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会自觉地在人们头脑中产生。在列宁同志看来,“需要从外界灌输给他们”。大陈岛垦荒精神,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在当下依然闪烁着催人奋进的时代光芒,推进其融入于青年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能“促进人们无形中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4]。
(一)有助于践行社会的公共核心价值
一个国家的有序运转,必须依托一种主流价值的引领。只有当生活在这一群体中的人对其产生共鸣,才能真正凝聚力量,规范自身行为。大陈岛垦荒精神闪烁着共产主义的耀眼光芒,尤其体现在“无私奉献”上,这也是人生的众多追求中最为崇高的一种。它彰显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当下,西方文化的流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繁荣使得社会价值呈现多元化态势,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等不同文化间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交织相融。必须承认,无论人们是喜爱还是厌恶,主动还是被动,它们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因此,把传承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与培养大学生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生取向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其具体落实到思想、学习和工作中去,以涵养和践行正确的公共核心价值,能有效应对价值追求多元化对主流价值的冲击。
(二)有助于拓宽学校的思政教育维度
核心素养指向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要求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时,既要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有利于自身终身发展、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品格特质。高校课程设置日臻完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教育内容单薄、教学形式僵化、知识教授和技能训练的比重大、道德修养和情操培养的比重小等,这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思政教育的效果。老垦荒队员是大陈岛垦荒精神的鲜活名片,宣传报道他们这种“仁爱共济,舍己为人”的事迹,可以感动一批人、感化一批人。从这个层面上说,内化到学生核心素养中可以达到见贤思齐的效果,最终推动大陈岛垦荒精神成为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遵循。同时,也可以极大地丰富高校的思政教学内容,完善思政教育的知识结构。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综合素质
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生核心素养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从长远来看,它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大陈岛垦荒精神是一种先进的意识与文明的缩影,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增添了新养分,构筑了新思路,延伸了新平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广大青年作为振兴中华,助力腾飞的架海金梁,地位愈发重要。但事实上,对于在众星捧月中长大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在做人生选择时很多缺少规划。“佛系青年”“丧文化”的流行或多或少地反映了部分大学生上进心不强这一事实。用老垦荒队员团结一致,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熏陶大学生,有利于他们树立集体主义意识,提高抗挫折能力,锻炼社会交往的本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最终成为吟鞭追梦的有志青年。
四、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实现路径
实现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是时代发展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大陈岛垦荒精神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应然之举。
(一)渗透教育教学环节,用课程去感染人
1.优化思政课堂,革新教学内容。不断挖掘多元化的教学素材,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如图片、音频、视频等,提高高校思政课课堂吸引力与感染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例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课,可以讲授垦荒精神成熟的过程,增进学生对大陈岛垦荒历史的了解。又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可以与学生分享垦荒志愿者的光辉事迹,从中阐释垦荒精神的核心要义、历史价值与时代内涵,让大学生真切认识到垦荒精神未老。